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一、单选题1.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如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性的发育和成熟。这些都属于( )A.生理变化 B.心理变化 C.思想变化 D.精神变化2.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引发的“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等矛盾心理让我们很是烦恼。面对这些心理矛盾和困惑,我们应该( )A.学会自我暗示,回避烦恼B.寻找网友倾诉,毫无保留C.参加集体活动,调整自己D.尝试自我调节,随意宣泄3.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以“如何看待与异性交往”为议题开展教学,同学们纷纷发言,与异性交往( )①不可取,男女生理差别大②对我们成长有积极作用③可以增进对异性了解,消除神秘感④可以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中学生小丽在下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发现在其身后有一个陌生男子尾随其后,她觉得十分害怕。此时,她应当( )①快速跑到行人较多的大路②勇敢地与该男子进行搏斗③大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④跑着躲进偏僻胡同的角落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5.2025年清明节前夕,吉林市某中学举行“致敬英烈、学习榜样”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深受鼓舞,用手中的纸笔书写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并立志勤奋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这表明( )A.情感是复杂多样的B.我们要在实践中提升情感境界C.情感是深刻、稳定的内心体验D.我们要学会承受和转化消极情感6.《朱子家训》是记载我国古代优良家风的代表作,其中写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体现的人文精神是( )A.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C.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薛其坤院士,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始终把服务和报效祖国作为最高追求。多年来,他攻坚克难,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为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作出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有( )①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8.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节目热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文精神只有通过优秀节目才能广泛传播②这些节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③人文精神能发挥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④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方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典规定的从事民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平等 B.绿色 C.公平 D.诚信10.晓峰学习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整理笔记如下,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A.刑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B.肖像权是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C.我国社会各方面已经完全实现有法可依D.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11.何某通过银行向他人转账时,误将两万元转给了宋某。何某发现转错人后,请求宋某退还两万元,遭到宋某拒绝。何某催讨未果,遂将宋某诉至人民法院。此案件中何某被侵犯的权利是( )A.人身权 B.财产权 C.继承权 D.肖像权12.学校举办“走进民法典”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下列适合选用的案例是( )A.伪造身份证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B.饲养宠物狗咬伤邻居,法院认定赔偿医疗费C.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D.砸坏路边自动售卖机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和罚款13.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下列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对应正确的是( )A.擅自在网络上使用他人的照片制成表情包——行政责任B.撬开他人小轿车车门,盗窃车内贵重物品——民事责任C.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刑事责任D.擅自在自己出版物中使用他人的摄影作品——行政责任二、分析说明题14.请结合小吉同学最近的情绪体验,完成下列问题。※“五一”假期和家人一起去登朱雀山,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自习课上,提醒同学遵守课堂纪律,却遭到同学的白眼。(1)小吉在以上情境中,分别会产生什么情绪?(2)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3)情绪是可以管理的。请写出两种调节情绪的方法。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同桌带来一个新奇文具,小蕾不屑地说:“我马上让我妈妈买最新款,比你这个好看多了。”(1)上述情境启示我们要做到自尊的哪一表现?(2)“自尊者,则人尊之”。我们如何做自尊的人?(3)参考下列范例,写一句关于自己的话,表达对自己的肯定和喜爱。范例:我热爱运动,身体健康。我 。16.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修建了文化长廊,展示了以下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司马迁《史记》(1)这些名句分别蕴含什么思想理念?(2)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是什么?(3)请简要回答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写出两点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送来时,小慧正满身泥巴在田间收割稻谷。她知道家里生活不容易,从小刻苦学习、勤奋自强,终于考取了心仪的大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相信自己的未来,闯荡出去就会有出路。”(1)划线部分体现小慧哪些良好的品质?(2)自信的青春有力量。自信有哪些作用?(3)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怎样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写出两点即可)18.某校七年级以“法律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下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于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形成并不断完善以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请将材料中“ ”部分内容补充完整。(2)简要回答法律是怎样保障生活的?情境一:学校为身体不适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情境二:快递电子运单上隐去姓名、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一部分。(3)以上情境反映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受到保护?(4)当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如何维权?15岁的学生林某经常旷课、逃学,使用言语威胁、搜身、殴打等方式,多次强行向几名中学生索要财物,一年内共索得三千余元。《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抢劫等,应当负刑事责任。(5)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材料启示我们如何做到严于律己?参考答案1.A2.C3.D4.A5.B6.D7.A8.D9.D10.D11.B12.B13.C14.(1)高兴、愤怒。(2)外部环境、生活事件、个人的性格特点、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3)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15.(1)自尊的人不爱慕虚荣。(2)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学会不断提升自己;学会尊重他人。(3)我热爱阅读,知识丰富。 16.(1)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3)①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②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③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④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⑥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17.(1)自强、自信。(2)自信让人乐观坚定;自信让人远离自负与自卑。(3)①树立远大理想。②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③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18.(1)宪法;(2)①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法律维护社会秩序;③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④法律促进社会发展。(3)情境一:生命权和健康权;情境二:隐私权;(4)①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③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5)林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启示: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或: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②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或: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