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浙教版(2024)七年级科学下学期知识点复习物质的特性质量与密度质量概念: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作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的单位: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3)特点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位置、形状、温度或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物体质量大小取决于该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注意: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关键是抓住“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同时把握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外界条件无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质量的测量测量质量的工具生活中常用秤测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有案秤、磅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托盘天平使用步骤(放移调称读收)(1)放:先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面上。(2)移: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3)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4)称:把被测物体轻放于已调好的天平的左盘内,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用镊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向右盘依次添加砝码(左物右码),若最小的砝码也不能使横梁平衡,此时需要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右盘中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或左右摆动幅度相同。特别提醒,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5)读:将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质量,即是被测物体的质量。(6)收: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并使游码归零。用天平称量不同物体的质量的具体步骤:固体质量的测量:①将待测物体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中;②根据估测值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③将所用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的质量相加液体质量的测量:①测量空容器质量m1;②测量容器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2;③用总质量减去空容器质量就是待液体质量偏小测液体的质量,即m=m2-m1,(①②步骤不能颠倒,若颠倒,容器上有残留的待判液体,会导致量的)粉状物体质量的测量:先在调好的天平两盘中各放一张相同的纸片,然后再按一般固体质量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累积法测微小物体的质量:思路为:“聚少成多,测多算少”。先测出几十甚至上百个相同物体的总质量m总,然后用总质量除以物体的个数n,即得每个物体的质量,(适用于被物体的质量很小,且这些物体规格相同时)取样法测较大物体的质量:测量已知总长度为1的铜线的质量m总,若铜线质量太大而无法用天平直接测量,可以先测一小段长度为1的铜线的质量m,根据比例关系可得铜线的质量注意事项(1)每台天平能够测量的最大质量叫作天平的称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2)取放砝码、移动游码要用镊子,轻拿轻放,测量完毕砝码放回盒内。(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防止锈蚀。应在左、右两盘中各放一张相同质量、同样大小的纸,药品和砝码放在纸上。如果称量液体质量,则必须装在玻璃器皿内。3.密度概念:在科学上,把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公式中的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p表示密度。公式表示的意义是某种物质的密度等于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此式是物质密度大小的计算式。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kg/m )克/厘米3(g/cm )(读作“克每立方厘米”),它们的关系是1g/cm =1000kg/m3。常见物质的密度,如P水=1.0×10 kg/m =1.0gcm 。应用(1)物质的鉴别: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计算出它的密度,把测出的密度值与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比较,即可知该物体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2)鉴别物体是否空心:通过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式,计算物体的密度、体积或质量,再与相应的量进行比较,从而可以知道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二、物态变化1.物态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有固定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液态: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粒子间距离:固态<液态<气态粒子间作用力:气态<液态<固态2、热与热量热量(1)概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常用单位还有千焦(kJ),1kJ=103J。(3)影响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因素①物体升高的温度:对于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而言,温度升高(或降低)得越多,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也就越多。②物体的质量:同种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热传递(1)定义: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持续到温度相同为止。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3)实质:热传递的实质就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这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热传递转移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4)结果: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故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温度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注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热转移的数量,所以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3、物态变化: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作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概念(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春天,冰雪消融;加热蜂蜡时,蜂蜡会慢慢变软,最后变成液态。熔化需要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把加热熔化的石蜡倒入玩具模子,做出各种各样的固体玩具;熔化后的铁水冷却后变成铁锅。