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单元 名著导读《简·爱》 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作品《简·爱》的主要内容,熟悉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阅读外国小说的方法,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进行探究,挖掘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感情,理解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追求的难能可贵。
教学重点:
1、了解《简·爱》相关的文学常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掌握阅读外国小说的方法,了解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挖掘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感情,理解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追求的难能可贵。
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对待”时,会选择默默忍受还是勇敢反抗?比如被人嘲笑外貌、质疑能力,或是被要求按照他人的期待生活 —— 如果是你,会如何守护自己的尊严?
在19世纪的英国,有一位女性作家写下了一个关于“反抗与尊严”的故事,主角出身平凡、相貌普通,却用一生的抗争告诉世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像我们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走进的经典名著——《简爱》。
【走近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她与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姊妹”之称。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彩。她的长篇小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夏洛蒂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她另有作品《谢利》《维莱特》《教师》。
【写作背景】
勃朗特三姐妹:
在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是一个奇迹。她们既作为璀璨的星座而闪耀,又作为单独的巨星而发光。1821年,夏洛蒂·勃朗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47年,对英国文坛而言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三颗耀眼的文学新星(同一个家庭的三姐妹)在这一年同时出现在英国文坛:夏洛蒂·勃朗特出版了《简·爱》,艾米·勃朗特出版了《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出版了《艾格尼丝·格雷》。
时代背景:作者创作《简·爱》时,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唯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从夏洛蒂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化的笔名一事,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渴望女性地位的提升,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愿望。
任务一:整体感知 初识作品
一、作品简介
《简·爱》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传奇之作。讲述了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简·爱已成为女性自尊自爱,争取人格独立、精神平等、勇于追求爱情幸福的代表。
二、主题思想
《简·爱》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小说中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旅行”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两者间既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又互相补充、互相对话,此起彼伏,共同演绎出简·爱动人心弦的人生乐章。
三、内容概要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登广告求职,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彻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求,离开了桑菲尔徳。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妺收留,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适宜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非尔徳,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
四、结构概览
五、人物关系
六、作品评价
《简·爱》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英国作家萨克雷
《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评论季刊》
