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限时训练一、三 峡总分:15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B.回清倒影 香远益清(《爱莲说》)C.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D.猿鸣三声泪沾裳 士别三日(《孙 权劝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4分) ( )A.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B.第3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C.文章先写山,再写水,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不同季节三峡水的特点。D.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说文章第4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链接材料】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注】①滟滪: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樸: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二、记承天寺夜游总分:11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4)盖竹柏影也 盖: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念无/与为乐者 B.怀民/亦未寝 C.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联系上下文,下列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院子里(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理解:本文写景较为简洁,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净雅致的感觉。B.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但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理解:此句是作者的夜游感慨,月夜常有,竹柏也常见,但是只有作者和友人张怀民这样清闲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3分)三、与朱元思书总分:11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从流飘荡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B.风烟俱净 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C.负势竞上 负荆请罪D.好鸟相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用意是什么 (3分)4.文章与下面的【链接材料】描写山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相应语句并简要分析其手法和作用。(4分)【链接材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②,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④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⑤。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节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①还觅薜萝: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代指隐士的住所。②限日:遮住阳光。③幽岫:幽深的山洞。④重:重视,看重。 ⑤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四、富贵不能淫总分:10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B.戒之曰 必敬必戒(《富贵不能淫》)C.行天下之大道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D.此之谓大丈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气势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章第2段的内容简要分析。(3分)4.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马援能否被称作“大丈夫”。(3分)【链接材料】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①,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②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③也,否则守钱虏④耳!”乃尽散于亲旧⑤。(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况:马况,马援的哥哥。②田牧:种田放牧。③赈施:赈济施舍。④守钱虏:守财奴。⑤亲旧:亲友故旧。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总分:15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请你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释义(填文字)【课内迁移】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知鱼之乐 (1)【借助工具书】固:①稳固;②坚定;③本来; ④固定(《古代汉语词典》) 固不知子矣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之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4.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庄子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回击了惠子,其回击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分)【链接材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①,子知之乎 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鵨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鹅鸲:传说与凤凰同类的鸟。②练实:竹子的果实。③鸱:鹞鹰。④吓:拟声词,怒斥声。六、马 说总分:11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林尽水源B.才美不外见 明灭可见C.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D.是马也 亦若是则已矣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句话与原文语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从句意表达、句式特点两方面说说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4分)4.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它们对人才问题所持观点的差异。(3分)【链接材料】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①之河;盈握之壁②,不必采于昆仑之山③。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注】①孟津:在今河南省内,是古代黄河有名的渡口。②盈握之璧:形容玉璧之大,握在手上满满一把。③昆仑之山:古代盛产美玉的山。七、记承天寺夜游/书杨朴事总分:8 分 建议用时:11分 难度:★☆☆【甲】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半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书杨朴事苏 轼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 ’朴言:‘惟臣妻一首云:更休落魄耽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独⑥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 ”妻不觉失笑,余乃出。(选自《东坡志林》,有删改)【注】①东封:封禅泰山。②杞:今河南省杞县。③召对:召来问话。④断送老头皮:被斩首。⑤诏狱: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⑥独:难道。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B.遂至承天寺 如获至宝C.无以语之 山川之美D.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翻译:念叨着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理解:苏轼不愿独自赏月,于是去找张怀民同赏。“遂”字体现出他的毫不迟疑,可见张怀民是他的知己,是要分享快乐时首先想到的人。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院子里(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理解:本句高度传神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月光下水中藻、荇的摇曳多姿,院中竹柏的疏影横斜。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理解:“闲人”二字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遭遇贬谪的悲凉和感慨,无所事事的无聊和空虚,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等。D.妻子送余出门,皆哭。翻译:妻子儿女送我出门,都大哭。理解: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仕途不顺,人生失意,此句写家人因他的不幸遭遇而伤心难受。3.两篇文章都是苏轼被贬时所作,都表达了其旷达的心胸。正如后人评价苏轼: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旷达分别是如何体现的。