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2)综合思维: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格局对气温、降水、河流分布等自然要素的综合影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工具,掌握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能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其热量带和降水空间分布,提升区域地理认知能力。(4)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教学重难点(1)掌握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温、降水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2)通过地图分析北美洲地形格局(三大纵列带)对气候和河流分布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温、降水等自然要素的影响。(2)分析地形格局对气候和河流分布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地形因素解释气候和河流分布的差异。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思维导图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展示非洲美丽自然风光的宣传片,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非洲自然环境特征”。通过视频展示非洲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活动:观看宣传片,感受非洲的自然美景。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关于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评价要点: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并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非洲的独特之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二、讲授新课任务一:地理位置与热量带分布自主完成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地理位置如何影响气候?”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各大洲所处热量带的影响。详细讲解五带的形成及其特点,包括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的划分。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寻找并记录答案。仔细观察地图,发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大洲所处热量带的影响。认真听老师讲解五带的形成及其特点,并做好笔记。合作探究教师活动:展示非洲和欧洲的地图,指导学生描画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年平均气温 0℃、10℃、20℃等温线。指导学生判断非洲和欧洲所处的热量带,并解释非洲被称为 “热带大陆” 的原因。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描画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和北极圈,比较非洲与欧洲在纬度位置上的差异。观察地图中年平均气温 0℃、10℃、20℃三条等温线,分析非洲和欧洲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判断非洲和欧洲所处的热量带,并说明非洲被称为 “热带大陆” 的原因。评价要点: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和分析,准确描述非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的热量带。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特别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作用。任务二:地理位置与降水分布自主完成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何影响降水的空间分布?”展示世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照图例,依次说出图中 A、B、C、D、E 不同色块区域的年降水量。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并记录在笔记本上。观察图中各色块区域的年降水量,归纳非洲大陆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同处于赤道的 A、F 两地年降水量不同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回答:A: 大于 2000 毫米,B: 1000-2000 毫米,C: 500-1000 毫米,D: 200-500 毫米,E: 0-200 毫米。学生归纳: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先减少后增加。学生分析:A 地海拔低,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F 地海拔高,是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少。合作探究教师活动:展示欧洲地图,指导学生描画欧洲濒临的海洋,指出其大陆海岸线。引导学生描述欧洲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指导学生从海陆分布的角度,分析欧洲年降水量超过500 毫米区域占比大的原因。学生活动:描画欧洲濒临的海洋,指出其大陆海岸线,说出欧洲海陆位置及大陆轮廓特点。对照图例,描述欧洲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海陆分布的角度,分析欧洲年降水量超过 500 毫米区域占比大的原因。评价要点: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和分析,准确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及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尤其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作用。三、举例分析地形格局的影响素养提升教师活动:展示北美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北美洲的海陆位置。引导学生描述北美洲地形、地势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形状特点。从海陆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寒潮对北美洲影响大的原因。引导学生说出导致北美洲中部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密西西比河水网密布的原因。学生活动:观察北美洲地图,描述其海陆位置。生:北美洲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观察北美洲地图,描述其地形、地势特征。生: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地形呈大致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观察密西西比河地图,描述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形状特点。生:干流自北向南流,注入墨西哥湾,支流从东西两侧向中间流。其水系形状呈现为不对称的树枝状结构,西岸的支流比东岸多而长,支流众多并在河口处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流域面积广。从海陆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寒潮对北美洲影响大的原因。生:①海陆位置:北美洲北临北冰洋,从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会影响北美洲,使其寒潮灾害频繁。②地形:北美洲中部是南北贯穿的大平原,冷空气可长驱直入,影响较大。说出导致北美洲中部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的因素。生:①大气环流:夏季,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沿着中部平原北上,带来丰富的水汽,为降水提供物质基础。②地形因素: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当暖湿气流遇到的东西两侧山脉时,水汽抬升,就会成云致雨,使得北美洲中部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分析密西西比河水网密布的原因。生:①海陆因素:地势东西高,中间低,支流向中部汇集入干流,形成树枝状水系。②地形因素:流域内降水丰富,使得河流发育良好,支流众多,从而形成水网密集的特点。评价要点: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和分析,准确描述北美洲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及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形状特点。学生能够理解地形格局对气候和河流分布的影响。四、课堂拓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讨论其他大洲的位置和自然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进一步分析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大洲(如亚洲、南美洲)的位置和自然要素的关系。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总结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五、课堂小结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位置和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口头说主题学习和素养提升的任务学习。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口头说主题学习和素养提升的任务学习。评价要点:学生能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解地理位置和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明确主题学习和素养提升的任务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