《简·爱》充满生气勃勃的个性。 ——法国评论家欧仁·福萨德
《简·爱》描写了一个谦谨、坚强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的形象,在英国文学妇女画廊中独树一帜。
——中国学者朱维之
任务二:情节梳理 认识人物
一、以简·爱为中心,梳理小说情节。
1、盖茨海德府(1-4)章:苦难的童年。
幼小的简·爱寄居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备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里德太太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被送进了洛伍德学院。
2、洛伍德学院(5-10)章:艰难中成长。
洛伍德学院生活艰苦、校规严厉,简·爱艰难地成长。在这里简·爱遇到了最好的朋友——海伦·彭斯。然而,一场时疫夺走了海伦·彭斯的生命。还好,简·爱得到了美丽、漂亮的谭波儿小姐的友善帮助,成为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还留校任教。但当谭波儿小姐远嫁他乡之后,简·爱选择了应聘家庭教师,最终离开了学院。
3、桑菲尔德庄园(11-27)章:体验爱情。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费尔法克斯太太聘用了她,并与她相处融洽。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尔。在这里,简·爱遇到了人生中的最爱——罗切斯特先生,并与其产生了美好的爱情。婚礼即将进行时,简·爱被意外地告知罗切斯特先生有一个疯癫妻子。独立、自尊自强的简·爱一气之下,带着身上为数不多的钱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和罗切斯特。
4、沼泽山庄—莫尔顿学校-沼泽山庄(28-35)章:别后逢奇遇。
简·爱在生命垂危时被一家人收留。她在这里与里弗斯兄妹友好相处,后又到时莫尔顿圣·约翰创办的学校教书,放假后又回到了沼泽山庄。简·爱是里弗斯先生的表妹,她还在这期间接受了叔叔赠给她的一笔遗产(其中四分之三给了里弗斯兄妹)。圣·约翰竭力要求她嫁给他做一名传教士的妻子,她深感苦恼,祈求上天帮助,在得知他的求婚只是为了他去印度传教,认为她适合传教的妻子,拒绝了他,简·爱下定决心回桑菲尔德庄园。
5、桑菲尔德-芬丁庄园(36-38)章:再聚成眷侣。
当简·爱满怀激情与希望回到她阔别一年的桑菲尔德府时,她万万没想到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堆早已坍塌的废墟。她四处打听罗切斯特先生的下落,并最终在芬丁庄园——一个凄凉的处所找到了他。可这时的罗切斯特先生因在她离开后不久的一场火灾中烧伤了眼睛导致双目失明。突如其来的惊人变故并没能阻止简·爱与罗切斯特相爱,最后他们安静的举行了婚礼。
二、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简·爱。
①童年:在压迫中觉醒的“反抗者”——奠定人格底色
小说开篇,10岁的简 爱寄居于舅妈里德太太家,面对表哥约翰 里德的暴力欺凌、舅妈的恶意诋毁,以及佣人贝茜的轻蔑对待,她没有像传统孤女那样隐忍沉默。当约翰再次对她施暴时,简 爱第一次爆发:“我不再畏惧,发疯似的和他对打,我知道他打我是不公平的,我要反抗!”这一情节打破了“弱者必须顺从”的逻辑——她的反抗并非出于“报复”,而是源于对“公平”的本能追求:即使身份卑微,身体弱小,她也绝不接受“被随意践踏”的命运。童年的反抗虽稚嫩,却为她后来追求独立埋下了种子。
②洛伍德学院:在苦难中坚守的 “精神强者”——塑造灵魂韧性
洛伍德学院名义上是“慈善学校”,实则是摧残儿童的地狱,校长布洛克赫斯特更是伪善的代表,他当众污蔑简 爱“是个撒谎的坏孩子”,试图让她在全校面前抬不起头。当校长让她站在高凳上示众时,她虽羞耻落泪,却拒绝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好友海伦 彭斯劝她“隐忍”,她却回应:“我不能忍受被冤枉,即使是校长也不能随意践踏我的名声。”洛伍德学院的8年,让简 爱从“反抗外在压迫”转向“构建内在精神力量”——她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在苦难中不放弃尊严与求知欲”。
③桑菲尔德庄园:追求“灵魂平等”的爱者——突破阶级与性别桎梏
19世纪的英国,阶级森严:罗切斯特是贵族,简 爱是孤女,但她始终坚守“灵魂无高低”的原则。罗切斯特试探简 爱时,她说:“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我的心也和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彻底打破了“阶级决定价值”“性别决定地位”的偏见。当简 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疯妻伯莎时,她虽深爱罗切斯特,却拒绝成为“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坚持“法律与道德上的平等”:“我不能做你的情妇,这会让我失去人格的尊严,我们的爱也会变得不纯粹。”最终她毅然离开,放弃了优渥生活。这是她对“平等爱情”的坚守:爱可以跨越阶级,但不能突破道德与人格的底线;真正的爱情,必须建立在“灵魂与尊严平等”的基础上。
④沼泽山庄与结局:独立与包容并存的“完整女性”——实现精神成熟
离开桑菲尔德后,简 爱在沼泽山庄遇到了圣约翰兄妹,圣约翰向她求婚,希望她与自己前往印度传教。圣约翰承认“我不爱你,但你适合做传教士的妻子”。面对“宗教使命”与“安稳生活”的诱惑,简 爱再次拒绝——她明确“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而非‘责任’或‘利益’”,这进一步强化了她“尊重自我情感”的特质。而当她得知桑菲尔德庄园被大火烧毁,罗切斯特失明且失去一只手臂、变得贫穷时,她选择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结局中,简 爱与罗切斯特结婚后,仍坚持“经济独立”,以“平等伴侣”的身份与罗切斯特共度余生。这一结局让简 爱的形象更加完整,成为“兼顾独立与包容”的成熟女性。