(4分)八、与朱元思书/云阳洞北小港记(节选)总分:14分 建议用时:16分 难度:★★☆【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云阳洞北小港记(节选)峰之阳不数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①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②墓。其庙在港南小溜水桥上。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④之酬耶 太息而返。(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注】①奁(lián):梳妆镜匣。②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率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③报赛:祭祀。④勤事:尽职。1.参考表格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文言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猛浪若奔 联系语境法 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 (1)奔:窥谷忘反 参考成语法: 义无反顾 (2)反:始知陆士云所记 查阅词典法: ①开始;②当初;③才 (3)始: (填序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徇崖而下 康肃笑而遣之B.峰之阳不数步 何陋之有C.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墓 不足为外人道也D.其亦知勤事之酬耶 其真无马邪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4.【乙】文中写“同游人相顾错愕”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3分)5.阅读比较【甲】【乙】两篇文章,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九、周亚夫军细柳(节选)/狄青用兵总分:14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甲】周亚夫军细柳(节选)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殻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乙】狄青用兵宝元中,党项①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②。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③,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④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⑤。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⑥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⑦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⑧,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⑨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党项:民族名。古代羌族的一支。②北:败走。③虎翼军:打仗的劲旅。④易:轻视。⑤殆无遗类:几乎全被歼灭殆尽。⑥预:事先。⑦钲(zhēng):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⑧阳却:假装撤退。⑨遽:突然。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使之出战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B.天子为动 为虎翼所破C.皆执短兵器 群臣皆惊D.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 时虏人谓青为“天使”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2)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4.在“一起对对联”活动中,老师写出了上联,请你根据【乙】文对出下联。(2分)上联:亚夫军细柳,军纪严明。下联: , 。5.(情境题)在“我最喜爱的古代将军”评选活动中,参与者需要向活动组委会推选一位将军,并写出一段推荐词。请你从周亚夫和狄青中选出一位完成任务。(60字左右)(3分)十、核舟记(节选)/论书法与人品总 分:14分 建议用时:16分 难度:★★☆【甲】核舟记(节选)[明]魏学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乙】论书法与人品[明]李日华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文微老自题其米山①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②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③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坛墁之工④,争巧拙于毫厘也。【注】①米山: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子友仁,皆善画山水,所作疏秀脱俗,自成一派,世称米家山,简称米山。这里指山水画。②凑泊:会合、聚集。③澡雪:清洗、洗涤。④髹采圬墁之工:漆匠、泥瓦匠等工匠。学习文言文要注意方法的整理。以下是“寻宝”小分队的发现,分享给大家。1.请参考下表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方 法 文言词语 解 释查阅词典法:A.详细;B.精致;C.细微、细小 大非细事 (1)细:课内迁移法:吾日三省吾身 即日对丘壑 (2)日:结合语境法 佛印绝类弥勒 (3)类:勾连成语法:历历在目 珠可历历数也 (4)历历:2.翻译要注意特殊句式,如翻译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请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B.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C.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D.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4.艺术是相通的。小分队队员们对【甲】文“技亦灵怪矣哉”的评价有不同看法。请联系【乙】文内容,谈谈核舟的创作者王叔远仅仅是“技法”高超吗。(4分)十一、答谢中书书/书临皋亭总分:14分 建议用时:17分 难度:★★☆【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书临皋亭苏 轼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②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③之备。惭愧!惭愧!(有删改)【注】①几:古代用于凭靠休息或放置物件的器具。②坌(bèn):并,一齐。③万物:自然。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四时俱备 当是时B.高峰入云 林峦坌入C.实是欲界之仙都 万物之备D.倚于几上 于我如浮云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山川的美景,再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B.【甲】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看两种视角和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C.【乙】文描绘了作者在临皋亭所见的雄奇开阔之景,富于情理见识,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富有生活情趣。D.【甲】【乙】两文写景都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甲】文中的“猿鸟乱鸣”通过静态描写,写出了猿鸟的姿态;【乙】文中苏东坡则从写实入手,言语通俗,用质朴的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灵动之美。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4.【乙】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苏轼写于被贬黄州期间,两文在表达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5.你认为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十二、马说/沈宣词买马总分:15分 建议用时:17分 难度:★★☆【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乙】沈宣词买马沈宣词尝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威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有删改)【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皇家。1.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祗”同“祇(只)”,意思是“只、仅”,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惋惜。B.“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意思是“吃”,本句表现出千里马食量惊人的特性。C.“执策而临之”中的“策”意思是“用马鞭驱赶”,写出了“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愚昧蛮横。D.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售”主要的意思有“卖出去”“实现,施展”“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是“买”的意思。“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将其断开。(3分)咸 通 六 年 客 有 马 求 售 洁 白 而 毛 鬣 类 朱 甚 异 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一匹马能成为“名马”需要哪些条件,并分析两文主旨。