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梳理范进中举前后的情节、提取人物对话及动作描写,积累 “腆着肚子”“唯唯连声”“趋炎附势” 等词语,掌握 “对比”“夸张” 等讽刺手法的语言表达特点,能准确概括人物态度变化及小说主旨,提升文本信息提取与语言组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范进 “喜极而疯” 的细节、胡屠户等人前后态度的反差,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探究 “疯” 的成因);通过辩论 “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发展辩证思维,学会透过现象(喜剧情节)挖掘本质(悲剧内核)。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 “漫画式讽刺” 的艺术特色(如范进疯态的夸张描写、胡屠户的市侩形象),体会讽刺手法对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能结合文本创作简短的讽刺片段,提升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弊端,理解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精神戕害及对社会风气的扭曲;对比古今教育理念,反思 “学习与功名” 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传承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细节(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分析范进、胡屠户的人物形象,掌握 “对比”“夸张” 的讽刺手法。
梳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变化(自身、他人态度),初步理解小说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二)教学难点
透过 “范进疯癫”“众人趋炎附势” 的喜剧表象,挖掘 “个人命运悲剧”“社会风气悲剧”“科举制度悲剧” 的深层内涵。
结合时代背景,辩证看待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联系现实思考 “学习的意义”,落实文化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情节 初识人物 —— 落实 “语言建构与思维奠基”
(一)情境导入:矛盾设疑,激发兴趣
出示古诗: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提问设疑:“中举本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四喜’之一,但《范进中举》里,54 岁的范进中举后却‘疯了’—— 他为何会疯?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范进中举》,解开这个矛盾。”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提取信息
快速默读,梳理情节: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文本,以 “中举” 为核心,按 “中举前 — 中举时 — 中举后” 的时间线,用 “章回体小标题” 概括情节。
示例:
中举前:借盘缠遭骂(胡屠户啐骂)、卖鸡换米(家徒四壁);
中举时:见报帖发疯(喜极而疯);
中举后:乡邻送粮、张乡绅赠房(众人巴结)。
小组分享,教师明确:
教师结合 “科举制度图解” 补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中举” 对范进的重大意义。
资料补充: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省级考试 ,每三年举办一次,通常在秋季举行,所以又被称为 “秋闱”。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通过了童试,获得秀才身份的人。在《范进中举》中,范进经过多年努力,才考中秀才,之后又多次参加乡试 ,从 20 岁考到 54 岁,可见乡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考中乡试的人就成为了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举人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这是他们与秀才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虽然举人直接获得官职,可能需要等待较长时间(一般是在官缺口较大时,通过 “大挑” 的方式获得任命),但相比秀才,已经拥有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在《范进中举》里,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主动登门拜访,就是因为他知道范进有了做官的潜力,未来可能会在官场有一席之地,所以才会提前结交 。
举人拥有免除赋税和徭役的特权,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极大的经济优势。在古代,赋税和徭役是普通百姓沉重的负担,而举人家庭可以避免这些,从而节省大量的经济开支 。
由于举人有做官的潜力,会受到乡绅阶层的拉拢和资助。如张乡绅送给范进 “五十两银子” 和 “三进三间” 的空房,这让范进一家立刻摆脱了贫困的生活,从住茅草棚、饿肚子的境地,一下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
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下,乡试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成为举人意味着能够进入统治阶层,实现阶层的跨越,从经济、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正是范进中举后会喜极而疯的重要原因。
对比表格,聚焦变化:
发放 “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对比表”,引导学生从 “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他人态度” 三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完成表格:
预设:
维度 中举前 中举后
经济状况 住茅草棚、饿两三天、卖鸡换米 乡邻送鸡蛋 / 米 / 鸡、张乡绅送 50 两银 + 空房
社会地位 被胡屠户骂 “现世宝”“尖嘴猴腮” 被称 “范老爷”“文曲星”、张乡绅称兄道弟
他人态度(胡屠户) 啐脸、辱骂、不肯借盘缠 送肉送钱、替扯衣襟、称 “贤婿老爷”
(三)精读片段:聚焦 “疯态”,品析手法
聚焦核心片段:齐读课文第 5 段,提问:“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让我们感受到范进的‘疯’?”