2、罗切斯特。
①性格矛盾复杂:罗切斯特外表冷漠、固执,性格阴郁且喜怒无常,初次与简 爱相遇时,他的态度傲慢无礼,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但他内心其实充满热情,渴望真正的爱情和温暖,在与简 爱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展现出温柔、细腻的一面,会向简 爱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对简 爱关怀备至。
②善良且有责任感:他虽然对妻子伯莎的疯癫感到厌恶,但出于责任心,没有将她送进疯人院,而是一直照顾她的生活。他还善待情人的私生女阿黛勒,为她请家庭教师,给予她生活上的照顾和教育。在庄园遭遇火灾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冒险去救伯莎,展现出了善良的本性。
③勇敢追求真爱:罗切斯特深深被简 爱的独立、聪明和冷静理智所吸引,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婚姻状况会给他们的爱情带来阻碍,但他依然勇敢地向简 爱表达了爱意,并试图与她结婚。在简 爱离开后,他悲痛欲绝,始终无法忘怀简 爱,最终等来了简 爱的回归。
④经历坎坷悲惨:罗切斯特出身名门望族,但父亲剥夺了他的家产,还安排他与患有精神疾病的伯莎结婚,这段不幸的婚姻让他的人生充满阴影。他试图通过漫游世界来寻找真正的幸福,但却屡屡受骗,直到遇到简 爱,才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然而婚礼上已婚事实的暴露,又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后来庄园被烧毁,他也失去了一只眼睛和行动能力。
⑤具有反抗精神:在贵族聚会上,当布兰奇将家庭教师贬为“高级仆人”时,罗切斯特公开站在简 爱一边,反对这种歧视性的观点,展现了他对传统贵族观念和虚伪社会习俗的反抗。他与简 爱的爱情,也是对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婚姻观念的一种挑战。
3、海伦·彭斯——“精神信仰的启蒙者,温柔的坚韧者”
海伦是简爱在洛伍德学院的好友,她的性格与简爱形成互补:简爱是“烈性的反抗”,海伦是“温柔的坚守”。面对布洛克赫斯特的刁难,海伦选择“隐忍”,但这种隐忍并非“懦弱”,而是源于她的“精神信仰”——她告诉简爱“生命太短暂,不该用来记恨……我们活着,不能只在乎肉体上的痛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安宁”。海伦的性格核心是“精神高于物质,宽容高于仇恨”:她即便身患重病,也依然热爱读书、保持乐观,最终在平静中离世。
4、里德太太——“阶级偏见的化身,冷漠的独裁者”
里德太太是简爱童年苦难的直接制造者,她的性格核心是阶级傲慢与自私冷漠。作为盖茨海德府的主人,她鄙视简爱的贫穷出身,认为简爱是负担,因此对她冷漠对待,纵容子女欺负简爱。简爱离开盖茨海德前,里德太太因愧疚而向简爱坦白叔父的来信,但她仍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强调“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对的事”。她的性格代表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阶级偏见,将“财富与地位”视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最终在孤独与悔恨中死去。
5、谭波儿小姐——“黑暗中的引路者,正义的守护者”
谭波儿小姐是简爱在洛伍德学院的教师兼精神导师,面对布洛克赫斯特对简爱的无端诬陷,谭波儿小姐没有盲从权威,而是选择理性调查,她私下找来简爱了解真相,向海伦核实情况,最终在全校师生面前为简爱洗刷冤屈——她用实际行动告诉简爱“真相不会被永远掩盖,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谭波儿小姐的性格核心是“温柔中藏着坚定,包容中带着原则”:她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教导简爱,更在生活中给予简爱母亲般的关怀。即便在洛伍德学院恶劣的环境下,她也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的关爱,努力为孩子们创造相对温暖的成长空间。
6、圣约翰 里弗斯——“宗教狂热下的功利主义者,道德的‘伪善者’”
圣约翰是简爱的表哥,他的性格核心是宗教使命感压倒人性情感:他作为牧师,正直、勤奋、有责任感,但他的“善”带着强烈的功利性——他认为“个人情感必须服从宗教使命”,因此即便深爱奥利弗小姐,也因奥利弗不适合做传教士妻子而放弃,转而要求简爱嫁给他。圣约翰的性格代表了“宗教异化人性”的风险:他将道德等同于宗教责任,忽略了爱的本质是相互尊重。简爱拒绝他的求婚,本质上是拒绝被宗教绑架的人生,而圣约翰最终因过度劳累在印度病逝,也暗示了极端功利的信仰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
任务三:读书指导 艺术探究
一、外国小说的读书方法指导。
外国小说作品繁多,流派纷呈,表现了不同国家、地域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审美情趣、文化倾向等,非常值得阅读。
阅读外国小说,当然要关注小说的基本元素,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现。除此之外,还要关注以下几点:
1.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内涵。如在《简·爱》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英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但当时英国女性还是男权社会的附庸。作者以火一样的热情、诗一样的语言来抒发她的爱恨情仇,呼唤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婚姻自主。小说对简·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颠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以追求财富地位为目的的婚姻观,成为19世纪初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权运动的先声。