(5分)十三、徐霞客传(节选)总分:14分 建议用时:17分 难度:★★☆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①山水,力耕奉母,践更②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游台、宕还,过陈木叔于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 ”霞客唯唯。质明③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攀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扳绝磴,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复上二十馀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已而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⑤而存之,当为古今游记之最。西游归,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注】①玄对:用清虚玄妙的眼光面对。②践更:古代的一种徭役。被征者可以出钱雇人代服更役。③质明:天刚亮时。④趣:同“趋”,急速,赶快。⑤雠勘(chóu kān):校勘。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文言词语 方 法 解 释母遣之出游 上下文内容理解法 (1)遣:扳绝磴 课内迁移法:绝 多生怪柏(《三峡》) (2)绝: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 查词典法:①连接;②撰著;③同“嘱”,嘱咐 (3)属: (填序号)2.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限三处)(3分)1行 游 约 数 百 里 就 破 壁 枯 树 燃 松 拾 穗 走 笔 为 记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吾取间道,攀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2)已而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4.(情境题)小澄很崇拜徐霞客,希望成为像他一样的旅行家。为帮助小澄完成心愿,请你根据本文,给他提几点建议。(2分)十四、武训①传略(节选)总分:9 分 建议用时:11分 难度:★☆☆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曰“孝丐”。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②,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成助之。延师课读,束脩③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④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⑤以待。【注】 ①武训(1838—1896):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③束脩:老师的酬金。④飨:用酒食款待。⑤屏营:惶恐。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文言词句 方 法 解释(填写文字)行乞以度日 参考成语:各行其是 (1)行:得一钱 课内迁移:一狼得骨止(《狼》) (2)得:慨然欲创建义学 联系语境 (3)慨:延师课读 查阅词典:①伸长,延长;②招请;③接纳 (4)延: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远近的人们听闻其中的大义,都来帮助他。B.远近的地方听闻其中的大义,总是来帮助他。C.远近的人们听闻他的大义,都来帮助他。D.远近的地方听闻他的大义,总是来帮助他。3.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分析武训的特点及表现。(3分)人物特点 人物表现孝 (1) (原文语句)义 (2) (用自己的话概括)(3) 延师课读,束脩必丰十五、游清源山记总分:16分 建议用时:18分 难度:★★☆余少而好游,其游吾泉之清源洞①,访紫泽宫者不啻一再。至是,则与同年李君偕,重阳之又二日也。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氏②之先茔③在焉。其上有兜鍪石,望之俨然甚肖。逶迤而上,至山腰之小亭憩焉。亭后故有泉香而冽,俗传能已病,呼为仙液,请而祠者,尽吾闽之八郡,父老童稚,连日夜往来,汲取不绝。盖亦未久而遂涸,今徒其匾在耳。岂山灵厌其驿骚④,当亦有以阴夺之与否耶!(节选自《许钟斗文集》)【注】①清源洞:与后面的紫泽宫等均为清源山景点。②俞氏: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③茔:墓地。④驿骚:扰动,骚动。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余少而好游 课内知识迁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1)好:望之俨然甚肖 根据成语推断 惟妙惟肖 (2)肖:俗传能已病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已:停止 (3)已:今徒其匾在耳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徒:①白白地;②只,仅仅;③步行 (4)徒: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氏之先茔在焉B.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氏之先茔/在焉C.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氏之先茔/在焉D.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氏之先茔在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逶迤而上,至山腰之小亭憩焉。(3分)(2)父老童稚,连日夜往来,汲取不绝。(2分)4.文章具体写了亭后泉的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4分)十六、苏轼治水总分:7 分 建议用时:12分 难度:★☆☆(苏轼)徙知①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②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③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⑥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⑦以守,卒全其城。(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徙知:调任。②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③禁军:古代称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④涂潦:道路积水。⑤侪(chái):辈,类。⑥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⑦堵:筑墙的计量单位。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1)民皆动摇 皆:(2)卒全其城 卒: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在洪水泛滥的时候,苏轼采取了哪些措施保全了徐州城 (3分)十七、游 东 坡①总 分:12分 建议用时:15分 难度:★★☆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②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③,是为雪堂④。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节选自《入蜀记》)【注】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②龟头: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qióng)杖:竹杖。④雪堂:苏轼在修建房屋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文言词句 方 法 解 释自州门而东 词类活用 (1)东: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 课内迁移法: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2)以:近辄增广为木桥 参考成语:与日俱增 (3)增: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2)泉寒熨齿,但不甚甘。3.文章以哪一处为游览中心并分别介绍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分)十八、病梅馆记①总分:14分 建议用时:18分 难度:★★☆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②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③,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④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⑤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⑥,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①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压抑摧残人才,作者据此写下了这篇文章。 欹(qī):倾斜。③明诏大号:明白宣告,大力号召。④夭梅、病梅:摧折梅、损害梅,把它弄成病态。⑤鬻(yù):卖。⑥诟厉:侮辱,指责。2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4分)文言词语 方 法 释 义固也 课内迁移法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固:斫直 字源推断法 形声。从斤,石声。斤,斧属。本义:斧刃。 (《说文解字》) (2)斫: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查阅词典法 辟:①开阔;②开,开辟;③屏除,驳斥 (3)辟: (填序号)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参考成语法 穷兵黩武 (4)穷: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心知其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C.