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同盟会【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教材分析】子目名称 子目内容 子目间逻辑关系第一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从改良思想向革命思想转变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 第一目为第二目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第二目推动了第三目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三个子目内容层层递进,完整呈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发展及早期革命活动第二目: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条件、过程、性质及革命纲领第三目: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众多革命志士为实现革命理想,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素养目标】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其早年的革命活动。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史实。归纳革命志士奋斗的事实,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内涵;黄花岗起义等革命志士奋斗的主要史实。教学难点:全面认识三民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作用;体会革命志士奋斗的精神价值。【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以孙中山命名的地点,堪称天下第一人,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中国同盟会》。【讲授新课】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思想转变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46第一段内容,总结孙中山早年的求学经历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走上革新政治的道路。 教师补充: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学校学习时,对西方的科学知识、政治制度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医学,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这段求学经历让孙中山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激发了他改变中国现状的决心。2.道路抉择探究问题:(展示材料)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救国道路有何变化?并探究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学生回答:变化:由变法图强到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革命)。原因:自身条件:孙中山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进步;报国无门,救国主张遭冷遇。中国国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王朝的腐朽专制统治。3.成立兴中会教师引导:(展示表格)阅读教材P46第二段,按表格梳理成立兴中会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建立者 孙中山时间 1894年11月地点 檀香山宗旨 振兴中华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教师总结:1894 年,孙中山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前往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筹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它的出现,为后来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4.广州起义教师引导:阅读教材P46—47,找出广州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学生回答:1895年。孙中山、陆皓东等人。因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知识拓展:(展示图文)孙中山的流亡生涯。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探究活动:(展示材料)研读史料,概括同盟会建立的条件。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学生回答:(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3)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 (4)领导基础: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教师引导:(展示表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中国同盟会成立的相关内容,按表格梳理其基本情况。学生回答:时间 1905年8月地点 日本东京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领导 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机关报 《民报》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师总结: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分散的革命力量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将各地的革命志士汇聚在一起,为实现革命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3.三民主义的提出 教师提问:三民主义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 “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合称 “三民主义”。拓展延伸:(展示图片)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小组讨论“三民主义”的意义及局限性。学生回答: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素养提升:(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中国同盟会纲领明确提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鞑虏”是指清朝统治者,而非整个满洲。教师过渡:现在有了统一的革命政党来领导革命,革命志士们又开展了哪些斗争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子目,了解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起义概况教师引导:(展示图片及表格)自主学习教材P49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学生回答: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萍浏醴起义 1906年 刘道一、蔡绍南安庆起义 1907年 徐锡麟、秋瑾镇南关起义(广西起义) 1907年 孙中山、黄兴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1911年 孙中山、黄兴2.萍浏醴起义教师提问:(展示图片)萍浏醴起义的结果如何,它有何意义?学生回答:结果:最终失败。意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3.安庆起义教师提问:(展示图文材料)安庆起义的结果又如何?4.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教师引导:(展示图文材料)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和材料,简述广州起义的经过、结果和意义。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学生回答:经过和结果: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最终失败。意义:①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②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准备了条件。教师总结:这些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激发了更多人投身革命。每一次起义都是革命志士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勇敢尝试,它们共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以及革命志士的奋斗。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为革命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理论指导。而众多革命志士们的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丽的篇章。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