2.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植根于它的文化土壤。《简·爱》中,经常涉及到欧洲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内容,常引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剧作等古代名著,偶尔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这些都彰显了作者的人文素养,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3.关注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家根据创作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人称来讲故事,其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前者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后者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以一个小孩善良、纯真的眼光,折射成人世界的世态炎凉、虚伪冷酷。再如《简·爱》,作者以手写心,句句发自肺腑,字字血泪凝成,字里行间燃烧着她热情的火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体会小说的语言。
外国小说,特别是欧美小说,原文语句一般比较长,表意比较繁复,翻译成汉语也不免留下原作的痕迹,阅读时要仔细推敲,明晰语句的含意。
5.选择好的版本阅读。
部分世界文学名著,都有多个译本,阅读前可以查阅一些图书评论或专家推介的资料,选择好一些的版本来读。
二、分析《简·爱》的艺术特色。
1.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以自叙形式写成,依据“我”的经历和视角安排结构与故事情节,通过“我”的人生经历、感情遭遇展现主人公性格成长的不同阶段。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介绍人物、评价事件,这种方式既便于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活动,也能无形中拉近作品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取得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2.复杂深刻的心理描写。
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在不脱离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前提下,为读者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同时作者还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与自然风景,赋予作品丰富而强烈的感彩;此外,小说以人物的性格发展和人生经历为主线,辅之以大量内心独白展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与精神斗争,并通过对内心独白、心灵对话的刻画,以及对梦境、幻觉和外界景物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简 爱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塑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3.扣人心弦的起伏情节。
小说的情节虽按简 爱的经历顺序发展,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在推进中充满波澜起伏:简 爱历经动荡生活后,终于要与罗切斯特步入婚姻殿堂之际,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分离后,当简 爱继承叔父遗产重新寻找罗切斯特时,对方家庭已遭遇诸多意外,好不容易见到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他却灰心丧气与绝望又让两人的感情蒙上阴影,甚至到举行第二次婚礼时,罗切斯特早已破产。无论是简 爱不妥协的脾气,还是罗切斯特格格不入的性格,都在这段曲折的感情与人生经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以简爱从童年屈辱、校园磨砺到成年爱情纠葛与自我觉醒的人生为主线,塑造出 “贫穷低微却有独立灵魂与平等意识” 的女性形象。阐释了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两个基本“旋律”: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作品融合现实细节与浪漫张力,借内心独白展现简爱坚守尊严、保持独立的力量。在 19 世纪女性地位低下的背景下,《简爱》首次聚焦普通女性内心追求,奠定女性文学基础。
1、撰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读后感,题目自拟,可围绕 “简爱的精神对我的启示”“我眼中的《简爱》” 等主题展开。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阅读外国小说的方法,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小说进行阅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