而江、浙之梅皆病 鹏之徙于南冥也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见渔人,乃大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1)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2)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题。(4分)(1)文中用“病梅”来比喻 (用自己的话填空);本文揭示梅被摧残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2)课文《马说》和本文在表现手法及表现主题方面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十九、惠子相梁①总 分:8 分 建议用时:10分 难度:★☆☆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 夫鹓鸲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鹓鶵:传说与凤凰同类的鸟。③练实:竹子的果实。④吓:拟声词,怒斥声。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或谓惠子曰 或:(2)非梧桐不止 止: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庄 子 来 欲 代 子 相 于 是 惠 子 恐 搜 于 国 中 三 日 三 夜3.庄子讲鹅鸭、鸱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3分)二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总 分:7 分 建议用时:10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以疾也C.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翻译句子。(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3分)二十一、周亚夫军细柳总 分:9 分 建议用时:12分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2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军霸上 军:军营B.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C.居无何 居:经过D.天子为动 动:感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备胡 以其境过清B.不闻天子之诏 无丝竹之乱耳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乃不知有汉D.成礼而去 结友而别3.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了汉文帝劳军的故事,重点写了他被周亚夫挡在细柳营外的情形。B.文章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汉文帝威严强势,周亚夫忠于职守、刚正率直。C.文章用语精准,如用“被”“彀”等词,写出细柳营戒备森严的情景。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将霸上军、棘门军与细柳军作比,突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二十二、大道之行也/送薛存义序总 分:8分 建议用时:12分【甲】大道之行也柳宗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送薛存义序柳宗元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告曰:凡吏于土①者,若知其职②乎 盖民之役,非以役③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④乎吏,使司⑤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⑥,怠⑦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 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⑧零陵⑨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⑩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有删改)【注】①土:地方。②职:职责。③役:役使。④佣:雇用。⑤司:主持,掌管。⑥直:同“值”,指官吏所得俸禄。⑦怠:懈怠。⑧假令:临时代理县令。⑨零陵:地名。⑩的(dì):确实,的确。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选贤与能 与: (2)不独子其子 子:(3)天下皆然 然: (4)今天下多类此 类:2.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3分)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二十三、核舟记(节选)/记承天寺夜游总 分:12分 建议用时:16分【甲】核舟记(节选)魏学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如有所语 语:告诉 B.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D.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左臂挂念珠倚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D.何处无竹柏 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A.他们的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D.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3分) ( )A.景色之美 B.朋友之乐 C.赏水之趣 D.贬谪之苦二十四、小石潭记/游漪园记(节选)总 分:10分 建议用时:14分【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游漪园记(节选)王士祯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徙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注】 ①凳: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不可久居 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 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以我酌油知之 D.争效于栏楯之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C.【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跨 溪 水 登 阁 者 不 知 水 至 是 乃 知 之 则 阁 如 海 市 蜃 楼 矣二十五、族谱后录下篇(节选)总分:17分 建议用时:21分先子①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 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②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 ③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选自《嘉祐集》,有删改)【注】①先子:已经去世的父亲。②畋:打猎。③鬻: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B.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C.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D.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联系成语“平易近人”,可推知“性简易,无威仪”中“易”意义为“平和”“温和”。B.查字典,“怪”有“奇怪”“责怪”等义项,“然后人不以为怪”中“怪”应选择“奇怪”。C.“敝衣恶食”中依据“敝衣”,可推断“恶”意义为“粗劣”,与“众之所恶”中“恶”意义相同。D.回顾课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可以推知“以家事属诸子”中“属”的意义为“嘱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父作诗内容涉及甚广,既有朝廷大事也有民间小事,从诗中还可读出许多道理。B.先父生活简朴,不在意吃穿等外物,无论到哪里也不乘坐马车,怕引起老人误会。C.先父乐善好施,常周济穷人,灾荒年卖田帮助饥民,丰收后乡民偿还,他却不肯接受。D.先父不求世俗功名,不求闻名于世,但仍被乡人知晓,大家赞誉他超过“古之隐君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2)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参考答案一、三峡1.D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词;意思相同→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语境和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大体推测加点词意思;第二步,将每项中的加点词进行比较,判断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否相同。【据题精析】D.两个“三”都是虚指,“几”的意思。A.形容词,白色的;形容词,不加装饰的。B.名词,清波;形容词,清芬。C.副词,表示因果,所以;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2.(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译出“自非”“亭午”且语句通顺得2分)(2)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深潭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译出“湍”“回清”且语句通顺得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翻译;句子→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第二步,按照原句的顺序一一翻译;第三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译句词达句顺。