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复习课件(10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复习课件(10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05张PPT)
第05讲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备考系列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9页
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特征
知识点2 黄赤交角
考向1 黄赤交角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25页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知识点2 昼夜长短的计算
考向 昼夜长短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1页
知识点1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知识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知识点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63页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考向 太阳视运动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79页
知识点1 四季更替 知识点2 五带划分
考向 四季和五带
热点与拓展
01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02 日晷
01
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02
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03
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04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01 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考点要求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高频点提取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广东卷,7-8题,6分,考查黄赤交角 湖北卷,9题,3分,考查地球公转的周期 广东卷,16题,3分,考查黄赤交角变化 —— 黄赤交角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京卷,4题,3分,考查昼夜长短 河北卷,12题,3分,考查昼夜长短 海南卷,7题,3分,考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天津卷,15题,3分,考查昼夜长短的分布 河北卷,5题,3分,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京卷,8题,3分,考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海南卷,14题,3分,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湖南卷,15-16题,6分,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河南卷,9-10题,6分,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福建卷,11-13题,9分,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北京卷,3题,3分,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海南卷,15题,3分,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浙江6月,16题,3分,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考情透视·命题预警
考点要求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高频点提取
太阳视运动 江苏卷,1-2题,4分,考查日影朝向 湖南卷,15-16题,6分,考查太阳视运动 天津卷,14题,3分,考查太阳方位 山东卷,7题,3分,考查太阳视运动 广西卷,10题,3分,考查太阳日出方位 福建卷,11-13题,9分,考查太阳方位 广东卷,15题,3分,考查日出方位 浙江6月,16题,3分,考查太阳视运动 山东卷,14-15题,6分,考查太阳视运动湖南卷,9题,3分,考查太阳方位 福建卷,10题,3分,考查太阳方位 太阳方位日影朝向
考情透视·命题预警
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考频中等,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黄赤交角的地理影响、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实际应用、太阳视运动的特点;此外,还常结合生活实践情境解释现象,以及与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古代天文学或设施、地球运动实验相结合考查。
2.从命题思路上看
(1) 黄赤交角、昼夜长短等核心知识点多与生活场景相联系,侧重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2) 以光伏电站控制管理等现实应用场景为载体,强调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体现地理实践性;
(3) 以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素材为载体,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4) 结合地球运动实验命题,着重考查逻辑思维和实验分析能力。
预计今后继续以生活情境、传统文化、实际应用场景为热点,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文化自信。复习中需夯实核心原理,关注生活现象、传统智慧及应用案例。
复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概念及意义,分析其变化影响。
2.掌握昼夜长短的时空规律,能判断具体状况与趋势。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掌握其规律、计算及实际应用。
4.了解太阳视运动规律,能判断不同时空的升落方位与轨迹。
5.熟悉传统文化中相关知识,能用公转原理解释其意义。
6.运用公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考情透视·命题预警
02 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季节的变化(四季更替)
地面所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轨道
方向
速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纬度的变化(五带划分)
周期
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03 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特征——方向
概念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
自西向东
易错提醒:注意地理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特征——周期
冬至
12月22日
夏至
6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名称 1恒星年 1回归年
参照物 某一恒星 太阳
时长 365日6时9分10秒 365日5时48分46秒
本质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特征——速度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逐渐变慢
逐渐变慢
逐渐变快
逐渐变快
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
公转速度最慢
公转速度最快
开普勒第二定律
S1=S2
57’/d
角速度
29.3km/s
线速度
61’/d
角速度
30.3km/s
线速度
S1
S2
平均线速度约为每秒30千米,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特征——速度
思考:①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的天数存在差异?
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所用天数较多,为186天;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所用天数较少,为179天。
②由“劳动节”到“国庆节”公转速度如何变化?
