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鸦片战争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素养目标:
①历史解释:通过对战争背景的学习,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时空观念:通过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
③史料实证:通过对《南京条约》内容的学习,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中国历史分期:
①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70万年前—1840年)
②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1840年—1949年)
③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
2.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讲授新课】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教师:根据材料,探究鸦片走私的原因
材料展示:鸦片战争前,中英社会状况对比。
图片展示:英国和中国手工业、农业生产场景。
英国 中国
学生: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
图片展示:
项目 中国 英国
总体状况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迅速崛起
具体表现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材料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外交 闭关自守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中英贸易状况 (正当贸易) 贸易顺差(出超) 贸易逆差(入超)
教师:鸦片战争前,英国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中国。
材料展示:中英正当贸易。
年份 英国输华总值 (白银) 中国输英总值(白银) 中对英贸易出(+)入(-)超情况
1765—1769年 1192915两 2190619两 (+)997704两
1795—1799年 5373015两 5719972两 (+)346957两
1830—1833年 7335023两 9950286两 (+)2615263两
学生: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
教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双方贸易的主要状况)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布匹等很难卖出去;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却十分畅销。最终,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图片展示: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简图。
教师:在这种正当的贸易中,英国不仅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反而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时,英国的资产阶级又是如何改变这一不利局面的?
学生: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知识拓展:鸦片俗称“大烟”,是由红罂粟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凝缩而成的软膏。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常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使人上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更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教师:面对鸦片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名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教师:通过这两句名言,请同学们指出林则徐所具有的品质。
学生:恪尽职守,爱国爱民。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整理林则徐禁烟的知识点,并归纳在表格内。
人物 林则徐
地点 广州虎门
时间 1839年6月3日至25日
影响(评价)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多媒体展示“虎门销烟”的图片】
教师: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因为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英国的根本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这场战争也无法避免。
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自主整理鸦片战争知识点,并归纳在表格内。
借口 林则徐禁烟(或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 (目的) 开辟海外市场
爆发时间 1840年6月
标志 英国舰队封锁广东珠江口(或英军侵入广东海面)
过程 第一阶段:英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到达天津大沽口→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强占香港岛→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进攻虎门炮台→占领广州四方炮台 第二阶段: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进犯吴淞→进攻镇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民族英雄 提督关天培、老将陈化成
结果 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投降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根本原因);②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③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等。
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新式战争武器的国家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教师: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外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教师总结:《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又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等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其他侵略权益。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学生:
项目 战前 战后
政治上 领土完整 领土不完整
主权完整 主权不完整
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社会性质 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资料链接】——《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的香港岛不是今天整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港岛的面积只相当于香港特区的3%,因为香港特区是1062平方公里,港岛是50平方公里。今天香港特别行政区是1997年回来了。它的沦陷分为三步: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然后《中英拓香港界址专条》是租新界。租的地是1898年租的,租期99年,到1997年到期,所以租期一满,我们就收回来了。
理论上割给人家的地要不回来了,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经过谈判香港岛和九龙司也一起回归了。
②赔款2100万元。2100万银元里,600万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赔偿英国军费,300万是偿还拖欠英商的债务。赔款分四年缴纳。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43年至1844年,新开的五个条约口岸相继开埠。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1853年起,上海开始压倒广州,成为全国最大贸易港口。开放五口使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条约中协定关税的规定,是一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仅5%)。自此中国自己不
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
除了《南京条约》,列强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条约?从而攫取哪些更多权利?
知识拓展:“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在名义上、形式上保持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列强控制和压迫,丧失部分主权的一种社会形态。
半封建是指封建国家在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情况下,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的一种社会形态。
教师: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到担起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双重使命。
教师: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或历史教训?
学生:
(1)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2)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3)必须发展经济,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
(4)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报效祖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5)对列强侵华表示强烈愤慨和痛恨,认识到列强的凶残本质。
教师:《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已开始遭到破坏,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包括其背景、爆发、经过、失败原因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反抗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0多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渐强大,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更应该正视和反思它曾经屈辱的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