凝固需要放热。(3)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可逆的。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2)凝固点: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3)晶体都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收热量,才能确保熔化过程的完成,可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不是用来升高温度的,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液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松香也是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在凝固时放出热量。汽化和液化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例如,洒在地面上的水一会儿消失了,挂在晾衣杆上的湿衣服会变干等,这些都是汽化现象。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的“白气”,秋天草叶上出现的露珠等,这些都是液化现象。汽化和液化是相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可表示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探究归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沸腾特点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③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注意:沸腾的条件和特点①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②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3)升华和凝华升华(1)概念: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2)升华吸热: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制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凝华(1)概念: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2)凝华放热。常见的升华现象: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常见的凝华现象:冬季看到的“雾淞”。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物态变化总结三、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质的变化1、在物质的变化中,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2、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物质的性质:1、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2、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温度对物体的物态变化存在影响,如对物体加热,可以使物体从固态——液态——气态的改变,同理,降温时,会有气体——液态——固态的改变,即物理状态的改变。2、温度的改变同样会对物质产生化学变化。重点:物质变化的证据要有形状、状态、颜色、温度的改变,产生气体、沉淀、pH 变化等。(1)形状改变:如铁丝弯折成各种形状,玻璃破碎等。(2)状态改变:如冰雪融化蜡烛熔化、干冰升华等。(3)温度改变:如钢铁的熔化。(4)颜色改变:如树叶变黄、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氧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5)产生沉淀:如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烧开水时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壶嘴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B.“白气”是周围的空气液化形成的C.“白气”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壶嘴最近处没有“白气”是因为温度太高,水蒸气无法遇冷液化2.2024年11月15日天舟八号成功发射,天舟八号搭载了由我国科学家模拟月壤成分烧制的“月壤砖”。与在地球上相比,被带到空间站的“月壤砖”的质量()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3.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且ρ1<ρ2。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也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甲、乙两个杯子也完全相同,则 ( )A.甲杯内液体的质量大 B.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C.两杯内液体的质量一样大 D.无法确定4.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干手器烘手能使湿手上的水升华成为水蒸气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干冰保鲜食物时出现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以下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用天平测得小石块的质量为48.8gB.如图乙,用量筒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为40mLC.实验如果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石块密度偏大D.称量过程中 发现指针如图丙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6.下列如图自然现象都是由物态变化形成的,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图①“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B.图②“美丽的云”是升华现象C.图③“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图④“神奇的雾淞”是凝固现象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传统工艺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绣香包 B.酿食醋C.做糖画 D.捏泥人8.小科用以下方法测量固体的密度,按图甲、乙、丙的方式分别测出固体的质量为m1=280g,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的总质量: ,以及将物体浸没在烧杯的水中(不触底、水也没有溢出)时测得的质量为m3=490g。已知水的密度为: ,由此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是 ( )A. B.C. D.9.如图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甲图中可知, ρA>ρ>ρc, 且B.从乙图中可见,阴影部分的面积S表示物质的质量,其值为16克C.从甲图中可见,120克D物质的体积是200厘米3D.从甲图中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110.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安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安装顺序为a→b→cB.在BC段,C点比B点吸收的热更多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 15minD.该物质的熔点是45℃,所以此温度下该物质一定为液态11. “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木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B.从微观构成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C.