先变慢,7月初达到最慢,再变快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特征
冬至日
夏至日
秋分日
春分日
【知识点拨】 地球公转示意图判读方法
①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先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找太阳直射点判断二至日;再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和秋分。(先左右两图,后上下两图)
②看是近日点还是远日点:近日点为1月初,接近冬至日;远日点为7月初,接近夏至日。
③看地轴的指向:“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向左倾斜,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右面为冬至。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2 黄赤交角
北极星
赤道平面
北极
南极
地轴
66°34′
23°26′
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平面)
一轴
地轴
两面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
三角度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一轴两面三角度”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2 黄赤交角
特别提醒:
①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②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能达到的最北、最南纬度数。
③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互余)
④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点2 黄赤交角——影响
(1)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_______;
热带、寒带______,温带_______;
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赤道、极圈内除外)
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差变_______;
四季差别______;
直射点移动速度变_______。
变大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大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①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回归线以外, 太阳不直射。
②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③冬至至次年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秋分
冬至
次年春分
(2)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夏至
知识点2 黄赤交角——影响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知识拓展】
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判读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方法如下:
(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5°;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两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两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特别提醒:与太阳有关的地理现象时间上具有对称性:① 昼夜长短相等日期;② 极昼极夜现象开始与结束日期;③ 某一与太阳有关的地理现象再次出现。
知识点2 黄赤交角——影响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考向1 黄赤交角——考法0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025·山东枣庄·三模)二十四节气(如图)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是依据太阳周年运动的轨迹等来划分的。表1为部分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时段,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秋分—寒露 B.霜降—立冬
C.小雪—大雪 D.冬至—小寒
【解析】1.二十四节气中相邻节气时间相差约半个月。读表计算可知,清明至立夏1个月太阳直射点移动了约10°25′,立夏至芒种1个月太阳直射点移动了6°15′,芒种至夏至半个月太阳直射点移动了0°15′,由此可知,离夏至日越近,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越慢,离春分日越近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越快。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关于两至两分日对称,故离冬至日越近,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越慢,离秋分日越近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越快。结合选项,秋分—寒露离秋分日最近,移动速度最快,A正确,排除BCD。故选A。
A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考向1 黄赤交角——考法0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025·山东枣庄·三模)二十四节气(如图)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是依据太阳周年运动的轨迹等来划分的。表1为部分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大寒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可能是( )
A.15°26′S B.16°20′S
C.20°9′S D.22°35′S
【解析】2.读图,大寒关于春分对称的节气为小满,这两日太阳直射纬度关于赤道对称。读表可知,小满位于立夏(16°20′N)和芒种(22°35′N),结合选项,小满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是20°9'N,即大寒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9'S,C正确,排除ABD。故选C。
C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考向 黄赤交角——考法02 黄赤交角的影响
公元前240年,埃拉托色尼通过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研究,成功测算出地球周长。他发现在夏至日当太阳直射赛因(24°03′N)的一口井底时,与赛因位于大致相同经度的亚历山大城(31°12'N),太阳光线与地面垂直线的夹角为α。同时,他借助往来两城之间商队的行程时间,估算出两地距离约为5000斯塔德(古埃及长度单位)。基于这两个关键数据,埃拉托色尼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下图为埃拉托色尼计算地球周长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材料,推算1斯塔德约合为( )
A.172米 B.158米 C.152米 D.144米
【解析】3.结合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城与赛因之间的纬度差为31°12'-24°03'=7°09',近似为7.15°。任意经线上纬度每相差1°,实地距离约为111km,所以两地实际距离约为7.15×111km=793.65km=793650米。已知两地距离约为5000斯塔德,那么1斯塔德约为793650÷5000=158.73米,最接近158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考向 黄赤交角——考法02 黄赤交角的影响
公元前240年,埃拉托色尼通过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研究,成功测算出地球周长。他发现在夏至日当太阳直射赛因(24°03′N)的一口井底时,与赛因位于大致相同经度的亚历山大城(31°12'N),太阳光线与地面垂直线的夹角为α。同时,他借助往来两城之间商队的行程时间,估算出两地距离约为5000斯塔德(古埃及长度单位)。基于这两个关键数据,埃拉托色尼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下图为埃拉托色尼计算地球周长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考虑古今黄赤交角度数的差异,相较于公元前240年,现今亚历山大城在夏至日时( )
①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③昼变短夜变长 ④昼变长夜变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4.黄赤交角大小与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值相同。因此,公元前240年黄赤交角大小为24°03′。现今黄赤交角(23°26′)比公元前240年略小。由此分析,相较于公元前240年,现今亚历山大城(31°12'N)在夏至日时,距直射点的纬度差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变小,①正确,②错误;黄赤交角变小,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值变小,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长会变短,夜长会变长,亚历山大城位于北半球,所以昼变短夜变长,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A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考向 黄赤交角——考法02 黄赤交角的影响
公元前240年,埃拉托色尼通过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研究,成功测算出地球周长。他发现在夏至日当太阳直射赛因(24°03′N)的一口井底时,与赛因位于大致相同经度的亚历山大城(31°12'N),太阳光线与地面垂直线的夹角为α。同时,他借助往来两城之间商队的行程时间,估算出两地距离约为5000斯塔德(古埃及长度单位)。基于这两个关键数据,埃拉托色尼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下图为埃拉托色尼计算地球周长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若严格验证该计算方法的精度,需优先考虑( )
A.赛因井底反射造成的太阳光散射误差
B.两城间的实际经度差导致的时差
C.地球自转离心力引起的赤道隆起
D.太阳视运动轨道椭圆率对角度测算影响
【解析】5.材料中计算地球周长的关键是基于两城大致相同经度,通过纬度差和两地距离来算。若两城实际经度有差异,会导致太阳直射两地的时间不同(即太阳时差),进而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对整个计算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需优先考虑,B正确。赛因井底反射造成的太阳光散射误差对角度测量影响较小,不是优先考虑因素,A错误。地球自转离心力引起的赤道隆起,对基于经线方向上两地距离和纬度差计算地球周长的影响不大,C错误。太阳视运动轨道椭圆率对角度测算影响相对较小,不是严格验证该计算方法精度的首要考虑因素,D错误。故选B。
B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晨昏线
夜弧
昼弧
昼夜长短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
同一纬线上,昼弧+夜弧=360°
昼弧= 夜弧, 则昼夜等长;
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
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季节变化
春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规律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点北北长,越北越长)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冬至
12月22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春分
3月21日
昼夜
昼渐
昼渐
昼夜
昼渐
昼渐








等长






等长






北半球为例
规律2: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另一个半球反之。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思考:观察右图,指出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北半球纬度昼变长,夜变短;南移过程中南半球纬度昼变长,夜变短。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日期距春秋分越近,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
N
S
规律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且昼长越接近12小时。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观察右图,思考以下关于极昼极夜规律的问题:
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_____,极昼极夜是从_____处开始的,极点的极昼极夜长度______,极圈的极昼极夜只有______ 。
N
S

极点
半年
1天
规律4: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三看”法明确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难点突破】
(1)一看“位置”定昼夜的长短状况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2)二看“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①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
②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三看“极昼极夜”定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
N
S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时间对称 在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的两个日期时,昼夜长短状况相同,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如a与b两日期,c与d两日期关于至日对称)
空间对称 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如图中纬度数相同的BD两点,D的昼长等于B的夜长。)
规律5:对称性规律
N
S
D
A
C
B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规律6:变幅递增规律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变化为零;纬度越高(指赤道与极圈之间),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区间为0~24小时。
推得:同一天,昼长与12小时相差越大的地点纬度越高;纬度越高的地点昼长与12小时相差越大。
冬至日、二分日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例如,某日甲地昼长为17小时、乙地昼长13小时、丙地昼长8小时,请按纬度从高到低排序?
