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一个方形桌面有四个角,切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4-1=34-1=54-1=4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新课导入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说漫画要表达什么意思。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横看侧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美国﹚罗迦·费·因格20* 谈创造性思维学习目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难点)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素养)任务一: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谈创造性思维预习交流罗迦·费·因格 美国实业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背景资料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汲取 渊博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压榨 驾驭 锲( )____契( )____(dì)(zī)(jí )(yuān)(qiè)qièqì锲而不舍契约{字词积累(zhà)(yù)mó模式(héng)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锲而不舍: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1.自读课文,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过渡句:(1)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整体感知。(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主要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2.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问题)本论(第4—12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有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分析问题)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第二层(第9—12段):论述有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结论(1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得出结论)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①__________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有无②______的人的区别创造力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③______创造力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观点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任务二:内容解读 深入探究谈创造性思维阅读课文1-3段,思考: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观点,结合问题讲道理。好处: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个观点的?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内容解读。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说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2.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阅读课文4-12段,思考:(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有渊博的知识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举例论证B.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A.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A.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B.爱迪生用多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C.居里夫人从几十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对应论证创造性思维的哪三个要素?(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 ,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明确:分别对应“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地尝试”。(2)“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这两个问句有何作用?这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将问题深化,表明了下文论述的内容;同时,起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富于创造力的人缺乏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对比论证有人说只有贝多芬、莎士比亚以及爱因斯坦才具备创造性思维,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贝多芬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不同意。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可以无止境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最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并非我们是否有创造力,而是如何能够发现并发挥他的潜能和创造力,这也是影响自身创造力是否发挥的根本。示例:①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③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举例说明“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改进、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①自信;②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③探求新思路,运用知识;④相信小灵感的价值,锲而不舍地发展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力赏析语言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不能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不能删。“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④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2.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问题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所以作者首先论述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将这种思维模式付诸行动,则有赖于创造性思维,所以接着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者分析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论述分层展开,条理清楚、精辟到位。3.课文中列举约翰·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删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约翰·谷登堡罗兰·布歇内尔侧重说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侧重说明探求新事物的意识。列举这两个例子,能更有力地论证观点,体现举例论证的典型性和充分性。4.根据课文注释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原标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现在改为“谈创造性思维”。请你说说哪个标题好。我觉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标题好。因为这个标题是对开头选择题四个答案都正确的一个概括,陈述了客观事实,并直接点出作者的观点,引人注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觉得“谈创造性思维”这个标题好。因为“谈创造性思维”概括了文章的主旨,使人看后即知文章要讲的内容。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课堂小结教师寄语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关注细节,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2.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进行自我压制。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3.“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示例】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摆动中,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随堂练习4.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示例:①万物没有绝对的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作业布置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需要什么要素?请同学们自己提出一个论点,并运用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①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②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③语言简明,150字左右。谈创造性思维一、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段)二、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区分根据a. 渊博的知识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 持之以恒的毅力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4-12段)(4-8段)( 9-12段)三、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13段)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 《谈创造性思维》同步检测(满分:60分 时间: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3分)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人的一生中,大概成长时期的思维是最为活跃的。年轻的大脑尚未受到世界的污染,有一份令人羡幕的纯净, ① 没有太多的禁gù, ② 大脑有着十分宝贵的想象空间,激情浩荡、活力四射、思维灵动,非常自由。那些干干净净的思想,那些大大方方的思想, ,就在这种思维状态下诞生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活跃( ) 禁gù( ) 诞( )生(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在①②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虽然 但是 B.尽管 还是 C.不是 而是 D.因为 所以(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表递进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2分)2.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两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关系之上的,是根深蒂固的,不能被忽略的。B.他和专题组人员一道,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理论上提出了创新认识,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C.听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好消息,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D.别让岁月在马不停蹄的错过中远去,别让青春在轻而易举的辜负中离去,别让友情在不知不觉的陌路中淡去。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C.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D.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火灾猛于虎”,因此人们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B.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C.学生应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D.书信承载着信息,但又绝不止于信息,还蕴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5.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隐不是消极,隐,是从黑影里淡出,而又显现于另一个光明的地方。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定要对一切人和事都一如既往地持积极的态度,有时候,所谓消极,正是积极。