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中华文明的起源(智慧课堂新教案)课程标准 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过程,认识到这些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了解炎帝、黄帝等古史传说,区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理解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的第 3 课,承接了前面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内容,又为后续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通过对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探究,以及远古传说的解读,帮助学生构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整体认知,是理解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特征的关键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具有开篇破题的重要地位。本课内容围绕 “中华文明的起源” 展开,分为三个紧密关联的部分:第一部分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介绍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等早期文化遗存,阐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国家过渡的背景,包括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历史进程。第二部分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以良渚遗址(距今约 5300-4300 年,长江下游)和陶寺遗址(距今约 4300-4000 年,黄河中游)为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早期国家的特征,如城市规划、社会分化、权力象征等。第三部分 “远古的传说”,讲述了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黄帝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以及禅让制,展现了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传承。学情分析 七年级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对 “炎黄子孙” 等传说有初步了解,通过前两课学习,已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征(如种植作物、制作陶器等),但对 “国家起源”“阶级分化” 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薄弱。学生对考古遗址、文物图片等直观材料兴趣浓厚,善于通过视觉和故事性内容接受知识,但对历史概念的逻辑关联(如生产力发展与私有制产生的关系)缺乏深入思考能力,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互动探究来化解疑问,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生产力发展(如农业进步、手工业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规律。 2.时空观念:结合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明确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时空分布(距今时间、流域位置),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3.史料实证:通过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陶寺遗址的观象台等考古发现,学会从文物和遗址中提取历史信息,论证早期国家的存在。 4.历史解释:对比不同遗址的特征(如红山玉器、良渚玉琮、陶寺礼器),解释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起源特征;分析 “禅让制” 传说,理解其反映的原始民主制内涵。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考古实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认同 “炎黄子孙” 的文化认同。教学重点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及其反映的早期国家特征(如城市规划、社会分化、权力象征);炎帝、黄帝传说与华夏族形成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位于河南郑州的炎帝(右)、黄帝(左)雕像图片。 提问:“图中巨型雕像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积极发言。 利用雕像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的思考,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展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龙猪、积石冢、祭坛图片。 介绍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背景和特征。2.组织学生讨论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提问:“大约在 5000 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为什么说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 “总结提升” 部分,梳理逻辑: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进步)→私有制产生(剩余产品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分化(贵族与平民)→早期国家萌芽。 1.仔细观察图片,倾听讲解,了解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 2.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背景和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展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玉琮、玉钺、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铜齿轮形器、玉兽面、石磬、彩绘龙纹陶盘、朱书符号陶壶图片。 2.介绍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和特征。 3.引导学生分析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所反映的文明特征,提问:“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文明特征?” 4.教师讲解:距今五千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他们彼此之间不断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开始形成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观察图片,倾听讲解,了解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 2.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分析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所反映的文明特征。 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三、远古的传说1.展示 “部落联盟时期地域示意图”,讲述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传说,提问:“炎黄联盟战胜蚩尤后,形成了哪个民族?” 2.介绍禅让制: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提问:“禅让制的标准是什么?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治理方式是什么?”3.发布辩论主题“炎黄传说是否可信?”,提供《山海经》神话、二里头遗址青铜器等材料,要求结合考古发现论证观点。 1.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分析炎黄传说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 2.倾听讲解,了解禅让制的相关内容。 3.小组合作撰写辩论词,通过平板提交“论点-论据”思维导图,推选代表进行限时辩论,其他小组扫码投票选出“最佳论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思辨深化对史料价值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课堂小结 用动态时间轴梳理“部落→部落联盟→早期国家”的演进脉络,强调“考古实证+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 。 通过“智慧课堂知识图谱”功能,自主完善“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网络,拍照上传至平台互评。 借助技术工具实现个性化知识建构,落实学习评价一体化。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题目围绕本节课重点知识设置,如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等。设置答题时间,时间结束后,平台自动批改选择题和填空题,统计学生得分情况,展示答题结果。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绘制“中华文明起源时空坐标图”,标注红山、良渚、陶寺等遗址的位置与特征 。 2.拓展作业:采访长辈收集家乡传说(如安徽巢湖“有巢氏”故事),运用本课方法分析其中的历史信息,制作短视频在班级展示。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结合数字展览和考古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不足之处:对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关系” 这一难点,部分学生仍理解模糊,课堂讨论时间不足。传说与史实的区分部分,案例不够丰富,学生易混淆。 3.改进措施:针对难点,可增加 “原始社会与早期国家对比表”(从生产资料、社会结构等方面),通过表格直观呈现逻辑关系。补充更多案例(如大禹治水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的洪水遗迹),帮助学生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