甲丙乙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直射点位置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昼夜长短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知识拓展】太阳直射点、日出和日落时间、昼长之间的关系
N
S
6:00
4:00
8:00
北半球日出早于地方时6时
北半球日落晚于地方时18时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地方时6时
地方时18时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日出晚于地方时6时
北半球日落早于地方时18时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易错提醒:
①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②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
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太阳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也可能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点2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
昼长=昼弧/15°
夜长=夜弧/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
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一天的白昼被平分成相等的两份,上午时长等于下午时长,如右图所示。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②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
③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
特别提醒:同一地点的日出地方时+日落地方时=24小时
日出、日落时间统一标准即可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3.根据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计算昼长
(1)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状况、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2)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昼夜时长互等,即南半球某地的昼(夜)长=北半球同纬度数某地的夜(昼)长。
4.利用日期的对称性计算昼长
(1)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如A点和B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个位置,这两日各纬度昼夜情况相同;
(2)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如B点和C点,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半球,但纬度数相同,这两日各纬度昼夜情况相反。
知识点2 昼夜长短的计算
特别提醒:海拔高的地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日出时间会偏早于同纬度地区平地。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向 昼夜长短——考法01 昼夜长短的计算
(2025·山东菏泽·二模)下表示意山东菏泽与新疆哈密两地地理坐标和某日日出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地理坐标 日出时刻
山东菏泽 35°N,116°E X
新疆哈密 44°N,94°E 7:27
1.该日最可能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解析】1.已知哈密地理坐标为94°E,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二者经度差为120 -94 = 26°。根据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可知时间差为26×4 = 104分钟,即1小时44分钟。当北京时间为7:27时,哈密地方时为7时27分-1小时44分= 5时43分,即哈密日出的地方时为5时43分,则哈密昼长=(12 -5时43分)×2 = 12小时34分。此时哈密昼长夜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排除AD;此时哈密昼长略大于12小时,说明此时刚过春分不久,B正确,C错误。故选B。
B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向 昼夜长短——考法01 昼夜长短的计算
(2025·山东菏泽·二模)下表示意山东菏泽与新疆哈密两地地理坐标和某日日出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地理坐标 日出时刻
山东菏泽 35°N,116°E X
新疆哈密 44°N,94°E 7:27
2.表1中x最接近( )
A.5:48 B.6:04 C.7:19 D.7:35

【解析】2.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山东菏泽纬度35°N低于新疆哈密纬度44°N ,菏泽的昼长比哈密短;哈密地方时5时43分日出,菏泽日出地方时应晚于5时43分但早于6时。菏泽经度116°E ,与120°E相差4°,地方时相差16分钟,5时43分对应的北京时间是5时43分+16分=5时59分,6时对应的北京时间为6时16分,所以菏泽日出北京时间应晚于5时59分,早于6时16分,只有6:04符合条件。故选B。
B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向 昼夜长短——考法02 昼夜长短的判读
(2025·河南·模拟预测)下表为2025年1月1日我国部分地区日出日落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日出 日落
甲 7:02:51 17:50:54
乙 7:05:06 17:53:28
丙 6:37:17 18:31:17
3.甲、乙、丙三地中( )
A.甲与乙距离最近 B.丙的位置最靠东
C.乙与丙距离最近 D.丙的纬度最靠北
【解析】3.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甲昼长为10小时48分03秒;乙昼长10小时48分22秒;丙昼长为11小时54分。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纬度越接近,昼长越接近。甲和乙昼长最接近,说明甲与乙纬度最接近;且甲乙日出、日落时刻接近,说明两地经度位置接近,因此两地距离最近,A正确,C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各地正午北京时间分别约为:甲12:26、乙12:29、丙12:34,甲正午的北京时间最早,说明位置最靠东,B错误。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长越长,该日丙的昼长最长,说明位置最靠南,D错误。故选A。
A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向 昼夜长短——考法02 昼夜长短的判读
(2025·河南·模拟预测)下表为2025年1月1日我国部分地区日出日落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日出 日落
甲 7:02:51 17:50:54
乙 7:05:06 17:53:28
丙 6:37:17 18:31:17
4.1月1日之后2个月内,表中各地( )
A.日出地方时间推迟 B.日落北京时间趋同
C.昼长差异逐渐缩小 D.昼夜更替逐渐加快
【解析】4.1月1日之后2个月内,即到3月1日左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表中各地均位于北半球(昼长都小于12小时),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各地昼长渐长,日出地方时间提前,A错误;各地经度不同,日落北京时间不会趋同,B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逐渐接近赤道,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趋于均匀,北半球各地昼长差异逐渐缩小,C正确;昼夜更替速度由地球自转决定,地球自转速度不变,昼夜更替速度不变,D错误。故选C。
C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1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
地面
太阳高度:我们把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是90°;在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角是0°。
太阳高度日变化图
①交点(2个)的横坐标时间,即日出、日落时间,可求昼长;②最高点的纵坐标即为正午太阳高度;③最高点的横坐标即为正午时间(地方时必为12:00)(可以求经度)。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1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一地一天的太阳高度最大值;
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的太阳高度;
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A
N
S
赤道
B
β
δ
H
地平面
太阳光线
A
H
B