细节品读,小组探究:
引导学生从 “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 四方面找关键词,分析表达效果:
动作描写:范进见报帖后的动作:“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就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
预设:“拍了一下”是初步狂喜的失控,“往后一交跌倒”是情绪冲击的生理崩溃,“飞跑”“踹在塘里”则是彻底疯癫的极致表现。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疯举人’范进”,这种对动作的放大描写,将“狂喜”转化为“疯癫”,让读者直观看到范进因功名而丧失理智的丑态。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对比“噫!好!我中了!”
预设:“‘好了’表示完成,已结束。范进得偿所愿了,一切的不如意将结束了,有熬出头时的压力释放”“‘好’有范进对现在成功的肯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确定”。这两句话 “虽一字之差,意义却有所不同”——“好了” 是对过去 34 年科举苦难的终结,“好” 是对未来富贵生活的畅想(如中举后乡邻送粮、张乡绅赠房)。
神态 / 外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预设:此时的范进已不是 “举人” 应有的体面形象 —— 按照当时社会对 “举人” 的认知,举人应是衣着整洁、举止端庄的,但范进却因发疯变得狼狈不堪,满身泥水环境与 “举人” 的身份形成鲜明反差。
侧面烘托:“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众人拉他不住”。
预设:这些他人的反应(“慌”“吓一跳”“拉不住”),从侧面印证了范进疯态的异常 —— 如果范进只是正常狂喜,家人和邻居不会如此惊慌,正是他的疯癫超出了常人认知,才引发他人的慌乱。
手法总结:教师明确 “夸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的讽刺效果 —— 用放大的 “疯态”,揭露科举对读书人的精神扭曲。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情节,通过范进的 “疯态” 细节,初步体会了讽刺手法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胡屠户等人物,探究 “疯” 的深层原因。
作业:
基础:完成 “胡屠户态度变化关键词提取表”(从文中找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语言、动作关键词);
拓展:阅读补充材料 “周进哭贡院”,思考 “周进与范进有何相似之处”。
第二课时:深析人物 探究主旨 —— 落实 “思维提升与文化理解”
(一)复习导入:回顾变化,衔接新内容
提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中举后不仅范进变了,胡屠户、乡邻也变了 —— 谁能说说胡屠户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变化?”,引出本节课核心:“这些变化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主题?”
预设:胡屠户从 “啐脸” 变 “替扯衣襟”
(二)分析次要人物:以 “胡屠户” 为镜,看世态炎凉
角色扮演,体会反差:
选取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和 “中举后胡屠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要求读出语气差异(前倨后恭)。
小组讨论:“胡屠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预设:
胡屠户态度变化的原因
核心根源:范进身份的阶层跨越,中举前范进仅为“秀才”,无做官资格,社会地位低下;中举后范进成为“举人”,获得做官资格,可进入士绅阶层。态度转变本质是对“举人特权”的趋附。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风扭曲,当时社会 “以功名论高低”,中举与否直接决定他人态度。胡屠户的变化并非个例,乡邻从 “不理不睬” 到 “送粮送鸡”、张乡绅从 “不往来” 到 “送银赠房”,均体现这一世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正是这种趋炎附势世风的缩影,他的行为是被制度扭曲的必然结果。
胡屠户的形象特点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中举前,范进 “住茅草棚、饿两三天”,胡屠户 “一口啐在脸上”,骂其 “尖嘴猴腮”;中举后,范进成 “举人”,胡屠户立刻称 “贤婿老爷”,夸其 “才学高、品貌好”,甚至 “替范进扯衣襟”,前后态度的极端反差,凸显其以财富、地位衡量他人的市侩本性。