【据题精析】(1)关键点:“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2)关键点:“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3.C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考查辨析文章内容【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第二步,将各个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判断正误。【据题精析】C.由第2段中的“至于夏水襄陵”可知,作者先写三峡的夏;根据第3段中的“春冬之时”可知,作者后写三峡的春冬;根据第4段中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知,作者最后写三峡的秋。故本项中的“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表述错误。4.本文第4段表现了三峡秋天的肃杀、凄清之景(2分);【链接材料】表现了瞿塘峡的凶险(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景物;特点→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题思路】第一步,疏通文意,抓住文章及【链接材料】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第二步,提取表现景物特点的重点词语,概括作答。【据题精析】文章第4段通过描绘“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等内容,表现了三峡秋天的肃杀凄凉;【链接材料】通过描写“瞿塘不可下”“瞿塘不可留”“瞿塘不可触”等内容表现了瞿塘峡的凶险。【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地界中,(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崖岸和连绵的山峰,遮住天空和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季,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帝王的命令急需传达,这时候(只要)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飞驰,也没有这么快。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深潭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凄寒,山涧肃杀,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哀啸,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在空旷的山谷里回声激荡,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会消失。所以捕鱼的人在歌谣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链接材料】滟濒石(露出水面的部分)像马一样大时,(舟船)就不能在瞿塘峡顺流而下了;滟濒石(露出水面的部分)像牛一样大时,(舟船)就不能在瞿塘峡停留了;滟濒石(露出水面的部分)像头巾一样大时,(舟船)就难以在瞿塘峡行进了。二、记承天寺夜游1.(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形容水的澄澈 (4)大概是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解释;加点词语→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加点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第二步,根据句意和平时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链接材料】滟濒石(露出水面的部分)像马一样大时,(舟船)就不能在瞿塘峡顺流而下了;滟濒石(露出水面的部分)像牛一样大时,(舟船)就不能在瞿塘峡停留了;滟濒石(露出水面的部分)像头巾一样大时,(舟船)就难以在瞿塘峡行进了。【据题精析】(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3)句意:院子里(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澄澈。“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句意: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盖”,大概是。2.B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考查划分朗读节奏【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选项中句子的意思;第二步,依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划分朗读节奏。【据题精析】A.句子省略主语“我”,“念”作谓语,“无与为乐者”作宾语,谓宾之间应停顿,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念/无与为乐者”。C.“相与”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步”,状谓之间应停顿,正确的朗读节奏为“相与/步于中庭”。D.“如吾两人者”是“闲人”的后置定语,其前应停顿,正确的朗读节奏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故选B.3. A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翻译;理解;正确→考查翻译并理解文言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对整个句子进行翻译,进而辨析两个选项中的翻译是否正确;第二步,结合句意,联系上下文,分析选项中对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据题精析】B.翻译错误。“但”是“只是”的意思。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正确的翻译应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故选A。4.①赏月的欣喜之情;②被贬谪的悲凉之感;③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④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每条1分,答出三条即可)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作者;感情→考查分析作者情感【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疏通文意;第二步,结合题干关键信息,紧扣关键语句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据题精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由题干中的“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和文中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因被贬而内心苦闷,无所事事,便去寻找朋友,表现了其被贬谪的悲凉;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被贬谪后虽感慨身微,但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闲”虽然有“悠闲”之意,但在这里却是作者的自嘲,表现了其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据此概括作答。【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便)高兴地起身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与朱元思书1.B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词;意思;相同→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解题思路】第一步,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句意;第二步,结合语境和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否相同。【据题精析】B.两个“俱”都是“全,都”的意思。A.跟、随;顺从。C.凭借;背着。D.美好;喜爱,喜好。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译出“急湍”“甚箭”且语句通顺得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句子;翻译→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语境,整体把握句子大意;第二步,抓住句中重点词语,一一对译;第三步,将翻译后的内容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适当调整,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据题精析】关键点:“急湍”,湍急的水流;“甚箭”,比箭还快。3.表达自己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1分),表现自己厌弃世俗、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1分);婉言劝诫朋友放下争夺名利之心,享受天地大美(1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作者;用意→考查分析写作意图【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疏通文意;第二步,理解题干所给句子的意思;第三步,结合句意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用意。【据题精析】题干中句子的意思是“(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忘记返回”。联系句意可知,“鸢飞戾天者”指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经纶世务者”指治理国家大事的人,作者用这两种人的表现,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表现了自己厌弃世俗、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调动知识积累可知,作者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归隐山林,避世隐居,作者也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而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信的一部分,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婉言劝诫朋友放下争夺名利之心,享受天地大美。