N
S
赤道
δ
β
地平面
太阳光线
Η=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纬度差“同减异加”)
β为当地纬度
δ为直射点纬度
例题:当太阳直射12°N时,A(30°N)、B(6°N)、C(40°S)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过程。
HA=72° HB=84° HC=38°
纬度相差一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差一度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问题:计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3°26′的纬度?
“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
规律总结:
①“同线相等”:同一纬线上,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南北两极点
“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年变化幅度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X纬度上为(X+23°26′)。
②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③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90°-X+23°26′)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特别提醒:
①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极昼地区的子夜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90°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
=90°-正午太阳高度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多朝南。
(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多朝北。
23.5°N
23.5°S
N
特别提醒:可以把直射点当成正午太阳,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北;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直射点位于当地,正午太阳位于头顶。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
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5.计算楼间距、楼高
北楼
冬至日
夏至日
正南
正北
h
南楼
H冬
北楼
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
思考:
1.“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 ?
2.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相邻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 )
A.北京(40°N) B.哈尔滨(45°N)
C.广州(23°N) D.台州(29°N)
冬至日 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B
为了保证一楼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造楼房时,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大于L=h·cot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特别提醒:楼间距计算的太阳高度角一定是该地一年中最小的太阳高度角。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6.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当α+H=90°时热水器使用效果最佳。
安装角度α等于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集热板一年内调整的幅度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相同。
智能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与墙面夹角β等于正午太阳高度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考法0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2025·海南·模拟预测)智能化光伏面板具备“照射光线自动跟踪”功能,通过智能化感应调整技术,可以随时调整光伏板倾角,让光伏面板光电转化率达到最大化。如图示意我国著名光伏面板企业在做产品调研中记求的两地年内当地正午时分光伏板的朝向及光伏板与地面倾角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所在的纬度为( )
A.0° B.23.5°N C.23.5°S D.66.5°S
【解析】1.从图中可知,甲地年内正午时光伏板朝向有朝南和朝北两种情况,光伏板与地面倾角最小为0°,说明甲地存在太阳直射现象,即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甲地一年中光伏板朝向南北对称,光伏板与地面倾角最小为23.5°,可以推知该地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在其两侧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考法0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2025·海南·模拟预测)智能化光伏面板具备“照射光线自动跟踪”功能,通过智能化感应调整技术,可以随时调整光伏板倾角,让光伏面板光电转化率达到最大化。如图示意我国著名光伏面板企业在做产品调研中记求的两地年内当地正午时分光伏板的朝向及光伏板与地面倾角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与甲地相比,乙地( )
A.夏至日后的一周昼长渐短 B.冬至日日出方位角值最大
C.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D.春分日后一周日出渐提前
【解析】2.从图中可知,乙地年内正午时光伏板始终朝南,说明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乙地光伏板倾斜角度最小为56.5°,则乙地位于23.5°+56.5°=80°N,甲地位于赤道;夏至日后的一周内,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乙地此时为极昼现象昼长不变,A错误;冬至日,乙地为极夜现象,无日出现象,B错误;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时最大,C错误;春分后一周内,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动,乙地日出时间逐渐提前,甲地全年6:00日出,D正确。故选D。
D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考法0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2025·四川攀枝花·二模)攀枝花籍学生小白在北京市就读大学,如图示意小白大学宿舍和老家阳台均安装了自动上下伸缩式晾衣架,晴天正午时阳光恰好都能照射到晾衣杆上,且两地阳台的格局、方位以及晾衣架安装位置基本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同一晴天的当地地方时12点,两地阳台晾衣架绳索伸长的幅度( )
A.夏季攀枝花小于北京 B.全年攀枝花小于北京
C.冬季攀枝花大于北京 D.全年攀枝花大于北京
【解析】3.攀枝花比北京的纬度低,且两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攀枝花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日和夏至日时都比北京大,室内光照面积攀枝花比北京小,所以北京的晾衣架的绳索伸长的长度冬季和夏季均短于攀枝花,即当地地方时正午时,两地阳台晾衣架绳索绳索伸长的幅度全年攀枝花大于北京,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考法0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2025·四川攀枝花·二模)攀枝花籍学生小白在北京市就读大学,如图示意小白大学宿舍和老家阳台均安装了自动上下伸缩式晾衣架,晴天正午时阳光恰好都能照射到晾衣杆上,且两地阳台的格局、方位以及晾衣架安装位置基本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某个晴天的正午时刻,小白在宿舍阳台晾衣服时,他妈妈在老家看到太阳位于天空(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解析】4.某个晴天的正午时刻,小白在宿舍阳台晾衣服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正午太阳在正南方,攀枝花位于北京以西,地方时比北京更晚,所以小白宿舍所在当地地方时正午时,攀枝花还未到地方时12点,他妈妈在老家看到太阳位于天空的东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考法03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2025·福建福州·二模)中国南极中山站(66°22′S,76°23′E)每年有58天的极夜期。为保护南极环境,中山站采用固定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右图),所发电力直接并入站区电网。该光伏阵列的倾角(光伏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根据当地光照条件欠佳的3月确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光伏阵列的倾角最接近( )
