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穷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穷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3课 ——《穷人》教学设计
1.准确认读“魁梧、忐忑不安”等生字词,梳理桑娜收养邻居孩子的故事情节;能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分析其内心变化过程。
2. 能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分析其内心变化过程;学习通过环境、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体会底层人民善良、无私的人性光辉,理解“贫穷的是生活,富有的是心灵”的内涵。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桑娜从“忐忑不安”到“坚定决定”的心理变化。
2. 分析环境描写(如“寒风呼啸”“海浪汹涌”)对烘托人物处境、衬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理解“物质贫困”与“精神富足”的辩证关系,体会小说对“贫富本质”的深刻思考。
2. 领悟托尔斯泰通过“小人物”故事传递人性美的写作意图。
任务一:梳理情节
任务二:品味环境描写
任务三:抓住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任务四:感悟主旨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穷人》这篇小说。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读小说,关注情节,关注环境,感受人物的形象。实际上,我们读小说的深层目的是通过故事来读懂人。现在,请大家默读全文。读完之后,请告诉我,文中的三个人物——桑娜、西蒙和桑娜的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预设:桑娜很善良,愿意收养别人的孩子。
西蒙很可怜,生病又失去了孩子。
桑娜的丈夫很勤劳,常常出海打渔。
桑娜很有同情心,但也很纠结。
接下来,我们要更深入地分析桑娜这个人物。
探究新知
(1)走进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对农奴制社会和学校教育不满,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尝试农奴生活的改革。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1910年82岁高龄时,为摆脱家庭贵族生活方式,离家出走,病死于途中。
(2)识读字词:汹 (xiōnɡ)涌 (yǒnɡ)澎 (pénɡ)湃 (pài)、轰 (hōnɡ)鸣 (mínɡ)、糟糕、抱怨、倾 (qīnɡ)听、阴冷 (lěnɡ)、湿淋 (lín)淋、忧虑、倒霉、嘴唇、蜷 (quán)缩、熬。
任务一:梳理情节
默读1、2段,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的开端写桑娜在干什么?再关注一下她的心情。
预设:等待丈夫(担惊受怕)
事情是如何发展的呢?
预设:这里有两件事:看望邻居 抱回孤儿(强调抱回的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失去了双亲的幼小孤儿),两者相比,显然“看望邻居”是在为“抱回孤儿”作铺垫,概括时选择“抱回孤儿”更合适。同时她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
故事的高潮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概括?
预设:高潮是丈夫回来之后,桑娜紧张纠结地考虑怎么和丈夫说自己抱回了邻居的孤儿。
出示:“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 ?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请大家思考桑娜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试探丈夫会不会产生同情,主动做出接替抚养的决定。前面她所有的紧张纠结和积攒出来的勇气都放在了这两句话上,所以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我们可以概括为“试探丈夫”。
小说的结局丈夫又是怎么表现的?
预设:同意抱回 催促抱回
丈夫催促桑娜时,她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又是为什么呢?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
预设:如释重负 欣慰 激动不已
任务二:品味环境描写
1.仔细阅读第一段:作者是怎么描述屋内外的环境的?
出示: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屋内:温暖舒适、干净整洁,屋外又黑又冷、寒风呼啸。
你从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桑娜勤劳、爱干净、持家有方。
接下来,我们来看桑娜拜访西蒙时的场景。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个场景的?
出示: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屋内潮湿又阴冷,睡的不是床,而是稻草铺,没有被子,只能用旧衣服来御寒,是更加贫困的家庭,但是西蒙把自己的衣服和头巾都包裹在小孩身上,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西蒙凄惨的死状与两个孩子浑然不知的酣睡状态形成对比,这也为桑娜接下来决定抚养两个孤儿的举动做了铺垫。
课堂小结
全文主要有三处的环境描写,第一处是海上的:“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描摹了大海狂风肆虐、波涛排天、巨浪滔天的恐怖和危险,颇具画面感和冲击力。这个环境描写,一来说明渔夫出海打鱼凶多吉少,为小说第一个悬念的设置做了情节上的必要铺垫;二来一开始就点明了人物身份、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冒险打鱼维持生计),和后文收留西蒙的两个孤儿的举动形成内在关联;三来反衬了桑娜紧张焦急、心惊肉跳的心理,并与之形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四来和小屋的“温暖而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桑娜勤劳、善良的性格;五来为刻画人物宁可自已受苦受难也要抚养两个孤儿的品质服务。第二处是屋内的:“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这个环境描写,直接写出女主人的手脚勤快,善于持家,家庭和美;暗示了桑娜一-家在生活上要求不高,只要温饱、平安和健康就心满意足了;小屋的“静”反衬了桑娜心里的“动”,她多么渴望丈夫能早点回到这“温暖而舒适”的家。第三处是西蒙家的:“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西蒙的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真实再现了下层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流露出作者的深切同情;“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一个伟大而又善良的西蒙形象跃然纸上。另外,它对表现桑娜的美好品德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有作用。因为,这个近乎死寂的静态描写是从桑娜的角度来写的(“首先映入眼帘”),由此,虽然本段中并没有桑娜的心理描写,但不难猜测到桑娜看到西蒙死的惨状和两个孩子的情况后一定百感交集,悲伤、同情、担忧等多种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让她不由自主地做出抱两个孤儿回家的决定,表现了她善良的心地。同时,也实现了第二个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读小说就是在读人物,我们为什么会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不同的感知?我们通过哪里来感知她们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让我们关注心理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探究新知
任务三:抓住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通过三个场景展现了桑娜的心理活动。谁能说出这三个场景是什么?