4.文章中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和【链接材料】中的“森壁争霞,孤峰限日”都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2分),生动地写出山势的高峻、秀奇(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手法;作用→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和【链接材料】,大体理解其意思;第二步,分别从文章和【链接材料】中找出描写山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据题精析】文章中描写山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通过想象,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生动地写出了山势的奇特。【链接材料】中描写山的句子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这是说众多险峻壁立的山崖高耸,遮住阳光,要与天的云霞一争高下。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将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生动地写出了山势的高峻、秀奇。根据上述分析简要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江上的风和雾都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在天下独一无二。江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深的地方都能一望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直接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爬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而)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清越的响声;美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一刻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忘记返回。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链接材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一个叫石门山的地方,众多险峻壁立的山崖与天上的云霞争高,独耸云天的高峰遮住阳光,幽深的山涧里容纳着云雾,深谷中的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猿啼。(这些)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连绵不断,和谐悦耳。(我)向来就看重隐居,就在山上筑了房子。幸运的是(这里)开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丰足的竹实。(在山谷中(隐居)所需要的供给,在这里都已具备。(佳山秀水为)仁人智者所喜爱,怎么能只是虚言呢!四、富贵不能淫1.C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语境,大体推测词语意思;第二步,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是否相同。【据题精析】C.两个“道”都是“道路”的意思。A.真正,确实;诚意,诚心。B.告诫;谨慎。D.叫作,称作;认为。2.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译出“由”“独”且语句通顺得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句子;翻译→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第二步,抓住关键点,准确翻译;第三步,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据题精析】关键点:“由”,遵循;“独”,独自。3.作者连用反问句,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1.5分);同时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1.5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修辞;分析 → 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抓住关键词句,判断第2段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据题精析】根据题干信息,阅读文章第2段。根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可知,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增强了语气,用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了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不能算作大丈夫;根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作者连用多个句式相同的句子,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阐明大丈夫应遵循正道,坚守仁义,不被财富左右,不因贫贱改变,不受武力胁迫,极具说服力。4.马援能被称作“大丈夫”(1分)。因为他穷困时志向更加坚定,做到了“贫贱不能移”(1分);有钱时视金钱如粪土,把财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做到了“富贵不能淫”(1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马援;“大丈夫”→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4.参考答案 马援能被称作“大丈夫”(1分)。因为他穷困时志向更加坚定,做到了“贫贱不能移”(1分);有钱时视金钱如粪土,把财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做到了“富贵不能淫”(1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马援;“大丈夫”→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步,抓住文中的主要语句概括“大丈夫”的特点;第三步,抓住【链接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分析马援能否被称为“大丈夫”并说明理由。【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结尾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明了“大丈夫”的精神特点,即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节操改变,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阅读【链接材料】,根据“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可知,马援到北边种田放牧,认为穷困时志向应更加坚定,做到了“贫贱不能移”;根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可知,马援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时视金钱如粪土,把财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据上述分析可知,马援能被称作“大丈夫”。【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孟子说:“这哪里能够称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节操改变,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作士士夫”【链接材料】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想要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有大才,(只是)应该会晚些成功;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大概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吧,否则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家产全部分送给亲友故旧。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怎么 (2)本来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解释;文言词语→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题思路】第一步,调动积累的知识,结合语境,大体推测词语意思;第二步,按方法提示,推断答案。【据题精析】(1)联系《马说》中的“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可推知,“安”是“怎么”的意思。(2)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将所给义项代入句中可以发现,当“固”意为“本来”时,句子可理解为“本来就不知道你(的想法)”,语句通顺,表意清楚。2.(1)鲧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舒缓,这是鱼的快乐啊。(译出“从容”“是”且语句通顺得2分)(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我的观点)完备了!(译出“固”“全”且语句通顺得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翻译;句子→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大体意思;第二步,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第三步,运用“留、替、调、补、删”的方法翻译句子。