A.24° B.44° C.64° D.84°
【解析】5.根据题干可知,该光伏阵列的倾角根据当地光照条件欠佳的3月确定,3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纬度为69°22′S,3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致为90°-69°22′=20°38′,则光伏阵列的倾角=90°-20°38′=69°22′;所以光伏阵列的倾角最接近的是64°,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考法03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2025·福建福州·二模)中国南极中山站(66°22′S,76°23′E)每年有58天的极夜期。为保护南极环境,中山站采用固定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右图),所发电力直接并入站区电网。该光伏阵列的倾角(光伏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根据当地光照条件欠佳的3月确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极夜期过后,光伏组件开始工作。图示光伏阵列为站区供电大致始于每年( )
A.5月25日 B.6月25日 C.7月25日 D.8月25日
【解析】6.据材料,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3′E)每年有58天的极夜期,其极夜大致开始于6月22日之前的5月23日,结束于6月22日之后的7月21日,故极夜期过后,光伏组件开始工作。图示光伏阵列为站区供电大致始于每年7月25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 正午太阳高度——考法03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2025·福建福州·二模)中国南极中山站(66°22′S,76°23′E)每年有58天的极夜期。为保护南极环境,中山站采用固定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右图),所发电力直接并入站区电网。该光伏阵列的倾角(光伏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根据当地光照条件欠佳的3月确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光伏阵列位于建筑物的(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解析】7.因为南极地区的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由此判断图中光伏太阳能面板朝向正北方向,以此定向,图示光伏阵列位于建筑物的西北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是以观测者所在位置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示意图。反映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
一年中,同一地点看,太阳视运动轨迹相互平行且与地轴垂直。
太阳视运动的轨迹(周日圈)与地平面的夹角(≤90°),总是与当地的纬度互余。
地平面
S
N
E
W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三个关键: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的方位
日出
日落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北半球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东北 西北
极昼地区 北极点 不升不落 除北极点外 正北 正北
赤道 正东 正西
南半球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东南 西南
极昼地区 南极点 不升不落 除南极点外 正南 正南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特别提醒:
在北半球,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日出日落的位置越偏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大;反之,在北半球,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日出日落位置越偏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小。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关键在于判断当地与直射点的南北关系,把直射点当成正午太阳
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南,正午太阳在正南;直射点位于当地,正午太阳在头顶;
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北,正午太阳在正北。
正午太阳方位
只能是正北、正南或头顶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不同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1)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赤道上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不同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2)出现极昼的地区(除极点)
一天内太阳不落,但有升有降,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因此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降方位均为正北;
若位于南半球,太阳升降方位均为正南。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不同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3)极昼期间极点上一天太阳高度不变。
南极点
(沿纬线自东向西水平移动,即逆时针方向移动)
北极点
(沿纬线自东向西水平移动,即顺时针方向移动)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二维简图
确定三点(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位)后绘制轨迹
直射点以北地区
正东→东北→正北→西北→正西
直射点以南地区
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
N
W
E
S
N
W
E
S
A
B
直射赤道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二维简图
确定三点(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位)后绘制轨迹
直射点以北地区
东北→正北→西北
直射点以南地区
东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南
N
W
E
S
N
W
E
S
直射北半球
A
B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N
太阳视运动二维简图
确定三点(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位)后绘制轨迹
直射南半球
A
B
直射点以北地区
东南→正东→东北→正北→西北→正西→西南
直射点以南地区
东南→正南→西南
N
W
E
S
N
W
E
S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知识点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内容
①判读时间(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在地平面上的轨迹长,为当地的夏季,反之冬季;
②判读观测点的纬度位置: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读;
③判读太阳方位(日出、日落方位);
④判读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
⑤判读影子的变化。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考向 太阳视运动——考法01 太阳视运动图判读
(2025·山西晋中·模拟预测)太阳视运动是指由于地球自转,人们观察到太阳在天球上呈现出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年中,随着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图示意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纬度是( )
A.66.5°N B.66.5°S C.80°N D.90°S
【解析】1.由图显示,正午太阳在正南天空,则该地位于北半球,BD错误;该日当地刚好极昼,正午太阳高度为47°,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当太阳直射23.5°N时,66.5°N正午太阳高度为47°,A正确;80°N的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3.5°,C错误。故选A。