陶渊明从官场退出来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隐田园,消极了他人的官场,却积极了自己的田园。消极乎?积极乎?历史地看,当然是积极的。陶渊明不隐,何来陶诗?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自《南山隐士》,作者邢小利,略有改动A.面对黑暗,我们唯有隐忍;面对隐士,我们唯有向往。B.隐,并不是一味地等死,而是安贫乐道,积极于更有价值之事。C.无论隐在哪里,都是隐在心里,心里有一个隐,我隐故我在。D.隐终究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一味的隐必将让我们退出历史的舞台。6.下列诗句与课文《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7.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2分)A.他(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B.此后不久,他(布歇内尔)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D.爱因斯坦在论文中探讨了在不同溶液中测量分子的新方法,此方法后来成为胶体化学的基本方法,为现代人建造平坦的公路做出了贡献。8.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字。(3分)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学完《谈创造性思维》后,班级开展了“创造思维”培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1)[读图片] 认真观察下图,然后说说你的感想。(2分)(2)[读字母] 有人对英文字母“A”进行了这样的联想: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请你仿照这一示例,完成对下面字母的联想。(4分)①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词语] 有的词语有多个义项,请在下面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不同的意义,写一句话。(3分)(示例)光明:科学研究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这条路上有崎岖,有平坦,有在黑暗中摸索的艰辛,更有取得进展后的光明,就如同在暗夜中行走突然看见光明一样。备选词语: 水分 算账 包袱二、阅读理解(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换个角度看问题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玩具。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之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②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 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有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 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来认识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提高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有删改)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4分)11.请仔细阅读第③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2分)甲: 乙: 12.请指出本文第②③④三段的论证方法。(3分)13.本文与课文《谈创造性思维》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独立判断【西班牙】圣地亚哥·拉蒙一卡哈尔杰出的研究者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既兼容并包,又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他们不会迷信前人和自己的导师已经做出的定论,而是细心观察、敢于提问。天才人物如哈维(他纠正了盖伦的解剖学理论)、哥白尼、开普勒、牛顿、惠更斯(他完全推翻了古代天文学的观点)等人无疑都是卓越的思想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野心勃勃、严格谨慎的个人主义者,拥有非凡而大胆的批判洞察力。性格驯服恭顺的人里面可能会出圣人,但很少出现学者。我相信,过分尊重传统、固执地因循科学陈规的人,不是懒于思考,就是希望借此掩盖自己的错误。一头扎进书本却长久保持沉默的人最为不幸。对书中内容的极度崇拜把他本人的个性吸干殆尽,像乌云一样遮蔽他的理解力,使其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未经证明的假设、无视亟待用真理辨明的问题。我敢肯定,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错误与不足之处的。过度推崇,就像所有情绪化的想法一样,阻碍人们做出客观的评判。如果我们在阅读深思一番之后感到精疲力竭,那就休息几天,然后带着一颗冷静的脑袋和沉着的判断力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浙渐地,书中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便会清晰可见,貌似精妙的设想也失去往日的权威。我们不再受到原书风格魅力的影响,简而言之,我们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大家不会再去做盲目的崇拜者,相反变成一位评判该书的法官。真正的研究工作始于此刻,通过逐一考察和评判每一个细节,更为合理的设想将取代原作者的假设。分析法相当于一架显徵镜,将研究对象放大,像展示挂毯上的粗糙之处一样揭示它们的瑕疵。当我们清楚地发现刺绣上的做作之处和设计缺陷时,错误的观念自然消失。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时代已有太多的偶像被赶下王座,大多的幻觉被打破或者遗忘,所以没必要强调什么批判力和怀疑精神。当然,过去比现在更用得着这些东西,但是,旧习惯总难根除——许多杰出人物的学生还是经常不惜耗费精力与才华捍卫老师的错误,而不是运用它们解决新的问题。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个流行肆意指责、价值观频繁转换的时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学校中校规独断专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最有创造精神的个体也遭到了压制,还有正在成熟的原创思想也被扼杀。而据我们所知,有许多聪明热情的知识分子成为“杰出人物”的学生,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这些善良、懂得感恩的学生,虽知道如何寻找真理,却由于害怕分走导师的名誉而不敢行动。然而所谓名气迟早会被那些不怎么讲究谦逊之道的对手推翻,因为它们建立在错误之上。杰出研究者的温顺的随员们(他们容易动摇、懒散而且坚持错误)的任务永远都是取悦天才并为他们的错误鼓掌。智力平庸的人乐于仅凭动动嘴巴就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因此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常与错误而不是真理为伍了,因为前者非常容易获得,而追求后者则需面对严酷的考验。(选自《致青年学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有删改)14.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15.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性格驯服恭顺的人里面”很少出现学者?请概括理由。(3分)16.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6分)①分析法相当于一架显微镜,将研究对象放大,像展示挂毯上的粗糙之处一样揭示它们的瑕疵。(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②智力平庸的人乐于仅凭动动嘴巴就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因此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常与错误而不是真理为伍了,因为前者非常容易获得,而追求后者则需面对严酷的考验。(这里的“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代什么内容?)17.结合下面这句名言,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总结全文。(60字左右)(4分)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法)笛卡儿答案与部分解析一、1.(1) yuè 锢 dàn (2)羡幕 羡慕 (3) D (4)甚至是一些惊世骇俗的思想2.C【解析】C选项里“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与语境不符,应该用“不可名状”。3.D 【解析】A选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书名号使用错误,应该用双引号;B选项里双引号去掉;C选项里第一分句要加问号。故选D。4.D 【解析】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自救互救”后加“的方法”。B项,删掉“对于”。C项,一面对两面,删掉“看能否”。5.B 【解析】根据空白处前面的“所以”可知,所填应是一个结论性的语句。根据“隐不是消极”“有时候,所谓消极,正是积极”可知,作者认为隐并不是纯粹的消极,而在某些时候,隐在某一方面代表着的消极,在另一个方面却正是积极。列举陶渊明的例子。“消极了他人的官场,却积极了自己的田园”,他消极于官场,却积极于田园,这对于他来说,更有价值。故应填:隐,并不是一味地等死,而是安贫乐道,积极于更有价值之事。故选B。6.B7.C8.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9.(1)示例:现代应试教育抹去了学生的个性。(意思相近即可)(2)示例:①B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心,是友谊。②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遗憾。(3)示例:包袱,远行时,我们会压缩包袱,尽量轻装上路;同样,比赛时,我们也不要有思想包袱,,要做好面对不同结果的准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画的能力。做这类题应首先仔细观察图画由几部分组成;特别要注意看文字表述部分,然后联系现实展开想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解答本题,要看懂“入学前”每张脸是各不相同的,入学后却大同小异了。从教育、学校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仿写。答案不唯一。要注意做到:结构一致;话题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这里仿照示例样式,结合字母特点,写出字母的内在含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时先要分析词语(字)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然后根据语境判断即可。二、(一)10.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引出论题;作为论据论证观点 11.甲: 直线式 乙: 习惯性 12.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13.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总是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示例三: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举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二)14.杰出的研究者需要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15.他们与天才相比,缺乏大胆的批判洞察力;他们过分尊重传统、固执地因循科学陈规;他们容易动摇、懒散而且坚持错误。16.①运用比喻论证,将分析法比作显微镜,将揭示书中瑕疵的过程比作展示挂毯粗糙之处,形象生动地证明了使用分析法读书吋是通过逐一考察和评判每一个细节,获得更为合理的设想。②“前者”指取悦天才,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后者”指与真理为伍(或“真理”)。17.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我们要对已有的学说抱有怀疑的态度,也要拥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杰出的研究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 《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2.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难点)3.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素养)学法指导:1.默读。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阅读中,看看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还要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深入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可以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2.设问的作用。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文中的设问句还有:(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设问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二、预习任务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完成批注,记下你的疑难问题。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文章以一道图形选择题作为开头,有何作用?(2)写出选择A、B、C、D作为答案的理由。(3)第三段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4)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6)简要概括第7段的主要内容。(7)第7、8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具有什么共同特点?(8)第10段中应如何理解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结论?