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导学案)(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导学案)(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3.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掌握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角度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离子的形成,能将宏观的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相联系。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形成过程的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电车锂电池等实例,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一、学习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
2.离子的形成、离子的表示方法及离子符号的意义。
二、学习难点
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概念。
2.离子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第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电子数不超过2个)。
3.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一般都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
4.金属、非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5.带正电荷的原子叫作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作阴离子。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问题思考:想象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你觉得它们会是怎样分布的呢?
答案:可能的猜想有电子随意分布、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等。实际上,1913 年玻尔提出原子轨道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行;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电子将分层排布,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按能量高低而距核远近不同。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电子层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
活动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钠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
答案:“”表示原子核及核电荷数,也就是钠原子的质子数为 11;弧线表示电子层,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所以这个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钠原子核外第一层有 2 个电子,第二层有 8 个电子,第三层有 1 个电子。
活动三: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稀有气体原子(如、、)、金属原子(如、、)、非金属原子(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
答案: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一般都有 8 个电子(有 2 个电子),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 4 个,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 4 个。
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所以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活动三:典例精讲
典例1:电车锂电池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贡献力量。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3”表示锂原子带正电 D.最外层有3个电子
答案:A 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锂原子核外实际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1个电子)。“+3”表示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但锂原子整体呈电中性(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平衡)。锂原子最外层仅有1个电子,易失去形成阳离子。所以选 A 。
典例2:如图为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核内质子数为36 B.核外有4个电子层
C.第一层电子数为8 D.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
答案:C 氪原子原子序数为36,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因此核内质子数为36。氪原子电子排布为4个电子层(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8个电子、第四层8个电子)。原子结构中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氪原子第一层电子数为2,而非8(8电子通常出现在第二层或第三层)。氪原子最外层(N层)电子数为8,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得失电子。所以选 C 。
离子
活动一:离子的形成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如何变化呢?
答案:钠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根据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钠原子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易得到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最外层的 1 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这样钠原子失去 1 个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 1 个电子后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氯化钠。
活动二:离子的定义与分类
问题思考:根据之前学习的氯化钠形成过程,思考离子的定义是什么?离子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
答案:离子就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钠离子、镁离子等;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氧离子等。
活动三:离子的表示方法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氧离子的离子符号,思考离子符号的书写规则是什么?
答案: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先后顺序是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钠离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写成;镁离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写成;氯离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写成;氧离子带 2 个单位负电荷,写成。
活动四:离子符号的意义
问题探究:思考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这个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答案:表示 2 个镁离子,其中“”表示镁离子的个数,“”表示每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的正电荷。一般地,(或)表示每个离子带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或)表示个离子。
活动五:典例精讲
典例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阴离子是指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在结构示意图中表现为质子数(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通过观察各选项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判断出 C 选项符合阴离子的特征。
典例2:当氢原子变成氢离子后,下列各项发生改变的是( )
A.质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 C.电子数 D.中子数
答案:C 氢原子变成氢离子的过程中,只是失去了一个电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氢原子变成氢离子质子数不变;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变,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也不变;中子数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会发生改变;而电子数由 1 个变为 0 个,发生了改变。所以答案选 C。
1.下图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原子的质子数为 16 B.硫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C.硫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 8 D.硫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答案】B
【解析】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A选项,由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数字是16,即硫原子的质子数为16,该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不是易失电子,该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从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第二层电子数为8,该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硫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有三条弧线,说明硫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该选项说法正确。
2.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固体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C.氯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D.反应中Cl变成Cl ,化学性质未改变
【答案】B
【解析】A选项,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存在氯化钠分子,该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该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氯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而不是两个,该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3.大多数手机中使用的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已知锂离子(Li+)的核内质子数为 3,中子数为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锂离子核外只有 1 个电子层 B.1 个锂离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C.锂离子得到 1 个电子可以变成锂原子 D.锂原子的中子数为 3
【答案】D
【解析】A选项,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锂离子,所以锂离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该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锂离子(Li )带1个单位正电荷,该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锂离子得到1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就变成了锂原子,该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已知锂离子(Li )的中子数为4,锂原子和锂离子的中子数相同,所以锂原子的中子数也为4,而不是3,该选项说法错误。
4.下图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用相应微粒的代号填空。
(1)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3)易得电子的是 。
【答案】(1)BD;(2)A;(3)C
【解析】(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B和D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和2,少于4个,属于金属原子;(2)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3)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多于4个,易得电子。
5.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当 b=8,且该粒子不显电性时,a= 。
(2)当 b=8,且该粒子带有 2 个单位负电荷时,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
(3)当 b=8,且该粒子带有 3 个单位正电荷时,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
【答案】(1)10 (2)O2- (3)Al3+
【解析】(1)粒子不显电性时,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已知b = 8,核外电子总数为2 + 8 = 10,所以a = 10。
当该粒子带有2个单位负电荷时,说明该粒子得到了2个电子,此时质子数为2 + 8 - 2 = 8,质子数为8的元素是氧元素,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O2- 。