A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考向 太阳视运动——考法01 太阳视运动图判读
(2025·山西晋中·模拟预测)太阳视运动是指由于地球自转,人们观察到太阳在天球上呈现出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年中,随着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图示意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此日山西省内的昼夜长短状况表现为(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刚好极昼
【解析】2.据上题可知,此日太阳直射23.5°N,为北半球夏至日,山西省位于北温带地区,昼长夜短,但没有极昼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考向 太阳视运动——考法01 太阳视运动图判读
(2025·山西晋中·模拟预测)太阳视运动是指由于地球自转,人们观察到太阳在天球上呈现出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年中,随着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图示意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此日之后一周内,图中P点位置的移动方向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上 D.向下
【解析】3.此日之后一周内,太阳直射点从23.5°N向南移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P点将向下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考向 太阳视运动——考法02 太阳方位
(2025·广东深圳·模拟预测)爱尔兰纽格莱奇墓(53°41'N,6°28'W)建造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当时的黄赤交角为24°7'。几千年来,冬至日清晨的阳光透过墓入口上方的窗口,穿越甬道照亮墓内部的石室(见图左)。2020年开始,当地时间每年的12月21日8:30~9:30,工作人员对此盛景的全过程进行网络直播。图右示意石室内通过窗口观察到的太阳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4.墓入口的朝向为( )
A.东南 B.东北
C.正东 D.正北
【解析】4.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出东南方向。因为冬至日清晨阳光能透过墓入口上方窗口照亮墓内石室,说明墓入口朝向东南,A正确;冬至日日出不是东北、正东、正北方向,BCD错误。故选A。
A
考点四 太阳视运动
考向 太阳视运动——考法02 太阳方位
(2025·广东深圳·模拟预测)爱尔兰纽格莱奇墓(53°41'N,6°28'W)建造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当时的黄赤交角为24°7'。几千年来,冬至日清晨的阳光透过墓入口上方的窗口,穿越甬道照亮墓内部的石室(见图左)。2020年开始,当地时间每年的12月21日8:30~9:30,工作人员对此盛景的全过程进行网络直播。图右示意石室内通过窗口观察到的太阳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5.2025年冬至日直播时,太阳将出现的位置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据材料当时的黄赤交角为24°7′,现在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变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日出方位比公元前3200年(乙位置)更偏北,右图窗口朝向东南,甲位置在图中相对乙位置更偏北,符合2025年冬至日太阳位置变化,A正确;乙位置为公元前3200年日出位置,丙、丁位置都比乙位置靠南,不符合太阳直射点北移后日出方位更偏北的变化趋势,BCD错误。故选A。
A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知识点1 四季更替
四季成因
同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太阳辐射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四季更替
知识点1 四季更替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类型 范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天文 四季 过渡季节 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过渡季节 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气候 四季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月和次年1、2月
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知识点1 四季更替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我国传统四季
中国传统上,以“四立”作为四季的起点,即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欧美四季
欧美国家一般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划分。春分作为春季的开始,夏至作为夏季的开始,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
知识点1 四季更替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②春分到秋分之间的节气,太阳直射北半球 ;秋分到下一年春分之间的节气,太阳直射南半球。
③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大致相同;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数大致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①每个节气的时间约为15天,因此可以根据二分二至的日期判断任意节气的日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知识拓展】
知识点2 五带划分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五带的划分: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考向 四季和五带——考法01 四季更替
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太阳黄道上的24个位置(相邻节气之间太阳黄经相差15°),每个节气的命名可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节气中,能分别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的节气是( )
A.立春、雨水、惊蛰 B.小满、小暑、小寒
C.立秋、芒种、小雪 D.冬至、白露、大寒
【解析】1.立秋反映季节变化,芒种反映物候现象,小雪反映气候变化,C正确;立春反映季节变化,雨水反映气候变化,惊蛰反映物候现象A错误;小满反映物候变化、小暑和小寒反映气候变化,B错误;冬至反映季节,白露和大寒反映气候变化,D错误。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故选C。
C
考点五 四季和五带
考向 四季和五带——考法01 四季更替
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太阳黄道上的24个位置(相邻节气之间太阳黄经相差15°),每个节气的命名可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对于湖北各地来说,一年中气温最低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B.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C.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D.午间日照入室最多
【解析】2.湖北各地一年中小寒到大寒前后气温最低,此时为1月。我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A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B正确;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是在冬至,C错误;湖北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午间日照入室最多是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冬至日,D错误。故选B。
B
热点01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热点与拓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最典型的代表区域:河南省。
形成: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热点01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热点与拓展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2)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