(9)第11段中以三个名人为例论证了什么 (10)拥有创造力的人有什么特点?(1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用成语造句。汲取( ) 锲而不舍(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一事无成---2.本文作者是 , (国籍)实业家。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学习案】一、整体感知1.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根据问题找出相关段落。明确:2.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明确:3.全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二、内容解读1.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2.这一点是哪一点?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明确:3.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4.画出你认为在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点句。它们大都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明确:它们大都以设问句式出现,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起承接、过渡作用。5.围绕创造性思维,作者阐述了哪两个问题?明确: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明确:(1)有渊博的知识“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①“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明确:②“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明确:③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明确:(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明确:(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明确:①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②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③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小试牛刀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对应论证创造性思维的哪三个要素?(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 ,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明确: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这两个问句有何作用?“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明确:这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将问题深化,表明了下文论述的内容;同时,起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8.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明确:9.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明确:10.“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明确:①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②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11.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明确:①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③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明确:三、赏析语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明确: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明确: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明确:④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明确:四、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2.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问题的?明确:3.课文中列举约翰·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删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明确:4.根据课文注释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原标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现在改为“谈创造性思维”。请你说说哪个标题好。【巩固案】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②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④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它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麻烦的是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A.①②⑤③④ 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2.选文第三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A.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3.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A.有渊博的知识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的观点,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B.选文第二段的问句,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D.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2.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难点)3.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素养)学法指导:1.默读。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阅读中,看看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还要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深入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可以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2.设问的作用。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文中的设问句还有:(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设问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二、预习任务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完成批注,记下你的疑难问题。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文章以一道图形选择题作为开头,有何作用?(2)写出选择A、B、C、D作为答案的理由。(3)第三段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4)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6)简要概括第7段的主要内容。(7)第7、8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具有什么共同特点?(8)第10段中应如何理解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结论?(9)第11段中以三个名人为例论证了什么 (10)拥有创造力的人有什么特点?(1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用成语造句。汲取( ) 锲而不舍(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一事无成---2.本文作者是 , (国籍)实业家。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学习案】一、整体感知1.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根据问题找出相关段落。明确:(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2)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9—12)(4)怎样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13)2.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总结前文,得出结论。3.全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二、内容解读1.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这一点是哪一点?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明确: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3.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4.画出你认为在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点句。它们大都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明确:①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②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它们大都以设问句式出现,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起承接、过渡作用。5.围绕创造性思维,作者阐述了哪两个问题?明确:(1)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明确:(1)有渊博的知识“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①“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②“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③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明确: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明确:约翰 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 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明确:①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②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③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小试牛刀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对应论证创造性思维的哪三个要素?(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 ,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明确:分别对应“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地尝试”。7.下面这两个问句有何作用?“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明确:这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将问题深化,表明了下文论述的内容;同时,起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8.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9.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进行自我压制。10.“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明确:①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②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11.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明确:①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③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12.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明确:(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三、赏析语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明确:不能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明确: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明确:不能删。