【据题精析】(1)关键点:“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是”,这。(2)关键点:“固”,本来;“全”,完全,完备。3.D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理解;分析;有误 → 考查辨析文章内容【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文意,根据各个选项的表述,找到文中对应的内容;第二步,将各个选项的内容与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比对,判断正误。【据题精析】D.根据文中的对话可知,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上,俯瞰鲧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辩论中,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好辩”而拥有不同的生活情趣。故选项中的“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表述错误。4.本文中庄子主要是“循其本”,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惠子的观点不攻自破(2分);【链接材料】中庄子通过比喻论证,以浅显的比喻论述深刻的道理,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没有取代惠子的想法,批判了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回击的方法;不同 → 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步,结合文章大意或具体语句分析两文中庄子的辩论方法。【据题精析】根据本文中的“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最后要求追溯话题本源。惠子问庄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说明惠子已经知道庄子知道鱼的快乐,而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由此可知,庄子运用的方法是追溯话题的本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对方的理论不攻自破。【链接材料】中,惠子害怕庄子到梁国来取代他的相位,便在国都中搜捕庄子。于是庄子对他说,有一种鸟叫鹓鸟,不是梧桐树不停留,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碰到鹓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鹰竟害怕鹓鸟会觊觎这只老鼠。由此可知,本文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鹓鸟比作不慕名利的高洁之士,把鹓鹰比作醉心于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把腐鼠比作功名利禄,说明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人。庄子用这种方式回击惠子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委婉含蓄,浅显易懂。【参考译文】惠子和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鲧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舒缓,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我的观点)完备了!”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表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链接材料】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去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为相。”在这种情况下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鸽,您知道它吗?那鹓鸽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停留,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鹓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鸽从它面前飞过,(鹓鹰)仰头看着鹓鸽说:‘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恐吓我吗?”六、马说1.D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词;意思;相同→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题思路】第一步,调动平时的积累,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第二步,结合语境,推断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选出意思相同的一项。【据题精析】D.两个“是”都是“这样”的意思。A.竭尽;尽头。B.同“现”,表现;看见。C.正确方法;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故选D.2.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做不到,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译出“且”“等”且语句通顺得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句子;翻译→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准确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第二步,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注意翻译后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据题精析】关键点:“且”,犹,尚且;“等”,等同。3.句意表达:原句明确地揭示问题的关键,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1分);改句没有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也表达不出作者的讽刺意味,不符合文章主旨(1分)。句式特点: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进行判断(1分);改句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1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句意表达;句式特点;表达效果;不同→考查赏析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原句的含义及表达的内容;第二步,比较题干给出的句子和原句在句式上有何不同,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据题精析】原句的意思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进行判断,揭示了没有人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统治者的愚妄无知导致人才被埋没,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改句将原句中的问号改为逗号、叹号改为问号,意思变为了“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改句表达的是一种选择关系,非此即彼,既没有揭示问题的实质,也表达不出作者的讽刺意味。据此从句意表达、句式特点两方面概括作答。4.韩愈认为世上不缺少人才,只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伯乐,论述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重要性(1.5分);【链接材料】反映的是“英雄不问出处”的人才观,认为人才不一定要出自强国圣地或名门望族,关键在于个人努力(1.5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人才问题;观点;差异→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题思路】第一步,把握文章及【链接材料】主要内容,理解主旨;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句及主旨,分析两文对人才问题所持的观点。【据题精析】根据本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韩愈把“千里马”比作人才,把“食马者”比作能识人才的伯乐,论述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重要性;【链接材料】中,“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是说圣贤不是只生于某个特定之处的。结合“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可知,作者是想表达人才不一定出自强国圣地或名门望族,如果能勤奋积累、自立自强,也一样有所成就。【参考译文】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养马的)奴仆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充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链接材料】夜明珠,不一定得出自有名的孟津河中;大玉璧,不一定非得采自盛产美玉的昆仑山上。大禹出生于东夷,周文王出生于西羌。圣贤所诞生的地方,不必有固定的场所。七、记承天寺夜游/书杨朴事1.A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根据语境理解加点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第二步,结合对文言知识或成语的积累,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是否相同。【据题精析】A.两个“户”都是“门”的意思。B.动词,到;副词,极、最。C.代词,他们;助词,的。D.连词,和,同;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三段式解析2.D【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翻译;理解;正确→考查翻译并理解文言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第二步,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判断选项正误。