热点01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热点与拓展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历法 每个节气在阳历月日期相对固定,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则在8日、23日左右,前后只相差1~2天
节气 划分 商朝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战国以前,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至汉代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制度
农事 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一些节气名称就由农事活动而来(例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节庆 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节庆、民俗等密不可分(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冬至饺子夏至面”等谚语都是重要的生活智慧,再如,清明祭祖是中国人格外重视的祭祀活动)
热点与拓展
蛇年春晚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节目中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技术,以祈年殿象征蓝天的俯视蓝色圆顶为基础,以24节气划分,从天开始而结于天,从圆开始而结于圆,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演化为我国物候分布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古诗词描述现象与节气对应正确的是( )
A.立春—黄梅时节家家雨 B.立冬—燕山雪花大如席
C.雨水—东风送暖入屠苏 D.立秋—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1.“黄梅时节家家雨”描述的是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通常出现在6、7月份,对应的节气是芒种到夏至前后,并非立春,立春一般在2月上旬左右,A错误;“燕山雪花大如席”描绘的是北方冬季大雪纷飞的景象,即气温显著下降,雪量增多,地面出现积雪,对应的节气是大雪,不是立冬,B错误;“东风送暖入屠苏”出自王安石《元日》,描述的是春节时人们饮屠苏酒迎新年的情景,雨水一般在2月中旬,与春节时间较近,C正确;“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的是深秋枫叶经霜变红的美景,对应的节气更接近霜降,而立秋只是秋季开始,此时树叶还未大量经霜变红,D错误。故选C。
C
考向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热点与拓展
蛇年春晚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节目中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技术,以祈年殿象征蓝天的俯视蓝色圆顶为基础,以24节气划分,从天开始而结于天,从圆开始而结于圆,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演化为我国物候分布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小雪到大寒期间( )
A.拉萨市正午入室光照先减小后增大
B.武汉市昼夜之差先增大后减小
C.重庆市日出方位不断偏南
D.无锡市日落时间先变迟后提前
【解析】2. 小雪大约在11月22日或23日,大寒大约在1月20日或21日,小雪到大寒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移动。拉萨市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再增大,正午入室光照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武汉市位于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昼夜长短差异增大;太阳直射点北移时,昼夜长短差异减小,所以武汉市昼夜之差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太阳直射点先南移后北移,重庆市日出方位应先不断偏南,之后不断偏北,C错误;无锡市日落时间应先提前(太阳直射点南移),后变迟(太阳直射点北移),D错误。故选B。
B
考向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热点02 日晷
热点与拓展
“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因此不能用于阴雨天和黑夜。
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摆放角度、使用地区的不同,有地平式、赤道式等多种类型,赤道式日晷是最常见、最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不特别说明,一般指的就是赤道式日晷)。
地平式日晷
垂直式日晷
赤道式日晷
热点02 日晷
热点与拓展
赤道式日晷构成
热点02 日晷
热点与拓展


西

N
S
①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即为当地纬度。
②晷面与地平面的倾角=90°-当地纬度。
日晷晷盘与赤道平行,北半球地区坐南朝北;
晷针垂直于晷盘;晷针指向北极星或相反方向;晷面呈南高北低;晷针的影子顺时针方向移动;晷盘上指示的时间为地方时。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赤道式日晷
当地纬度
热点02 日晷
热点与拓展
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晷针投影在日晷北侧面上(晷面上方);
冬半年(秋分到次年春分)晷针投影在日晷南侧面(晷面下方)
春秋分日无法指示时间,因春秋分太阳视运动轨道与晷盘平行。
夏半年看上盘,冬半年看下盘
考向 日晷
热点与拓展
(2025·安徽六安·模拟预测)日晷是古代计时工具。赤道式日晷主要由晷盘、晷针和底座组成。其晷盘面与赤道平面平行。晷针垂直穿过器盘中心,上端指向北极星,当地仰望北极星的仰角即为该地纬度。晷针影子随太阳方位变化指向晷盘面不同刻度位置来表示时刻。下图为我国某地的日晷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地区中日晷盘面和地面的夹角(小于90°的角)最大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解析】3.其晷盘面与赤道平面平行,由此可知当地纬度与日晷盘面和地面的夹角互余,广州地理纬度最低,则日晷盘面和地面的夹角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考向 日晷
热点与拓展
(2025·安徽六安·模拟预测)日晷是古代计时工具。赤道式日晷主要由晷盘、晷针和底座组成。其晷盘面与赤道平面平行。晷针垂直穿过器盘中心,上端指向北极星,当地仰望北极星的仰角即为该地纬度。晷针影子随太阳方位变化指向晷盘面不同刻度位置来表示时刻。下图为我国某地的日晷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4.晷针投影在晷盘以上且影长年内最短之日( )
A.长江入海口出现咸潮 B.索马里东部海域出现鱼汛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D.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一年中最晚
【解析】4.读图可知,日晷盘面和地面的夹角不大,因此该地应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针投影在晷盘以上且影长年内最短之日,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之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长江处于丰水期,不会出现咸潮,A错误;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形成的离岸风,索马里半岛附近出现上升补偿流,海底营养物质上泛,索马里东部海域出现鱼汛,B正确;夏至日,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C错误;夏至日,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一年中最早,D错误。故选B。
B
04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相较于现今,中元古代晚期的地球( )
A.温带区域范围更大 B.极夜极昼区的范围更大
C.自转的角速度更慢 D.太阳直射区域范围更小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黄赤交角】(2025·广东卷)叠层石发育于滨海区域,它是以蓝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黏结沉积矿物颗粒而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由于蓝细菌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叠层石沉积结构蕴含了“日——地—月”关系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10亿年前)叠层石沉积结构的研究,可知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信息
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B
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
黄赤交角增大,回归线纬度升高,极圈纬度降低,温带范围(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缩小,故A错误;
故选B
黄赤交角增大,极圈纬度降低(如从66.5°降至60°),极昼极夜范围扩大,故B正确;
