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智慧课堂新教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的人类活动,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过程。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开篇之课,主题为“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与旧教材相比,标题更具概括性,内容上新增蓝田人和郧县人,地图不仅标注位置,还体现时间先后,更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境内的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展现远古时期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步进化的过程。从知识体系来看,它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石,为后续学习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等内容做铺垫,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认知。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与期待,但知识储备有限,历史思维能力尚在培养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影视作品中对人类起源等话题有一定接触,如“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传说,但对科学的人类进化知识了解不足。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学生对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兴趣浓厚,能熟练使用电子设备,但如何借助技术深入探究历史问题,从海量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还需要教师引导和训练。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运用智慧课堂的地图工具,让学生在“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准确指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时间轴,了解这些古人类生活的大致年代,构建时空框架。 2.史料实证:借助智慧课堂展示古人类的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考古资料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史料,获取古人类生产生活、体质特征等信息,学会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 3.历史解释: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尝试解释古人类的进化过程、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等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4.唯物史观:通过探究古人类从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从生食到熟食等生活方式的转变,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关键作用,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5.家国情怀:了解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址资源,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包括生活年代、地域、生产生活方式、体质特征等;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关于人类起源的动画视频,内容涵盖“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传说。视频结束后,提问:“同学们,这些传说很有趣,但从科学角度看,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也有学生可能提出其他想法。 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思考,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运用地图标注功能,依次点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的位置,提问:“观察地图,说说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接着,推送相关文字资料,介绍各古人类遗址发现的时间、过程等信息,让学生自主阅读。 2.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的图片,介绍考古发现过程,提问:“从这些考古发现中,我们能了解到元谋人的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方面思考。 3.播放蓝田人和郧县人遗址发掘的视频资料,展示头骨化石图片,介绍其脑容量测算等研究成果,提问:“蓝田人和郧县人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仔细观察地图,思考后回答问题,可能会提到遗址分布广泛,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等。认真阅读资料,了解各古人类遗址的基本情况。 2.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回答元谋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可能会用火等。 3.观看视频和图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可能会提到填补了东亚直立人演化史相关空白,有助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和迁徙等。 通过地图展示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观察分析能力;自主阅读资料,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借助考古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通过视频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新教材新增内容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历史解释能力。二、北京人 1.利用智慧课堂的3D模型展示功能,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和身体模型,提问:“北京人与现代人长相有哪些不同?” 2.展示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用火遗迹等图片,组织小组讨论:“从这些考古发现中,能看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3.播放北京人生活场景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北京人生活的环境和社会组织形式。 1.观察3D模型,回答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等。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2.提到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等。 3.观看动画视频,进一步加深对北京人生活的理解。 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北京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三、山顶洞人 1.展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片,介绍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和体质特征。 2.引导学生对比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制作工具和用火状况,完成课后活动 1 的表格。3.组织学生讨论山顶洞人的进步之处,提问:“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这些进步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观察图片,思考后回答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等。 2.对比分析,完成表格,总结山顶洞人的进步。 3.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分析山顶洞人进步的影响。 通过对比,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山顶洞人相较于北京人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起“知识梳理”互动活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特点等,邀请学生上台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上台拖动知识点到相应位置,补充遗漏信息,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通过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题目围绕本节课重点知识设置,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的特征、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进步之处等。设置答题时间,时间结束后,平台自动批改选择题和填空题,统计学生得分情况,展示答题结果。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在智慧课堂平台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境内某一古人类的手抄报,内容包括该古人类的生活年代、地域、生产生活方式、体质特征等信息。 2.拓展作业: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人类起源》,并在智慧课堂平台的讨论区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人类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下节课进行交流。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在智慧课堂背景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互动功能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反馈及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偏离主题的现象,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如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的作用,虽然借助多种资料辅助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改进措施:在小组讨论前,明确讨论主题和要求,对小组组长进行培训,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抽象概念,采用角色扮演、动画演示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对智慧课堂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前熟悉设备和软件操作,准备应急预案,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