【据题精析】A.联系语境可知,苏轼晚上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便想出去看看,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据此可知,“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故本项表述有误。B.根据句意可知,作者把月光当成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当成水中的藻、荇,所以院中并没有积水,更没有藻、荇。故本项中的“月光下水中藻、荇的摇曳多姿”表述错误。C.调动知识积累可知,“闲人”表面上写作者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表现出作者被贬后的悲凉心境,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文中并未提及“无所事事的无聊和空虚”的情感。故本项表述错误。本题答案为D。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虽被贬,但仍有赏月的闲情逸致,还为自己和张怀民能赏到如此月景而欣喜(1分)。文章由此展现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书杨朴事》中,苏轼被捕后还用幽默的语言安慰大哭的妻儿(1分)。文章由此展现了苏轼心胸的豁达,能乐观看待人生起伏(1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旷达;体现→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疏通文意;第二步,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旷达心胸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据题精析】阅读【甲】文,根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苏轼虽被贬,但仍有赏月的闲情逸致;根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为自己和张怀民能赏到如此月景而欣喜,表现了其乐观的人生态度。阅读【乙】文,根据“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可知,苏轼被捕后,面对妻儿的大哭,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安慰,表现了其乐观豁达的胸襟。【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便)高兴地起身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 民。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从前我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寻访天下(有学识)的隐逸之士,得知杞县有一个叫杨朴的人,能作诗。等到被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妻子作了一首诗说:更休落魄耽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了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获罪,奉皇帝之命远赴朝廷受审,妻子儿女送我出门,都大哭。我对他们没有什么要说的话,回头对妻子说:“(你)难道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给我送行吗?”妻子不由得笑了出来,我才从家里出来。八、与朱元思书/云阳洞北小港记(节选)1.(1)飞奔的马 (2)同“返”,返回 (3)③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实词)【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句子,理解句子大致意思;第二步,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推断加点词的含义。【细题精析】(1)联系语境可知,“猛浪若奔”是说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马。据此可知,“奔”在该句中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2)联系成语“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可知,“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3)使用查阅词典法,将表格所给义项代入句中可知,“始”的意思是“才”时,句子可翻译为“这才知道陆士云所记录的”,句意通顺,表意清晰,故选③。2. A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加点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第二步,根据句意推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三步,比较同一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据题精析】A.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B.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动词,是:介词,对,对于。D.代词,他们;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3.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句子;断句→考查断句【解题思路】第一步,联系语境,感知句子大意;第二步,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进行断句,注意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据题精析】联系上文可知,作者一行人从崖上下来,来到水边。阅读句子可知,“坐甫定”和“忽有声自壁内出”是作者一行人来到水边后连续的两个事情,故二者之间应断开;“各肖其人之声”的主语是各种声音,与“忽有声自壁内出”的主语不同,故“忽有声自壁内出”之后应断开。4.运用侧面描写(1分),通过描写“同游人”的神态,突出了“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这一现象的神奇,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惊喜之情(2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同游人相顾错愕”;作用→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同游者”因“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所以“相顾错愕”。由此可知,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同游者”的神态突出了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惊喜之情。【甲】文赞叹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也流露出其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1.5分)。【乙】文赞美了云阳洞一带的景色,赞颂了浴血奋战的英雄,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1.5分)。【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同游者”因“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所以“相顾错愕”。由此可知,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同游者”的神态突出了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惊喜之情。6.【甲】文赞叹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也流露出其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1.5分)。【乙】文赞美了云阳洞一带的景色,赞颂了浴血奋战的英雄,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1.5分)。三段式解析【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两文;情感→考查分析作者情感【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结合文中带有感彩的语句,分析两文分别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据题精析】阅读【甲】文可知,【甲】文从作者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着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最后引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阅读【乙】文可知,【乙】文记述了作者在云阳洞附近的游玩经历,着力描写了云阳洞一带的景色。根据文章中的“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墓。其庙在港南小溜水桥上”“鸣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奔走”可知,文章通过感叹百姓祭祀抗金英雄坟墓的行为,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参考译文】【甲】江上的风和雾都消散尽了,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江水都呈浅青色,千丈深的江水都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直接看到,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马。江水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爬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清越的响声;善于唱歌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一刻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