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8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A.因果倒置,材料一指出《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志怪之书,所以人们对其史料价值的认识和研究还远远不足”;C.材料二第一段中指出“传统纹样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焕发新颜”,而非“通过数字技术的介入完全取代传统纹样”,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D.“材料二则认为…现代转化比史料价值更重要”错误,材料二仅侧重论述现代转化,并未与史料价值进行重要性比较,属于无中生有。)2.C(C项错误。“善啸”是客观记录神灵特征(非拟人),“其状如牛”是类比(非文学性比喻),均属于白描实录,并非“生动华丽”的修辞;A.对应材料“简明扼要”“白描手法”的描述;B.对应材料“通过罗列具体物象完成场景建构”“实录性”的表述;D.语言“简明扼要”与叙事“流水账式”均服务于“记事而非表现”的志书特性,逻辑一致。)3.C(C项不符合“双重编码”原则,虽然使用了传统工艺(拉坯技法),但修改了《山海经》“烛龙”的核心符号(将“人面蛇身”改为“人形持烛”),违背了“保留神话核心符号”的要求。A项符合,既保留“西王母”“戴胜、虎齿、豹尾”的核心符号,又通过“渐变色彩工艺”实现工艺创新;B项符合,保留“毕方鸟”“单足、赤文”的核心符号,结合“数码刺绣机”实现工艺创新;D项符合,保留“肥遗蛇”“双头、蛇身”的核心符号,通过“银雕镂空工艺”实现工艺创新。)4.①在前人创造中学习:风筝艺人保留“精卫衔木填海”的核心意象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2分)采用传统工艺,体现对神话叙事和传统技艺的传承。(2分)②在学习中创造:风筝艺人使静态神话形象获得动态生命力,让持之以恒的精神以风筝飞行的姿态得以具象化表达,赋予神话动态叙事,实现技艺与叙事的创新。(2分)(评分参考:“在前人创造中学习”部分4分,采分点:保留核心意象、技艺传承;“在学习中创造”部分2分,采分点:动态生命力、动态叙事。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示例一:神话织进苏绣针,古卷活成非遗韵;示例二:山海神话触可及,非遗匠心续新章;示例三:一根丝绣千年梦,半片银刻山海魂(4分,任答一点)(评分参考:体现“神话与工艺关联”“传承与创新”各给2分,没有使用对仗形式不给分。)6.A(“源于长期照料病人的疲惫”说法不准确。通过文本可知,“我”之前在北京工作,没有对生病的父亲进行长期的照料。)7.D(“跑步”串联了“母亲的回忆”说法不准确。母亲的回忆主要跟“门槛”相关。)8.①营造生活气息与乡土氛围:门槛是传统民居的典型元素,承载着邻里间的温情与守护。门槛的意象增添了文本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温情;②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发生在门槛边的故事(如老书记偷偷递烟、黑昌假装看美女实则怀念父亲),生动地展现了老书记的细心以及黑昌对亡父深切的思念。(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示例一:亲情困惑父亲去世后,我内心的创伤是难以自我抵达、自我理解、自我表达的。文章通过父亲隐瞒想要兼职的想法、“我”逃避回到故乡等情节,揭示了父子之间的深情与隔阂。最终通过黑昌的讲述,“我”弥补了对父亲认知的缺失,缝合了内心的情感裂缝。(评分参考:指出人物“自我抵达、自我理解、自我表达”的处境2分,分析出原因即深情与隔阂同在2分,完成情感缝合2分。)示例二:生存困境海堤上慢跑团的中年人“睡眼惺忪但莫名精神抖擞”,他们和父亲一样在命运的困境中努力挣扎,难以言说。文章借由黑昌喊出的“命运就是我们跑出来的路”的口号,呈现出普通民众的生命韧性,体现了民间草根面对困境时不屈的生命力。(评分参考:指出中年人的困境和挣扎难以言说2分,分析出跑步是他们的对抗方式2分,体现出生命的韧性2分。)10.ADG(时文潞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镇节,无罪而出外藩。)11.C(A.意思相同;B.第二个“所以”表示“用来…”;C.第二个“顾”表示“顾虑,考虑”;D.第二个“却”表示“击退”。)12.D(狄青是否有谋反之意,材料中没有明确表述。)13.(1)宋仁宗因为狄青多次获得战功,想召见他询问大政方针,正赶上敌兵入侵渭州。(“以”“会”“寇”各1分,句意1分。)(2)本朝的太祖难道不是后周世宗的忠臣吗?但是因为得到了军心,所以才会发生陈桥兵变的事情。(“岂”“但”各1分,反问句、句意各1分。)14.①狄青不同意皇帝的建议除掉他当士兵期间在脸上刺的字迹、符号;②狄青希望得到蕃邦部落的骑兵数百名,再加些禁卫军,皇帝很欣赏他的话;③狄青打败了敌人,皇帝要立即与宰相商议奖赏,不能迟缓。(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得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满分。)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8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命制考生注意:的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折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阅读(71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整体性质而言,《山海经》是一部山川地理博物志和四海方国民俗志的合集,其价值首先体现在了解上古历史、地理、文化的史料价值。《山经》详细记录了数百座山、数百条河流以及蕴藏其中的数百种动物、植物、矿物的名字、属性和效用,对于研究上古地理、环境、生态、早期本草叠医学乃至名物训诂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海经》不仅记录了数十个方国的国名、方位、世系、习俗,还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神话、博物等内容,全面反映了商周之际先民的世界观,保存了丰富的上古文化记忆,对于重建上古历史、地理更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实际上,由于《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志怪之书,所以人们对其史料价值的认识和研究还远远不足。翼强调《山海经》的史料价值,并不意味着低估该书的文学和民俗学价值。《山海经》的这些价值首先在于它记载了丰富的上古神话故事,是保存中华早期神话最丰富、最系统的传世典籍,足以让我们在数千载之后一窥华夏原始神话的原貌。《山海经》并非为叙事或抒情而作的文学著作,而是为记载山川、博物、方国地理而作的志书。志书贵在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因此《山海经》记载的神话都极为简单,大都仅具情节梗概,线与希腊、印度的神话史诗或后世志怪、神魔小说那种细致的形象刻画、恢宏的场景描写、跌宕起数伏的情节铺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这是因为《山海经》的目的本不在表现,而在记事。现代文学史往往将《山海经》视为小说或叙事文学的源头。其实,叙事内容在《山海经》中所占比重甚小,至于《山海经》的主体内容,毋宁说更像一部不厌其烦地罗列事项、数据的“流水账”。但恰恰是这种缺乏文学性的记事文字,真实地保存了神话的原始面目。(摘编自刘宗迪《山海经〉与华夏神话的渊薮》)材料二:当《山海经》的神话叙事遇上苏绣的丝光和苗银的锤纹之时,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正在生成:它既承袭了神话“观物取象”的诗性思维,又借助工匠之手将虚无缥缈的传说转变为可触摸感受的物质形态。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传承与创新的张力悄然显现一传统纹样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焕发新颜,古老传说借公共美育渗透当代生活,神话的“神性”不再囿于典籍,而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现代审美的桥梁。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8月高三联考(1).pdf 语文-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8月高三联考DA(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