粗俗市侩,虚伪自私:胡屠户的语言充满市井粗俗之气,且言行不一:中举前骂范进 “想天鹅肉吃”,中举后却谎称 “我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暴露其虚伪;他讨好范进的核心目的是 “沾光”,而非真心认可,体现自私本质。
明确:胡屠户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市侩自私”,他的变化不是个人品性问题,而是封建科举制度下 “以功名论高低” 的社会风气的缩影 —— 中举前范进是 “穷秀才”,故被辱骂;中举后是 “范老爷”,所以才被巴结。
拓展延伸:结合 “乡邻送粮”“张乡绅赠房”,提问:“乡邻和张乡绅的行为,和胡屠户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通过群像描写,揭露了整个社会的 “功名富贵热”。
预设:均为 “趋炎附势”。共同凸显 “以功名论高低” 的扭曲价值观,共同构成 “趋炎附势” 的社会群像。
(三)探究主旨:从 “疯因” 到 “悲剧”,挖深层内涵
小组合作,探究 “疯因”:
结合文本和补充材料(科举制度弊端、吴敬梓创作背景),从 “个人、社会、制度” 三个层面分析范进发疯的原因:
预设:
个人层面:20 岁考到 54 岁,痴迷科举,将人生全部希望寄托于功名,心理脆弱;
社会层面:中举前被胡屠户辱骂、乡邻漠视,世态炎凉加剧心理压力;
制度层面:晚清科举制度僵化(八股取士),成为读书人 “跳龙门” 的唯一途径,扭曲其价值观。
结合文本细节论证: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预设:形式上是喜剧(夸张的疯态、众人的丑态引人发笑),本质上是悲剧—— 个人悲剧(一生被科举绑架,精神失常)、社会悲剧(趋炎附势的世风)、制度悲剧(科举对人的异化)。吴敬梓正是用 “喜剧外壳” 包裹 “悲剧内核”,实现强烈的讽刺效果。
文化链接:辩证看待科举
出示补充材料:“科举制度曾选拔王安石、文天祥等人才,但晚清八股取士僵化,成为社会毒瘤”,提问:“我们该如何看待科举制度这一传统文化现象?”
预设:批判其腐朽部分(如禁锢思想、唯功名论),但也要认识其历史价值(如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学会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反思意义
文本观照现实:提问:“范进把‘科举’当作人生唯一目标,最终走向疯癫。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学习’和‘考试’?”
预设:“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提升能力”“考试是检验学习的手段,不是人生的全部”,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微写作练习:“如果范进生活在今天,他会如何追求‘人生价值’?请用 100 字左右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对比’手法(如‘过去痴迷科举’与‘现在多元发展’)。”
示例:过去的范进,把34年青春捆在科举考场上,饿肚子也要考举人,只为换个做官身份;如今的他,不再盯着“功名”这一条路——清晨在图书馆啃专业书备战考研,午后跟着农技员学种植,傍晚写科普文章投稿。他说:“过去考中举人才算‘好’,现在能靠本事让家人过好、帮乡亲致富,才是真的‘好了’!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人物、探究疯因,读懂了《范进中举》的讽刺内核 —— 批判封建科举对人的异化和社会风气的扭曲;同时也明白了,真正的学习应是 “为成长赋能”,而非 “为功名绑架”。
作业:
基础:完成教材 “思考探究三”(找出文中 “可笑之处”,分析背后的深意);
拓展:阅读《儒林外史》第 3 回,写一则 200 字的读后感,主题为 “《范进中举》给我的启示”。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吴敬梓)
一、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 (贫→疯→富)(辱→狂→尊)
二、人物:
范进:痴迷科举→喜极而疯(个人悲剧)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众乡邻 / 张乡绅:巴结讨好(社会风气)
三、手法:对比、夸张(讽刺)
四、主旨:
批判:科举异化人性、世风趋炎附势
启示:多元追求价值,拒绝 “唯功名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节梳理、手法品析、人物分析落实目标。但教学中,对科举制度背景的补充稍显冗长,或影响学生文本探究节奏;辩论 “喜剧与悲剧” 时,部分学生偏离文本,需加强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