“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④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明确: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四、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2.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问题的?明确: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所以作者首先论述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将这种思维模式付诸行动,则有赖于创造性思维,所以接着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者分析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论述分层展开,条理清楚、精辟到位。3.课文中列举约翰·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删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约翰·谷登堡侧重说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罗兰·布歇内尔侧重说明探求新事物的意识。列举这两个例子,能更有力地论证观点,体现举例论证的典型性和充分性。4.根据课文注释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原标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现在改为“谈创造性思维”。请你说说哪个标题好。预设(1)我觉得“谈创造性思维”这个标题好。因为“谈创造性思维”概括了文章的主旨,使人看后即知文章要讲的内容。预设(2)我觉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标题好。因为这个标题是对开头选择题四个答案都正确的一个概括,陈述了客观事实,并直接点出作者的观点,引人注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巩固案】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②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④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它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麻烦的是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A.①②⑤③④ 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2.选文第三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B )A.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解析:行文中代词指代的内容往往在它前面的句子中。3.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C )A.有渊博的知识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解析:本文没有谈及这一观点。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选文第一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的观点,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B.选文第二段的问句,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解析:选文第四段说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已经否认了这一观点。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D)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D.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解析:D项属于道理论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2.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难点)3.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素养)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图片导入。(屏显)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二、新课学习任务一: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3.字词积累。(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bó)(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过渡句:(1)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主要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2.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问题)本论(第4—12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有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分析问题)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第二层(第9—12段):论述有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结论(1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得出结论)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任务二:内容解读 深入探究(一)内容解读●阅读课文1-3段,思考: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课文4-12段,思考: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说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明确: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2.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明确:(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探讨(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有渊博的知识】“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①“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②“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③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明确: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明确:约翰 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 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明确:①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②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③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小试牛刀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对应论证创造性思维的哪三个要素?(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 ,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明确:分别对应“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地尝试”。探讨(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思考1:上面这两个问句有何作用?明确:这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将问题深化,表明了下文论述的内容;同时,起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思考2: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思考3: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进行自我压制。思考4:“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明确:①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②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举例批驳:①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③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思考5:举例说明“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明确: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改进、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明确:(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二)赏析语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明确:不能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明确: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明确:不能删。“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④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明确: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三)深入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2.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问题的?明确: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所以作者首先论述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将这种思维模式付诸行动,则有赖于创造性思维,所以接着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者分析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论述分层展开,条理清楚、精辟到位。3.课文中列举约翰·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删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约翰·谷登堡侧重说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罗兰·布歇内尔侧重说明探求新事物的意识。列举这两个例子,能更有力地论证观点,体现举例论证的典型性和充分性。4.根据课文注释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原标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现在改为“谈创造性思维”。请你说说哪个标题好。预设(1)我觉得“谈创造性思维”这个标题好。因为“谈创造性思维”概括了文章的主旨,使人看后即知文章要讲的内容。预设(2)我觉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标题好。因为这个标题是对开头选择题四个答案都正确的一个概括,陈述了客观事实,并直接点出作者的观点,引人注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课堂小结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四、教师寄语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关注细节,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五、随堂练习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2.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进行自我压制。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3.“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示例】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摆动中,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4.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示例】①万物没有绝对的;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六、作业布置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需要什么要素?请同学们自己提出一个论点,并运用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①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②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③语言简明,150字左右。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谈创造性思维》【2022新课标】课件.pptx 20《谈创造性思维》同步检测(含答案).doc 20《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学生版).doc 20《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教师版).doc 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doc 谈创造性思维(朗读).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