从符号表征看: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D.从数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12.质量为m0的杯子,装入适量的水后放在水平的电子秤上,如图甲;接着把草莓轻放入水中,草莓漂浮,如图乙;然后用细针将草莓轻压入水中,如图丙;水均未溢出,电子秤示数依次为m1、m2、m3,不计细针体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水对杯底的压力为B.乙图中,草莓的质量为C.丙图中,草莓排开水的体积为D.丙图中,细针对草莓的压力为二、实验与探究题1.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有调补脾胃的功效。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1.3~1.4g/cm3,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列式计算仙花谷蜂蜜的密度。(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m1和槐花蜜的质量m2的大小:m1 m2(填“>”、“<”或“=”)。(4)实验前同学们不明白秤上的“清零”键是什么功能,在查看了说明书后了解到,不管秤上是否放有物体,只要按下“清零”键,其示数就会变成0,之后再往秤上添加物品时,电子屏上只显示所添加物品的质量。实验小组认为,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下面的测量步骤,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____。A.往烧杯中倒入牛奶,读出电子秤的示数为mB.按下电子秤的“清零”键C.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2.为了测量鹅卵石的密度,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一个塑料杯漂浮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水杯的出水口处放置一个圆柱形容器,如图甲。②将鹅卵石置于塑料杯中,稳定后测出溢出至圆柱形容器内水的深度为/h1=10cm,如图乙。③将鹅卵石从杯中取出并投入到溢水杯中,将容器中的水缓慢倒入溢水杯直至刚好盛满,并测出圆柱形容器中剩余水的深度h2=7.5cm,如图丙。(1)鹅卵石的密度ρ石 。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为了提高鹅卵石密度的测量精确度,以下方法中可行的有____。 (可多选)A.更换容积更小的溢水杯B.更换横截面积更小的圆柱形容器C.更换质量更大的塑料杯D.用密度更小的液体替换水E.选择质量更大的鹅卵石(3)小明将该方法用来测量液体密度,并将密度值直接标记在圆柱形容器壁上。具体做法:如图丁,在塑料杯上标记规定体积V0的刻度线,将塑料杯漂浮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将不同密度的液体依次注入塑料杯中至 V0的刻度线处,在容器内溢出的水面位置标记不同的密度值。试分析容器壁密度值刻度是否均匀并简要说明理由: 。3.蜂蜜具有抗菌消炎、润喉止咳和调节肠胃等功能,深受人们喜爱。某项目化学习小组选择衢州地区出厂的洋槐蜜进行如下研究。(1)查阅资料:洋槐蜜色泽微黄,具有一定的粘性,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清淡的槐花香味,常温下不易结晶,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洋槐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2)密度测量:I.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零刻度,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1所示,要使天平平衡,他接下去的操作是 ;Ⅱ.将空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32g;Ⅲ.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洋槐蜜,如图2所示,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IV.将烧杯中的洋槐蜜倒入量筒中,读出液体的体积如图3所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洋槐蜜的密度(写出计算过程)。(3)误差分析:小科认为根据该实验方法测得的密度值比实际值大,则造成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是: 。(4)方案改进:为了解决测量误差,小衢同学决定用天平和两个规格完全相同的注射器,制作一个可以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秤”。使用时,只需要利用两个注射器抽取体积相同的待测液体和水,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然后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就可以计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①在测量洋槐蜜的密度时,两个注射器抽取的洋槐蜜和水的体积都为10mL,游码的示数如图4所示,则该洋槐蜜的密度为 g/cm3。②项目化学习小组对优化“密度秤”的方案进行了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按照上述实验步骤无法测出比水的密度还小的液体密度B.若换用最小刻度值为0.1g的天平,可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C.若两个注射器抽取的液体减小至5mL,可以增大该“密度秤”的量程D.若在天平的横梁标尺上标注该“密度秤”的刻度,刻度是不均匀分布的4.小红的妈妈从市场买回了一桶色拉油,担心买的油是地沟油,小红为解除妈妈的顾虑,在网络上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之间,地沟油的密度~0.95g/cm3之间,她决定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1)实验步骤如下:A.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桌面上,移到游码至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B.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C.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将装色拉油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D.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2)该色拉油的密度为 g/cm3,由此,小红判断色拉油的品质是 的(选填“合格”或“不合格”)(3)分析小红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小红通过反思后想到:其实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上面的实验步骤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少上述实验的误差,她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 (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字母即可).5.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1)小科在实验前,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直至天平横梁平衡;(2)调节完毕,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中,指针从分度盘左侧偏到右侧,为了称出物体的质量,应进行的操作是 ;(3)调好天平后,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空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8.5g;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为 g;③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液体的体积如图丙所示;(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kg/m3;该实验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科提出只要将实验步骤的顺序作调整就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则调整后的顺序为 ; (填实验步骤前的序号)(5)小科还想到用容积为V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满待测液体和水,放在已调平的天平左右两盘中,如图丁所示,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游码示数为m0,由此可得待测液体密度为 ; (用V、mo、ρ水表示)(6)小科想利用家里的电子秤测量金属球的密度:A.