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丹东五中中考化学结课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辽宁省丹东五中中考化学结课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辽宁省丹东五中中考化学结课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分。
1.酒精灯里的下列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塑料灯帽 B. 棉质灯芯 C. 陶瓷灯芯管 D. 玻璃灯体
2.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高铁列车依靠车顶的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持续摩擦获取电力,从而维持高速运行。石墨可用于制造受电弓滑板,下列石墨体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滑腻感 B. 稳定性 C. 导电性 D. 熔点高
3.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O2排放过多会引起酸雨
B. 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 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78%
D. 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电光源
4.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对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氮气--食品保护气 B. 小苏打--食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C. 氧化钙--做补钙剂 D. 干冰--人工降雨
5.2024年3月22日,第三十二个“世界水日”的中国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 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可以节约水资源
C.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D. 水通电分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2:1
6.我国“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钼的元素符号是Mo B. 钼属于金属元素
C. 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D. 1个M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4
7.科学家采用催化净化技术将汽车尾气进行转化处理,减少空气污染,这一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三种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3:2
C. 属于置换反应 D. 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8.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测溶液的 pH B. 量取液体体积
C. 加热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9.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向粘有蜡烛的烧杯中加入水并点燃蜡烛,装置如图。蜡烛燃烧至水面处时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 蜡烛与氧气隔绝 B. 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C. 蜡烛没有可燃性 D. 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10.小明学完溶解度的知识后,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的结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Ⅰ所得溶液的温度比室温低 B. Ⅰ所得溶液为NaOH不饱和溶液
C. Ⅱ的溶液中NaOH质量分数为18% D. Ⅰ、Ⅱ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相等
二、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1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污水不是一种废物,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和能源的载体,是一种放错位置的潜在可利用的水资源。
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基于微藻能源的水/烟道气联合处理技术(图1),利用微藻等低等植物同时实现CO2固定、烟道气中的NO2等污染物去除及能源回收。
生物柴油是生物燃料的一种,可直接使用或与汽油混合使用,从而缓解能源危机。但在其生产中,副产物甘油(C3H8O3)的产生,制约着其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甘油的处理方法之一为光催化重整法。这种方法是在常温常压和太阳光的驱动下,利用甘油合成氢气。目前二氧化钛(TiO2)由于具有无生物毒性、耐腐蚀、廉价可重复利用等优异性能,成为甘油处理最常用的催化剂之一。为了提高催化效果,常将TiO2与其他物质相结合形成复合催化剂。其他条件相同时,几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如图2所示。
(1)自来水厂净水消毒过程中常通入氯气(Cl2)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使水得到净化;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曝气的方法之一为压缩空气曝气,请从微粒的角度分析,空气压缩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主要是 ______ 。
(3)微藻固定CO2的方式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过程是将光能转化成 ______ 能。
(4)生物柴油中主要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图1分析可知,经过微藻生物反应器能除去污水或烟道气中的 ______ 元素。
(5)二氧化钛(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价。
(6)甘油(C3H8O3)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______ 。
(7)光催化处理甘油时,常用二氧化钛作催化剂的原因之一是 ______ 。
(8)依据图示可知,在生产时间相同时,影响氢气产量的主要因素为 ______ ;通过对比图中信息,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2.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Ⅰ.气体的制法与性质。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
(1)实验室用装置A和E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时,主要操作步骤有:①连接仪器;②装入试剂;③点燃酒精灯;④将导管撤离水槽;⑤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⑥收集气体;⑦熄灭酒精灯。某同学在合理排序中发现缺少的一步必要操作是: ______ 。
(2)完成G图实验时,把红热的木炭由瓶口向下 ______ (填“缓慢”或“快速”)伸入集气瓶。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CO2时,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_ (从左到右填写装置字母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______ 。若要检验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呈酸性,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 ______ 。
Ⅱ.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4)李红在烧杯中加入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观察到 ______ (填写实验现象)。由此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另外,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看,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后生成了 ______ 。所以该反应也能发生。
(5)为了测定上述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组同学将50g氢氧化钠溶液与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混合至恰好完全反应,将所得溶液蒸发,最终得到白色固体5.85g,则上述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_ 。