预设:桑娜独自在家的时候。桑娜去探望西蒙的时候。桑娜和丈夫交谈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三个场景中桑娜的心理变化。
2.桑娜独处时的心理活动:请大家看第一段,桑娜独处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预设:担心丈夫出海打渔的安全、她还想到了孩子和家庭、关心天气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桑娜独处时一直在为身边的人和事考虑。她想得全面、细致、长远。这反映了桑娜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她很细心,有责任感,关心他人,有同情心。
3.探望西蒙时的心理活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桑娜探望西蒙后的心理变化。她抱回两个孩子后,心里在想什么?
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预设:她开始担心丈夫会生气、她的思绪变得很混乱,自相矛盾。
明明她刚才做决定时那么坚定,为什么回到家后又开始犹豫不决了?
预设:
(1)矛盾的原因之一——贫穷,文章当中没有一个字写“穷”,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确实很穷呢
预设:居住环境恶劣,渔夫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打渔,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和鱼(想象一下味道)......
矛盾原因之二 ——家里贫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丈夫不会同意。但是两个孩子太小,无法自己生活,自己做不到见死不救。桑娜自己的生活如此贫困,还要决定抚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你怎么看待她的做法呢?
预设:认同,桑娜虽然生活贫困,物质上是穷人,但是她心地善良,有一颗高尚的心灵,这是十分宝贵的,她是精神上的富人。
4.与丈夫交流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我们来看看桑娜和丈夫交谈时的反应。
出示:“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30,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这里不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一些外化的细节来表现桑娜的内心,你有发现吗?
预设: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说明她很害怕,也还没想好怎么跟丈夫说这件事。
“是啊”“是啊”无意识地重复,说明她心不在焉,“哦,鱼打得怎么样?”说明桑娜此时此刻不知如何开口,故而在采取拖延政策。
“脸色发白”是紧张的具体表现,多个省略号说明桑娜说话断断续续,在想办法搪塞丈夫的问询。
文中说"桑娜沉默了",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沉默?
预设:她可能是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或许是因为她内心的矛盾达到了顶点。
这里的沉默其实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桑娜的思绪乱到了极点,矛盾冲突到了极致,以至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任务四:感悟主旨
1. 从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体会到渔夫的内心是怎样的?
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预设:“皱眉”、“严肃”、“忧虑”等神情说明渔夫也感到事情有些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渔夫正在认真考虑这件事,“熬”说明了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这都体现出渔夫也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2. 听了渔夫和桑娜的故事,再读这“温暖而舒适”的小屋,你又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因为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困窘的生活不再是煎熬,反而充满了希望,所以简陋的小屋才会这样的“温暖而舒适”。
联系背景,感受主旨:你如何理解题目“穷人”?
出示: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贵族生活糜烂,道德沦丧,广大底层劳动者虽挣扎在贫困边缘,但依然保持着俄罗斯的高贵气质。一次偶然的机会,列夫·托尔斯泰读到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激发了创作灵感。
预设:1. 凸显“物质贫困与精神富足的对比”:文中桑娜夫妇家境贫寒,靠渔夫打鱼勉强糊口,却在发现邻居西蒙死后,毫不犹豫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他们的“穷”仅限于物质层面,精神上却拥有善良、无私、勇于担当的宝贵品质,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穷的是生活,富的是心灵”的核心。
2. 歌颂底层人民的人性美:小说未聚焦社会的残酷压迫,而是着重刻画桑娜的内心挣扎(担心增加家庭负担却无法见死不救)与渔夫的果断决定,展现了穷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即使自身难保,仍愿向同类伸出援手,体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善与温暖。
3. 传递对“贫穷”的深刻思考:托尔斯泰通过这一故事表明,真正的贫穷并非缺少物质,而是丧失良知与同情心;反之,即便生活困顿,坚守道德与善意的人,仍是精神上的“富人”,引发对贫富本质的反思。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走近了桑娜,走近了渔夫,走近了西蒙,也走近了文章中易忽略的细节,感受到了穷人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受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深意。这个故事读来既让人难过,又让人心生温暖。难过的是,在那黑暗的时代里,穷人那么努力,却依然贫困无助;温暖的是,穷人虽穷,却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善心,这善心,足以抵御贫穷、黑暗。
《穷人》这篇小说,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笔墨不多但作用重大,有力衬托了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人物性格。小说的“结尾”定格在了桑娜“拉开帐子”的那一刻,故事在接下来会怎样发展?请你展开想象,进行一段环境描写,暗示故事可能的发展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