当时一天仅17小时,自转更快,角速度更大,故C错误;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范围(回归线之间)扩大,故D错误。
2.与周口店纬度相同的区域,在中元古代晚期较现今( )
A.冬至日的白昼更长 B.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更大
C.潮汐变化周期更短 D.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更小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黄赤交角】(2025·广东卷)叠层石发育于滨海区域,它是以蓝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黏结沉积矿物颗粒而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由于蓝细菌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叠层石沉积结构蕴含了“日——地—月”关系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10亿年前)叠层石沉积结构的研究,可知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信息
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C
黄赤交角为29.9±0.7°
当时黄赤交角更大,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更南,北半球昼更短,故A错误;
故选C
当时北回归线为30°N,周口店(40°N)与其纬度差为10°,小于现今的16.5°,故B错误;
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一天17小时),太阴日相应缩短,潮汐周期(两次高潮间隔)更短,故C正确;
当时黄赤交角大,北回归线纬度高,北京周口店地区纬度不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应更大,故D错误。
3.此次大风天气过程期间,图中各气象站点( )
A.昼长变化幅度相同 B.正午日影均指向正北
C.正午太阳高度不变 D.日出方位均为东南方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公转地理意义】(2025·河北卷)2025年4月中旬,我国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大风天气过程。下图示意期间某日14时的锋线位置和部分气象站点风级、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信息
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B
2025年4月中旬
4月中旬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图中各气象站点纬度位置不同,昼长变化幅度不同,A错误;
故选B
图中各气象站纬度高于北回归线,均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北侧,正午太阳方位都位于正南,正午日影均指向正北,B正确;
各地纬度不同,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差不同,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且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改变,C错误;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各气象站日出方位都是位于东北,D错误。故选B。
4.若冬至日,甲、乙两地日落时世界时相同,则甲位于乙的( )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正午太阳高度】(2025·浙江1月选考)甲、乙两地天文爱好者进行太阳高度观测。具体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块有一个小孔的遮光板,太阳光透过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较清晰的太阳投影。下图为两地天文爱好者在两分、两至日正午时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观测到的太阳影像地面投影。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信息
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A
甲图中两至两分日有三天正午太阳投影在小孔垂直投影点的南侧;乙图中两至两分日有三天正午太阳投影在小孔垂直投影点的北侧,一天在其南侧
说明甲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归之间,且靠近南回归线;乙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且靠近北回归线,故甲在乙的南侧;
故选A
冬至日甲、乙两地日落时世界时相同(假设世界时即0°经度地方时为18时),甲位于南半球,昼长夜短,日落地方时晚于18时,在0°经线以东,乙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日落地方时早于18时,在0°经线以西,故甲在乙的东边。
5.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年变化有可能的是( )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正午太阳高度】(2025·浙江1月选考)甲、乙两地天文爱好者进行太阳高度观测。具体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块有一个小孔的遮光板,太阳光透过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较清晰的太阳投影。下图为两地天文爱好者在两分、两至日正午时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观测到的太阳影像地面投影。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信息
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C
观察图形,可知甲乙两地关于赤道对称,两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为0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北归线之间(均靠近回归线),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两地同侧时(太阳直射点在两地以北或以南),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相同达最大值(两地纬距差最大且相等),即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乙地以北、夏至日前后,和太阳直射点移至甲地以南、冬至日前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相同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故选C
A B C D
6.图中杆影指向最接近( )
A.正北 B.正南 C.东北 D.西北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太阳视运动】(2025·江苏卷)10月中旬,拉萨市(29°N,91°E)某中学学生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下图为“北京时间13时56分拍摄的校园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信息
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A
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拉萨经度为91°E
当北京时间为13时56分时,拉萨地方时为13时56分-1小时56分=12 时(刚好正午)。
故选A
10月中旬太阳直射南半球,拉萨(29°N)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天空,因此杆影指向正北,A正确,BCD错误。
7.在观测杆影活动中,学生可领悟到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是学校的( )
A.课程设置 B.位置选择 C.空间规模 D.作息时间
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太阳视运动】(2025·江苏卷)10月中旬,拉萨市(29°N,91°E)某中学学生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下图为“北京时间13时56分拍摄的校园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所学知识
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D
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变化。
学校作息时间(如早晚自习时间、午休安排)会根据昼夜长短调整(如夏季昼长则早到校,冬季昼短则晚到校),直接与地球公转相关,在观测杆影活动中,发现太阳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和方位不同,导致杆影的位置和长短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都是与地球公转有关,D正确;
故选D
学校的课程设置、空间规模与地球运动无关;位置选择主要考虑地形、气候等,与地球运动间接相关,ABC错误。
讲师:xxx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