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永恒的探索:宇宙和粒子第一节 浩瀚的宇宙教 材 解 读 本节围绕银河系和宇宙展开,要求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从而对浩瀚的宇宙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树立人类与宇宙和谐共生的观念。学 习 目 标 物理观念 1.通过对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宇宙历程的调查,大致了解宇宙的概况。 2.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常用工具,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3.了解我国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思维 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根据宇宙观测数据和现象,如星系的退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推断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规律,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科学探究 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案,如探究不同天体的运动规律、分析宇宙辐射的特点等,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控制变量、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科学态度 与责任 认识到宇宙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推动科技进步、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等,同时也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责任,培养保护宇宙环境、合理利用宇宙资源的意识,树立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宇宙探索事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重点 难点 重点:各类天体与星系特点,航天技术原理和发展历程,重要宇宙理论和观测成果。 难点:建立对宇宙复杂结构和演化的系统认知。合 作 探 究 题目:探索宇宙中的恒星。 知识铺垫: 简单讲解恒星的基本概念,如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说明研究恒星对理解宇宙演化的重要性,如恒星的演化会产生各种元素,是生命诞生的基础。 过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明确小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汇报,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要点。 2.为每个小组发放恒星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数据,如恒星形成区域的星云图片、恒星演化不同阶段的示意图、恒星温度与亮度关系的数据表。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资料,思考恒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3.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各小组围绕恒星形成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提问引导,如“星云中的物质是如何聚集形成恒星的 ”“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 4.教师总结,恒星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变化的原因。备课 资料 word版电子教案、匹配的课件见电子资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宇宙的构造》中宇宙全景的震撼片段,提问:“看到如此广袤神秘的宇宙,你最想了解关于它的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对浩瀚宇宙的探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探究新知】 一、宇宙概观 展示宇宙全景图、星系和各类天体的高清图片,讲解宇宙由星系、星际物质组成,星系包含恒星、行星、卫星等。重点介绍恒星、行星的分类及特征,通过动画演示行星的公转和卫星的环绕。 二、飞向太空 利用图片和视频呈现人类航天发展历程,从苏联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到中国航天成就。讲解火箭发射原理、航天器运行轨道,以神舟飞船为例分析载人航天系统构成,小组讨论航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观察、思考、合作、归纳总结(续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如今,我国航天事业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空探测正由月球、火星向更深远的宇宙挺进。 三、破解宇宙奥秘之路 讲述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贡献,介绍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广义相对论。展示哈勃定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宇宙观测成果,探讨暗物质、暗能量等未解之谜,组织小组讨论宇宙未来的演化。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 观察、理解、类比 激发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树立人类与宇宙和谐共生的观念。学点 浩瀚的宇宙阅读教材P208~P212,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地球是浩瀚宇宙中太阳系内的一颗行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太阳 。围绕太阳运行的有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 、地球、 火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和 海王星 。 问题2:太阳是 银河 系中一颗普通恒星。除太阳外,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比邻星 。 问题3: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发射成功。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第一次进入太空。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登上 月球 。 问题4: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于1992年正式启动:第一步,以突破天地往返技术为核心,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通过 天宫一号 、 天宫二号 与神舟系列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飞行器对接及货物运输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奠定基础;第三步,全面开展空间站建设, 天和核心舱 与 问天实验舱 、 梦天实验舱 成功组成“T”字基本构型,实现长期有人驻留和模块化组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短期试验已全面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的新阶段。 问题5: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 绕 ”“ 落 ”“ 回 ”三个阶段,首先发射 环绕 月球的卫星,近距离探测月球;接着发射月球 探测器 ,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最后送 机器人 上月球,建立观测站,实地实验采样并返回地球,为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选址做准备。 问题6:1929年,科学家从天文观察中发现,所有 河外星系都在远离银河系 而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得越快,这就是说,宇宙处于普遍的 膨胀 之中。1948年,科学家提出,宇宙起源于一次 “大爆炸”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永恒的探索:宇宙和粒子章首语本章以“宇宙和粒子”为主线,从宏观的宇宙尺度到微观的物质结构,再到核能利用与节能环保,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教材通过四节内容层层递进:第一节“浩瀚的宇宙”引导学生认识宇宙的广袤与天体系统;第二节“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的奥秘;第三节“核能的开发与利用”衔接宏观与微观,探讨能源转化与应用;第四节“设计节能环保小屋”则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全章体现了从科学认知到实践创新的综合导向。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宇宙现象和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但尚未形成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对“核能”“环保”等话题存在模糊概念,可能对微观粒子的抽象性感到理解困难。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较强,可通过实验、模型制作和项目设计激发学习主动性,但需注重直观教学与逻辑思维的结合。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大致历程,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4.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研制到成功发射的历程,体会这一历史性突破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天眼”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及我国科学家在建造“中国天眼”过程中的卓越贡献。5.