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智慧课堂新教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在教材位置上上承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下启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仅靠采集、狩猎并不能满足古人类的生活生存需要,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才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同时,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也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例如本课中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主要讲述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我国新时器时代出现的伟大文明创造以及历史遗存的分布特点。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有关远古时期古人类的相关知识,但依旧缺乏对原始社会、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深层次理解,也较少接触与自身所处时代相距较远的原始社会,材料分析、识图归纳等能力也需要逐渐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讲解这一课乃至这一单元时要注意将知识揉碎,趣味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原始农业从“采集狩猎”到“定居农耕”的转变,理解生产力(如工具、作物)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借助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图和时间轴,准确定位河姆渡(长江流域,约7000-5000年前)、半坡(黄河流域,约6000-5000年前)的时空分布,认识地域差异。 3.史料实证:通过解读炭化稻粒、骨耜、彩陶等考古实物(图片/VR模型),推断史前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 4.历史解释:对比河姆渡与半坡的房屋、作物、工具差异,分析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对文明特征的影响,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 5.家国情怀:通过认识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地区之一,增强对中华文明悠久性、独创性的自豪感。教学重点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互动白板展示两组数据对比: 采集时代:人类每天需行走10-20公里觅食,食物获取率不足30%; 农耕时代:固定土地产出稳定,食物储备可达半年以上。 2.推送VR短片《最后的采集者》至学生平板,展现原始人因猎物减少、果实季节性短缺而面临的生存危机。 3.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原始人,会如何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1.沉浸式体验,观察短片中“采集失败”的场景(如猎物逃脱、果实未成熟)。 2.自由发言:“可以尝试自己种植物”“找固定的地方储存食物”“制作更好用的工具”等。 通过数据冲击和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对“农业起源必要性”的思考,自然引出课题,渗透唯物史观(生存需求推动生产变革)。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发布“考古侦探任务”:推送三组史料至学生平板(附标注工具): 史料1:浙江上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距今1万年)、陕西半坡遗址的炭化粟粒图片; 史料2:河姆渡遗址的骨耜(磨制石器,用于翻土)、半坡遗址的石斧(砍伐工具)3D模型; 史料3:河南贾湖遗址的聚落平面图(有房屋、粮仓、墓葬区)。 2.引导提问:“这些发现能证明原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是农业产生的关键证据?” 3.展示石器、家畜、陶器图片和文字材料,提问:“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4人小组合作,用平板“圈点标注”功能在史料中标记关键信息(如稻粒的形态、骨耜的刃部、房屋的布局)。 2.小组代表通过智慧课堂“投屏功能”展示成果,归纳“农业起源三大标志”:农作物种植(稻、粟);磨制石器使用(骨耜、石斧);定居聚落形成(房屋、粮仓)。 3.观看视频和图片,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可能会提到填补了东亚直立人演化史相关空白,有助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和迁徙等。 通过“考古侦探”角色代入,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小组合作强化沟通表达,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避免被动接受。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等材料逐一发现定居生活的新变化,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历史解释能力。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1.3D模型拆解:在互动白板展示河姆渡骨耜3D模型(中教启星出品),用“放大镜功能”显示刃部磨损痕迹,提问:“这种工具如何提高翻土效率?” 2.虚拟聚落漫游:学生用平板进入“河姆渡遗址VR漫游系统”(如Unity开发的虚拟场景),完成“建筑探秘”任务: 任务1:拍摄干栏式房屋底层结构(需包含木桩、通风口)。 任务2:寻找陶猪摆件并推测其象征意义(系统自动识别拍摄内容)。 3.实时数据看板:教师端同步显示学生任务完成进度,对超时小组发送“提示包”(含考古报告片段)。 1.小组合作填写河姆渡文化档案卡(平板电子表格):需包含农作物、工具、建筑、手工业4个维度,每个维度需插入1张现场拍摄的VR截图。 2.代表投屏展示时,使用白板聚光灯功能突出关键信息(如骨耜刃部、陶猪纹饰)。 通过自身认知(操作3D模型+VR实地勘探),突破时空限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彩陶纹饰解码:推送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高清图至学生平板,启动“AI纹饰分析”功能:系统自动识别纹饰元素(鱼、人面、网纹),生成“象征意义可能性报告”。 2.即时辩论:发起“鱼纹代表丰收/图腾崇拜”的课堂辩论,学生用平板“弹幕功能”实时投票,教师端显示词云图(高频词:丰收、信仰、渔猎)。 3.组织学生讨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异同,提问:“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 7000—5000 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水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5900—4400 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用平板“标记工具”在彩陶图上圈画可能的象征符号,上传至班级共享空间。 2.小组讨论:“如果鱼纹代表丰收,为什么半坡人还要大量制作渔猎工具?”(结合遗址出土的骨箭头) 3.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分析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异同。 通过技术赋能的深度思辨,引导学生从“现象描述”转向“因果分析”,落实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起“知识梳理”互动活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上山遗址(1万年前稻作)→河姆渡(7000年前定居)→半坡(6000年前彩陶)→大汶口(5000年前分化)等,邀请学生上台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上台拖动知识点到相应位置,补充遗漏信息,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通过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题目围绕本节课重点知识设置,如农业起源标志、河姆渡工具、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结构等。设置答题时间,时间结束后,平台自动批改选择题和填空题,统计学生得分情况,展示答题结果。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用智慧课堂“时间轴工具”制作《原始农业发展历程》时间轴,需包含5个关键节点(如上山遗址、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夏朝),每个节点插入1张文物图片+20字说明。 2.拓展作业:访问“数字敦煌”网站,下载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高清图,撰写200字短文《彩陶上的原始信仰》,分析鱼纹可能的象征意义(需引用至少2条考古证据)。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在智慧课堂背景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互动功能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反馈及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偏离主题的现象,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如“磨制石器”“干栏式”,虽然借助多种资料辅助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改进措施:在小组讨论前,明确讨论主题和要求,对小组组长进行培训,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抽象概念,采用角色扮演、动画演示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对智慧课堂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前熟悉设备和软件操作,准备应急预案,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