(3)当该粒子带有3个单位正电荷时,说明该粒子失去了3个电子,此时质子数为2 + 8 + 3 = 13,质子数为13的元素是铝元素,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Al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规律
分层排布,按能量高低距核远近不同
离核近能量低,离核远能量高
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最外层不超8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含义:圆圈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和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
3.原子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关系
稀有气体:最外层8个(He为2),相对稳定
金属:最外层<4,易失电子
非金属:最外层>4,易得电子
二、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阳离子(正电)、阴离子(负电)
3.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和电性
4.符号意义:表示离子个数和每个离子所带电荷数
考点1 粒子结构示意图
1.高纯硼常用作半导体掺杂剂。硼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为2 B.硼原子的核外电子带正电
C.硼原子的质子数为3 D.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g
【答案】A
【解析】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5=x+3,x=2,符合题意;
B、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故硼原子的质子数为5,不符合题意;
D、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故硼原子的质子数为5,不是相对原子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B所表示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填“阳”或“阴”)离子,离子符号为 ;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 (填字母,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 ;
(4)表示阳离子的有 ;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 。
【答案】(1)得到 阴 O2- (2)BD (3)AE (4)C (5)ACE (6)B
【解析】(1)B所表示的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的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属于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2-;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表示原子的粒子有BD;
(3)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离子是阴离子,故表示阴离子的有AE;
(4)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离子是阳离子,故表示阳离子的有C;
(5)最外层是8个电子(只有一层为2个)的结构是稳定结构,故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ACE;
(6)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B。
考点2 离子
3.如图是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Na和Na+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
B.一个氯原子如果得到一个电子就变成阴离子
C.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分子
D.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
【答案】C
【解析】A、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质子数没有发生变化,Na和Na+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氯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氯化钠,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不存在氯化钠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子带负电,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Cl、两种粒子中相同的是( )
①核电荷数②质子数③中子数④化学性质⑤电子层数⑥最外层电子数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Cl-是由Cl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过程中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均不变;由于Cl-和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且氯原子得电子过程中,电子层数相同,则①②③⑤相同,故选A。
5.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表示的含义:
(1)2个镁离子 ;
(2)4O2- ;
(3)S2-中“2-”表示 。
【答案】(1)2Mg2+
(2)4个氧离子
(3)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解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
(2)4O2-表示4个氧离子;
(3)S2-中“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课题2 原子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3.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掌握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角度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离子的形成,能将宏观的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相联系。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形成过程的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电车锂电池等实例,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一、学习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
2.离子的形成、离子的表示方法及离子符号的意义。
二、学习难点
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概念。
2.离子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 ,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第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 。
2.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 个(只有1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个)。
3.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一般都有 个电子(氦有 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 的结构。
4.金属、非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 有关。
5.带正电荷的原子叫作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作 。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问题思考:想象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你觉得它们会是怎样分布的呢?
活动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钠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
活动三: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稀有气体原子(如、、)、金属原子(如、、)、非金属原子(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
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三:典例精讲
典例1:电车锂电池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贡献力量。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3”表示锂原子带正电 D.最外层有3个电子
典例2:如图为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核内质子数为36 B.核外有4个电子层
C.第一层电子数为8 D.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
离子
活动一:离子的形成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如何变化呢?
活动二:离子的定义与分类
问题思考:根据之前学习的氯化钠形成过程,思考离子的定义是什么?离子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
活动三:离子的表示方法
问题思考:观察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氧离子的离子符号,思考离子符号的书写规则是什么?
活动四:离子符号的意义
问题探究:思考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这个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活动五:典例精讲
典例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典例2:当氢原子变成氢离子后,下列各项发生改变的是( )
A.质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 C.电子数 D.中子数
1.下图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原子的质子数为 16 B.硫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C.硫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 8 D.硫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2.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固体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C.氯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D.反应中Cl变成Cl ,化学性质未改变
3.大多数手机中使用的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已知锂离子(Li+)的核内质子数为 3,中子数为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锂离子核外只有 1 个电子层 B.1 个锂离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C.锂离子得到 1 个电子可以变成锂原子 D.锂原子的中子数为 3
4.下图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用相应微粒的代号填空。
(1)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3)易得电子的是 。
5.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当 b=8,且该粒子不显电性时,a= 。
(2)当 b=8,且该粒子带有 2 个单位负电荷时,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
(3)当 b=8,且该粒子带有 3 个单位正电荷时,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规律
分层排布,按能量高低距核远近不同
离核近能量低,离核远能量高
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最外层不超8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含义:圆圈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和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
3.原子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关系
稀有气体:最外层8个(He为2),相对稳定
金属:最外层<4,易失电子
非金属:最外层>4,易得电子
二、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阳离子(正电)、阴离子(负电)
3.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和电性
4.符号意义:表示离子个数和每个离子所带电荷数
考点1 粒子结构示意图
1.高纯硼常用作半导体掺杂剂。硼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为2 B.硼原子的核外电子带正电
C.硼原子的质子数为3 D.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g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B所表示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填“阳”或“阴”)离子,离子符号为 ;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 (填字母,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 ;
(4)表示阳离子的有 ;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 。
考点2 离子
3.如图是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Na和Na+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
B.一个氯原子如果得到一个电子就变成阴离子
C.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分子
D.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
4.Cl、两种粒子中相同的是
①核电荷数②质子数③中子数④化学性质⑤电子层数⑥最外层电子数(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
5.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表示的含义:
(1)2个镁离子 ;
(2)4O2- ;
(3)S2-中“2-”表示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