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戊戌变法【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教材分析】子目名称 子目内容 子目间逻辑关系第一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背景、概况、意义 3个子目是维新运动的不同阶段,第一目是开端,第二目是发展,第三目是高潮和结果第二目:维新运动的开展 维新人士传播维新思想的概况第三目: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时间、内容和结果【素养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史料,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史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回忆: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学习西方技术,未付诸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下,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只学技术未学制度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将何去何从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始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讲授新课】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的背景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得出公车上书的背景。学生回答:(1)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2)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2.概念辨析:公车上书教师讲解: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3.公车上书的概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34的内容,整理公车上书的时间、代表人物、内容和意义等。学生回答:时间 1895年领导人 康有为、梁启超内容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 上书没有上到光绪皇帝意义 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教师补充:呈现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扫描。指导学生了解人物。二、维新运动的开展教师提问:(图片展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又进行了哪些活动?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教师引导:(展示图文材料)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35内容,维新人士创办的重要报刊有哪些,宣传了什么思想?学生回答:《时务报》和《国闻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三、百日维新1.背景教师提问:(展示图文材料)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材料学生回答: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2.开始标志教师提问:(展示图文材料)百日维新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3.变法内容探究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各项内容产生的影响以及这场变法的性质。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教师讲解:呈现京师大学的图文史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成果。课堂拓展:结合“百日维新”内容,根据下面四个角色,谈谈他们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教师总结:反对变法的人较多,这说明变法缺乏基础,很难成功。4.戊戌政变教师引导:(展示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谈谈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材料1898年9月13日,康有为收到光绪帝密诏: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掌握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的实行……1898年9月18日夜,谭嗣同秘密拜访袁世凯,劝说袁:“派兵包围颐和园,把荣禄干掉,我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慈禧)。”学生回答: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素养提升:(展示图文)谭嗣同是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阅读《谭嗣同殉难图》并结合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各国变法, 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学生回答: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补充:谭嗣同本可以选择逃亡,但他毅然选择留下,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国人。在戊戌变法中,还有许多像谭嗣同一样的维新志士,他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5.失败原因探究活动:(展示材料)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它的失败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加以探究。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材料三 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只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很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学生回答:失败原因:(1)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受到其阻挠和破坏;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人民群众。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国!6.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师提问:(展示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谈谈戊戌变法有什么意义?材料一 维新派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学生回答: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7.比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探究活动: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总结,完成表格的填写,并谈谈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学习侧重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目的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学习对象 学西方技术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导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抵制外国资本的入侵; ②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③未改变中国国情 ①在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未改变中国国情区别: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变革。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洋务运动侧重于技术层面,戊戌变法深入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在学习西方上更进了一步。【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序幕,之后维新派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活动传播维新思想,在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光绪帝决心变法,开展了百日维新,但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等原因,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学习维新志士们的爱国精神。【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