Ⅲ、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如图是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请回答。
(6)晾晒海水得到粗盐是利用 ______ 结晶的方法。
(7)图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______ (填字母序号)。
(8)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3.金属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同学们对金属的相关内容展开了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认识金属材料
(1)如今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可以连续工作、生活六个月。
制造空间站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需要铝合金箔片,铝合金加工成箔片利用了金属的 ______ 性。
(2)鸭绿江断桥是丹东地标性建筑之一,是一座全钢结构可旋转的开闭式的桥梁。
鸭绿江断桥的维护中需要除铁锈。写出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活动二:探究铁、铜、银的活动性
利用图2所示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3)④中反应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 。
(4)下列实验组合中,能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④
活动三:对标签显示含有铁粉、活性炭、食盐等成分的脱氧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5)利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 ______ ;然后打开瓶塞,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观察到 ______ ,说明该脱氧剂确实具有脱氧效果。
(6)设计如表所示对比实验探究脱氧剂中活性炭和食盐的脱氧作用。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得集气瓶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铁粉/g 水/mL 活性炭/g NaCl/g
① 2 5 0 0
② 2 5 0 0.1
③ 2 5 0.2 0
④ 2 5 0.2 0.1
①脱氧剂中把铁制成铁粉的原因是 ______ 。
②由图2可知脱氧剂脱氧反应 ______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变”)
③脱氧效果最好的是实验 ______ (选填①、②、③或④)。
④对比实验②与实验④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 。
⑤实验③与实验④的目的是 ______ 。
14.碳中和是指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基本实现碳的零排放:碳“捕集”是助力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为此,兴趣小组同学围绕着CO2的捕集和吸收进行了实验探究。
活动一:了解CO2的捕集
(1)用膜分离法捕集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如图所示)的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属于 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石灰石循环法可用于捕集烟气中的CO2,该方法以CaO捕集CO2将所得产物在高温下煅烧可重新获得CaO和CO2,生成的CaO具有疏松多孔的内部结构,其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 ______ 性。
活动二:寻找吸收CO2的试剂
【设计实验】
(3)甲、乙、丙三组分别利用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了如表方案并进行实验:(填表)
组别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甲组 向一个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软塑料瓶变瘪 CO2能被水吸收
乙组 向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CO2 ______ CO2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
丙组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CO2 无明显现象 CO2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解释与分析】
(4)甲组实验中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瓶内气压 ______ 。
(5)小礼同学对丙组的实验结论提出质疑,为了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他向丙组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的 ______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从而证明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写出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得出结论】水、饱和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吸收CO2。
活动三:比较吸收CO2的效果
【提出问题】水、饱和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哪个吸收CO2的效果更好?
【讨论交流】
(6)饱和石灰水、水吸收CO2的效果差不多,从物质的溶解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______ 。同学们一致认为,只需要比较氢氧化钠浓溶液、水吸收CO2的效果。
【设计方案】
(7)请你利用下列提供的实验用品,帮助他们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方案: ______ 。
(实验用品:氢氧化钠浓溶液、水、装满CO2的软塑料瓶若干个,其它仪器自选)
资料卡片Ⅰ.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Ⅱ.SO2与CO2的化学性质相似,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NaOH+SO2=Na2SO3+H2O
【实验与结论】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的好。
【迁移应用】SO2体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环境问题。同学们查阅资料并利用上图所示装置和用品进行实验,来比较氢氧化钠浓溶液、水吸收SO2的效果。
(8)请你分析,该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并阐述理由 ______ (已知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且操作均正确)。
【表达与交流】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思维。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Cl2+H2O=HCl+HClO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化学

+4
9:2:12
无生物毒性(答案不唯一)
催化剂的种类;复合催化剂种类相同时,时间越长,产生氢气质量越多
12.【答案】检查装置气密性;
缓慢;
BFD;CaCO3+2HCl=CaCl2+H2O+CO2↑;石蕊溶液等(合理即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H2O;
8%;
蒸发;
CBA;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13.【答案】延展;
Fe2O3+6HCl=2FeCl3+3H2O;
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BC;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①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②放热;③④;④活性炭对脱氧剂脱氧有促进作用;⑤探究氯化钠对脱氧剂脱氧的作用
14.【答案】物理变化;
吸附;
变浑浊;
变小;
稀盐酸或稀硫酸;2NaOH+CO2=Na2CO3+H2O;
Ca(OH)2微溶于水;
将相同体积的水和NaOH浓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充满二氧化碳且容积相同的软塑料瓶中,比较软塑料瓶变瘜的程度(答案不唯一);
不能;倒吸入瓶中的水,会继续吸收瓶内剩余的SO2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