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①;B.将金属球放入溢水杯中,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②;C.缓慢取出金属球,再向溢水杯中补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③;D.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是 6.沸腾是常见的生活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1)图甲是“观察水沸腾”实验的两套装置图,更合适的装置是 (选填字母)。(2)小科同学在对水加热时,当水温上升到90℃后,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记录,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象。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水温/℃ 90 93 95 96 97 97.5 98 98.5 99 99 99(3)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是其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____。A. B.C. D.7.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填“快”或“慢”);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8.冬日北方经常下起鹅毛大雪,给整个世界都裹上一层银色,美不胜收。然而,雪后的街道又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环卫工人寒风中昼夜除雪。小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除雪”感兴趣,他们对“除雪”展开项目探究。【项目分解】A认识雪的形成;B了解除雪剂清除积雪的原理(1)【项目实施】小明同学说“下雪的时候不觉得怎么冷,而化雪时好像更冷一些。”小组同学的感觉也是这样的,请你说说化雪更冷的科学依据: ;(2)小组同学还发现大雪过后路面结冰,环卫工人会在公路上撒除雪剂,经了解除雪剂就是工业盐(不能食用),使路面的冰及时熔化、确保了行人和车辆的出行安全。为了弄清其中缘由,小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做了一组关于冰熔化的实验。①组装乙实验装置,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小明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丁图中绘制了A 图象;②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又取了适量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再次加热,得到丁图中B图象,再取适量浓度更大一些的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加热,得到丁图中C图象。由以上实验可知,加入盐后冰的熔点将会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3)【项目拓展】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戊),则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4)小组受实验启发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你认为给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A.常用冰块 B.盐水结成的冰 C.0℃的水9.学习了水的熔沸点知识后,小明和小丽分别做了以下两个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Ⅰ、小明为了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绘制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2)如图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冰是晶体,理由是 。(3)实验过程中当试管中的物质温度为( 时,它的状态 (填“一定是固态”“一定是液态”“一定是固液共存态”或“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都有可能”)。Ⅱ、小丽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升到80℃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用水银温度计测一次水的温度并记录。然后,小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4)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8℃,为了探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该 ,再观察水是否沸腾。10.小新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装置探究石蜡、冰的熔化规律。(1)组装甲装置时,A、B两部件中应先固定 (选填字母)部件。(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其中表示石蜡熔化图像的是图 (选填“①”或“②”)。(3)某次实验时,小新把装有正在熔化的冰的试管从温水中取出,放进冰水混合物中,发现试管中的冰会停止熔化,原因是 。(4)实验中,小新发现用水浴加热时,如果水温升的太快,会使试管内冰块中心与边缘温差较大,实验效果不好。查阅资料后对实验进行改进,用双层试管盛放冰块进行实验(如图丁所示),效果更好,原因是 。11.小科想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他综合使用AI工具“Deep Seek”和“腾讯元宝”进行信息检索,得到下列信息: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出现原始青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以1200℃高温烧制出成熟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越窑青瓷类玉、邢窑白瓷如雪。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将瓷器工艺推向巅峰,刻花与釉色美学登峰造极,瓷器经海上丝路远销海外。元代景德镇创烧青花瓷,以进口钴料绘纹,开启釉下彩新纪元。明清彩瓷大放异彩,斗彩、珐琅彩等工艺融合中西,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符号,深刻影响全球艺术与贸易史。(1)下列古法制瓷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2)小科想采用压片成型的方式制作一个带把手的陶艺杯子,下图为杯子制坯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正确的步骤排序应是:材料准备→揉制陶泥→擀制泥片→ → → → →坯体成型(填写步骤名称)。(3)现需要制定一份作品的验收标准,请你完善以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稳适兼备 杯子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使用且可稳固站立 尺寸偏差 实物各尺寸与草图各尺寸偏差均在1cm以内 泥料湿度 泥料湿度适中,不存在太湿不成型、太干开裂现象 厚薄协调 杯体、杯底及把手各部位厚薄均匀,协调统一 牢固程度 (4)近年来,人们制造了更精密的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与汽车工业、微电子与电气工业、医疗器材制造、通信工程与军事国防工业。右图是医院常用的陶瓷关节,请分析其主要利用了陶瓷材料的哪些优点( )。A.耐高温性 B.耐腐蚀性 C.生物相容性 D.高耐磨性12.今年寒假,项目化作业“麦芽糖制作”是七年级小明同学最开心的一件事了。