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描述不同形式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例1列举几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量。6.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7.知道核能的特点和核能利用可能带来的问题。例2了解处理核废料的常用方法。8.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例3了解太阳能、风能、氢能等能源的开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举办小型研讨会,讨论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可采取的应对措施。(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3)了解有关提倡低碳生活的信息,调查当地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提出开发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建议。(4)查阅资料,了解受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研究进展,了解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就。【物理观念】帮助学生建立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的物质层次性观念,理解天体系统、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核式模型)及核能转化(裂变与聚变)的基本原理,形成能量守恒、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物理概念。【科学思维】通过类比分析(如太阳系与原子结构)、模型建构(宇宙尺度模型、微观粒子模型)和逻辑推理(核能利弊的辩证思考),培养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设计简易实验(如利用模拟装置观察粒子运动)、开展项目调研(节能环保方案的数据分析),掌握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方法,提升跨学科实践与创新设计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探索宇宙与微观世界的好奇心,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核能安全、节能环保等议题的讨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理解科技发展需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章教学以“问题链”驱动,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宇宙影像、粒子模型动画)增强直观性,通过类比法(如将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类比)化解微观认知难点。前三节采用“现象观察—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模式,如通过盖革计数器实验感知核辐射,深化核能认知;第四节以项目式学习展开,组织小组调研、设计并展示节能方案,融入工程思维与跨学科知识(如数学计算、材料科学),最终实现“知—行—创”的有机统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永恒的探索:宇宙和粒子第一节 浩瀚的宇宙方式一 【问题导入】宇宙边界之问: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又在银河系中。那银河系之外呢 宇宙有没有边界 如果有,边界之外又是什么 如果没有,宇宙又为何能无限延伸 这些问题困扰了人类数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科学的角度去尝试探寻答案,走进浩瀚的宇宙。引入新课。方式二 【视频导入】宇宙纪录片片段:播放一段精彩的宇宙纪录片片段,如《宇宙的构造》中展现宇宙大爆炸后物质如何聚集形成恒星、星系的震撼画面。视频结束后,提问:在刚才的视频里,我们看到宇宙从最初的混沌到如今的繁星璀璨,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神奇的过程 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如今浩瀚的宇宙 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深入学习今天关于宇宙的知识。引入新课。1.宇宙的物质组成运用3D动画展示宇宙中各种天体的立体模型,包括太阳这样的恒星释放强烈的光和热,地球等行星绕着恒星有规律地转动,月球作为卫星围绕地球运动,呈现云雾状的星云孕育着新的恒星,以及遥远而壮观的星系。结合动画,详细讲解各类天体的特点,如恒星通过内部核聚变产生能量,行星的质量和体积决定了其引力环境,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际物质聚集区。2.宇宙的演化利用时间轴动画,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开始,逐步展示宇宙演化的关键阶段。描述大爆炸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从高温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基本粒子逐渐形成,接着原子核、原子相继出现。讲解随着宇宙的冷却,物质开始聚集形成恒星和星系,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产生了各种重元素,为生命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展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分布图,解释这一均匀分布的微弱电磁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关键证据之一;介绍哈勃定律,通过星系退行速度和距离的关系,说明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进一步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3.宇宙中的距离引入天文单位(AU)和光年(ly)的概念,解释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主要用于衡量太阳系内天体间的距离;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万亿千米,用于描述星系间等更为遥远的距离。举例计算,如太阳到木星的距离约为5.2天文单位,让学生通过简单计算感受天文单位在太阳系内距离表示上的便利性;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4.22光年,体会光年在表示星系内恒星间距离时的重要性。[中考解读] 中考内容在本节主要涉及宇宙概观,考点主要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出现。[考点对接] 宇宙概观例1 (上海中考)月球是地球的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答案] C例2 (北京月考)从“天宫”建站到“嫦娥”奔月,从“天问”探火到“羲和”追日,中国航天一步一步走在探索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中。下列天体或天体系统中空间尺度最大的是( )A.月球 B.地球 C.太阳系 D.银河系[答案] D材料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理论的证据:除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哈勃定律表明星系退行速度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意味着宇宙在膨胀,是大爆炸理论的重要证据。还有宇宙中氢、氦等轻元素的相对丰度与大爆炸核合成理论预测相符。暴胀理论:是对大爆炸理论的补充,认为在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经历了一个指数级快速膨胀的阶段,能解释宇宙的平坦性、均匀性等问题。 材料二——宇宙中的特殊天体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过超新星爆发后,可能成为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密度极大,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可达数亿吨。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最遥远的天体之一,其核心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物质在快速旋转落入黑洞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材料三——宇宙探索技术与设备射电望远镜:如中国的天眼(FAST),通过接收宇宙中的射电信号来观测天体,可用于研究脉冲星、星际分子、中性氢等,还能搜索地外文明信号。力波探测器:除了LIGO,还有欧洲的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等,它们共同组成全球引力波观测网络,可探测到更多更微弱的引力波信号。 材料四——宇宙探索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和运营,是人类在太空中的重要科研平台,开展了大量关于空间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实验。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合作研制,其观测能力比哈勃太空望远镜更强大,能帮助天文学家观测到更早期、更遥远的星系,更好的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宇宙的演化历程。 材料五——宇宙探索与人类社会太空资源开发:太空中有丰富的资源,如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属、月球上的氦-3等,未来可能成为人类的重要资源来源。太空旅游: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太空旅游逐渐成为现实,维珍银河、蓝色起源等公司已开展相关业务,让普通人有机会进入太空,体验宇宙的浩瀚。 材料一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材料二 宇宙中的特殊天体 材料三 宇宙探索技术与设备 材料四 宇宙探索的国际合作项目 材料五 宇宙探索与人类社会 ——详见电子资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6.1 浩瀚的宇宙 备课素材.docx 16.1 浩瀚的宇宙 教学导学典案.docx 16.章首语.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