2..2声音的特性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声音的特性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2声音的特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黔东南苗族传统赛事“芦笙比响”是评委在千米外聆听评分,以声齐、声响为胜,其中“声响”是指声音的( )
A.频率 B.音色 C.音调 D.响度
2.如图所示的是某博物馆中的展品“曾侯乙编钟”。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指声音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途径
3.如图所示,埙(xūn)是一种闭管气鸣乐器,当演奏者用相同力度吹奏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所发出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速
4.小明在音乐教室练习弹奏乐器,同一示波器上记录的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声音的波形如下列图片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三个发声体 B.图甲比图乙的音调低
C.图乙比图丙的响度大 D.图丙比图甲的音调高
5.物理课上,老师在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下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音调不变 B.音调改变
C.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振动频率不变
6.当你坐在教室里专心学习时,忽然从身后传来一阵说话声。不用回头去看,你一样知道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是哪个同学发出的。这里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是(  )
A.双耳效应、音色 B.响度、音调
C.音调、音色 D.心理感应
7.如图是定西籍知名歌手刘均独立创作并演唱的代表作《故乡定西》的一段简谱,当唱到“牡丹花”三个字时,以下对声音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增大 B.声音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C.声音的音调逐渐升高 D.声音的音色逐渐改变
8.《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听见王熙凤的笑声,便知道是“凤姐”来了,靠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速度
9.编钟、石磬和骨笛均是我国出土的古代乐器,其中编钟和石磬是打击乐器,骨笛是管乐器,用它们演奏时(  )
A.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编钟的力度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敲击石磬,石磬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吹奏骨笛,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与编钟、石磬不同
10.听到熟悉的人说话,即使未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熟人的声音,这与声音的什么特性有关(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以上三个特性
11.不少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听得更清楚,常利用扩音器(俗称“小蜜蜂”)进行授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增大声音的频率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12.学校的迎新晚会上,同学们合唱时“低音声部”和“高音声部”中的“低”和“高”是指(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振幅
二、多选题
13.某学校八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
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
C.某同学发现音箱上的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唱歌的声音洪亮,是由于教室中回声增强了原声
14.2025年春晚的戏曲节目《声动梨园》中,多个剧种精彩纷呈,使观众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下列有关该节目中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乐曲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内的
B.乐曲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C.演员通过改变击鼓的力度改变鼓声的音调
D.观众能区分鼓声与锣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三、填空题
15.如下列图片所示,蝴蝶每秒振翅五六次,它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 20Hz,属于次声,海豚能发出频率 20000Hz的声音,属于超声。对于这两种声音,人耳都 。
16.如图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 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17.如图所示为一组用玻璃瓶装水而制成的水瓶琴,用玻璃棒敲击最左面的玻璃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 ,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18.人们在挑选西瓜时,往往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较清脆,音调 (选填“高”或“低”),就是 (选填“生”或“熟”)瓜;如果声音较沉闷,音调 (选填“高”或“低”),就是 (选填“生”或“熟”)瓜。
19.传统文化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人们能区分燕子和黄莺的声音,是因为燕子和黄莺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
四、实验题
20.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甲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大小关系为),并且每根琴弦固定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该控制琴弦的粗细、材料和松紧程度相同,改变 ,应选择琴弦 。
(2)若选择琴弦a和b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
(3)若选择琴弦a和c进行研究,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 的关系。
(4)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5)为了更直观地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某同学用手机发声软件,分别发出了和的声音,发现 的声音音调更高,对应的波形图是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五、简答题
21.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结果甲同学听到了两次响声。
(1)甲同学听到的这两次声音的响度 ,音调 。(填“相同”或“不同”)
(2)解释甲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原因。
六、综合题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但是蝙蝠却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解封其耳朵,把它放在黑暗的房间里,蝙蝠却能正常飞行没有碰到障碍物,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蝙蝠是通过①___________(选填“超声”或“次声”)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拿一根细棒用相同的力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出不同②_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的声音,进行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严重时,把内脏震坏而丧生;
材料四: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材料三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 Hz;
(4)在秋冬季节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山脚下的温度比山顶上温度低,故姑苏城外山上寒山寺的钟声向客船的传播路径是向 (上/下)拐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2声音的特性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B A C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C ACD AD
15. 低于 高于 不能听见
16. 振幅 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
17. 低 空气
18. 高 生 低 熟
19.音色
20.(1) 琴弦长度 a、d
(2)当琴弦的材料、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3)材料
(4)控制变量法
(5) A
21.(1) 不同 相同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甲同学听到的两次声音一次是铁管传来的,一次空气传来的,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听到了两次声音
22.(1) 超声 音调
(2)次声波
(3)20
(4)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