他把制作过程绘图如下:(1)任务一:培养麦芽小明为探究小麦种子的萌发条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分析回答问题: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在棉花上放30粒饱满、结构完整的小麦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装置 A B C D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温度 20℃ 20℃ 20℃ 20℃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种子萌发情况 29粒 0粒 30粒 0粒根据哪两组实验结果分析,光照不是小麦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 。A.A B.B C.C D.D(2)除了上述探究的因素,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给项目小组提出几点操作上的注意要点,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至少写两点)任务二:发酵:混合麦芽与糯米小明将糯米煮好后降温,再加入麦芽搅拌均匀后放入电饭煲保温发酵6小时左右,将发酵后的糯米过滤取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发现,麦芽中含有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麦芽和糯米混合发酵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任务三:加热制糖过滤得到的滤汁先大火煮沸,煮到有气泡时不断搅拌,煮至挂起状态即为麦芽糖。思考:本项目化学习耗费时间较长,小明的父母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这么做意义不大。对此,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与父母沟通? (至少说两点令人信服的理由)13.今年寒假,项目化作业“麦芽糖制作”是七年级小明同学最开心的一件事了。他把制作过程绘图如下:(1)任务一:培养麦芽小明为探究小麦种子的萌发条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分析回答问题: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在棉花上放30粒饱满、结构完整的小麦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装置 A B C D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温度 20℃ 20℃ 20℃ 20℃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种子萌发情况 29粒 0粒 30粒 0粒根据哪两组实验结果分析,光照不是小麦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_______。A.A B.B C.C D.D(2)除了上述探究的因素,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给项目小组提出几点操作上的注意要点,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至少写两点)(3)任务二:发酵:混合麦芽与糯米小明将糯米煮好后降温,再加入麦芽搅拌均匀后放入电饭煲保温发酵6小时左右,将发酵后的糯米过滤取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发现,麦芽中含有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麦芽和糯米混合发酵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4)任务三:加热制糖过滤得到的滤汁先大火煮沸,煮到有气泡时不断搅拌,煮至挂起状态即为麦芽糖。项目思考:本项目化学习耗费时间较长,小明的父母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这么做意义不大。对此,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与父母沟通?(至少说两点令人信服的理由)14.在学习完模型的建立后,小科和小红尝试完成项目任务:建构分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变化。以下是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以下题目:驱动问题:如何利用水分子模型解释水的物态变化。任务一:制作水分子模型资料:水的化学式为H2O,氢原子直径为 氧原子直径为材料:①直径2cm白色圆片若干;②直径2cm黑色圆片若干;③直径2.8cm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2.8cm黑色圆片若干;⑤直径8cm白色圆片若干;⑥直径8cm黑色圆片若干。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优秀 合格 不合格水分子模型 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能区分原子种类、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不能区分原子种类且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任务二:利用建构的分子模型解释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1)为使其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其选材为( )。A.①② B.④⑤ C.①④ D.②⑥(2)请结合资料建构水分子模型,并在图中画出水结冰时冰的模型。 。(3)从微观角度解释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因此该变化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2.【答案】C3.【答案】B4.【答案】B5.【答案】C6.【答案】C7.【答案】B8.【答案】B9.【答案】C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C二、实验与探究1.【答案】(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2)解:根据题意可知,量筒中蜂蜜的质量m=700.00g-618.40g=81.6g,量筒中蜂蜜的体积V=60cm3,则蜂蜜的密度。(3)=(4)C2.【答案】(1)1.3g/cm3(2)B;C;E(3)均匀,因为h和成正比。3.【答案】(1)色泽微黄/有一定粘性/常温下液态/具有槐花香味/常温下不易结晶(2)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洋槐蜜和烧杯的总质量:50g+20g-4g=74g;则洋槐蜜的质量m=74g-32g=42g ;洋槐蜜的体积V=30mL=30cm3;则洋槐蜜的密度;答: 洋槐蜜的密度为1.4g/cm3。(3)洋槐蜜具有一定的粘性,倒入量筒时会有部分残留烧杯中导致体积测量值偏小(4)1.34;ABC4.【答案】(1)右(2)0.92;合格(3)偏大;ACDB5.【答案】(1)左(2)取下最小砝码,装入砝码盒内,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74(4)0.85×103;偏大;②③①(5)(6)7.56.【答案】(1)B(2)(3)B7.【答案】(1)液体表面积(2)甲和丙(3)慢;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蒸发速度变快8.【答案】(1)雪熔化吸热(2)降低(3)变多(4)B9.【答案】(1)较小(2)冰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冰有固定熔点(3)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都有可能(4)停止加热10.【答案】(1)B(2)②(3)无法持续从外界吸收热量(4)空气导热能力比玻璃弱,会使试管内的冰块中心与边缘温差减小11.【答案】(1)C(2)制作杯底;制作杯身;制作把手;表面修整(3)底座与杯身、把手与杯身连接处牢固,无裂缝(4)B;C;D12.【答案】(1)C(2)放置适宜的温度、水分不要浸没种子(充足的空气)、播种不能过于密集、播种前用水浸泡;化学变化;①增强动手能力 ②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合理即可)13.【答案】(1)C(2)放置适宜的温度、水分不要浸没种子(充足的空气)、播种不能过于密集、播种前用水浸泡(3)化学变化(4)①增强动手能力②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14.【答案】(1)C(2)(3)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物理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