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资源简介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把握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传记“生动性”的特点。
3.传承和弘扬南仁东的精神品质,领悟人物传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把握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传记“生动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传承和弘扬南仁东的精神品质,领悟人物传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天眼”吗?它是我国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捕获宇宙中的射电信号等,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天眼之父”南仁东,了解他的事迹,致敬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引出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宏甲,福建建阳人,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
代表作有《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让自已诞生》《塘约道路》等。
2.人物简介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3.写作背景
科学家南仁东在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他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宏甲接到创作一部反映南仁东生平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他深入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进行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创作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旨在通过梳理和回顾南仁东的一生,特别是他经过多年奋斗建成“中国天眼”的光荣事迹,来诠释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相关章节改写而成。
4.字词正音
潜(qián)质 尴尬(ɡān ɡà) 筛(shāi)选 篝(ɡōu)火
目睹(dǔ) 严丝合缝(fènɡ) 瞠(chēnɡ)目结舌
热泪盈眶(kuànɡ) 一览(lǎn)无余 朝气蓬勃(pénɡ bó)
三、课堂活动
(一)活动任务一
(1)默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从少年求学、青年工作,到主持的伟大工程正式落成启用的经历,着重展现他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
(2)结合全文分析,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明确:介绍南仁东从小对看星星感兴趣,为他后来研究“中国天眼”,取得成就作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传记人物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写的是南仁东的故事,是关于南仁东先生的一篇传记。
文体知识补充: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引导:那么读名人传记,我们要读它的什么?
预设:读名人的事迹,从名人事迹中学习名人的精神。
下面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南仁东的人生经历吧。
提示:大家阅读时要学会关注课文的旁批,看看哪条批注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第二条批注“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
(二)活动任务二
1.发布任务
圈画文中年份或传主年龄的词句,完成人物档案表。
人物档案表
南仁东 生卒年月 籍贯
个 人 经 历 年份 经历
2.活动安排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年份或传主年龄的词句。
(2)结合课文内容,提取、归纳关键信息,试填写表格。
(3)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4)小组派代表展示表格,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总结。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人物档案表
南仁东 生卒年月 1945年2月—2017年9月 籍贯 吉林辽源
个 人 经 历 年份 经历
1945年2月 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
1963年 (18岁) 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68年 南仁东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做“小金工”。
1978年 (33岁) 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1993年9月 南仁东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争取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1994年春夏之交 南仁东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2007年7月10日 (62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南仁东勉励团队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2011年3月25日 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5年11月21日 南仁东目睹最核心部件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
2016年9月25日 (71岁) “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 (72岁) 南仁东逝世。
2018年10月15日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引导:这篇文章用一根清晰的线索——时间线索,把南仁东的一生串联了起来。这些年份及年龄的交代,体现传记作品什么特点呢?
预设:真实性。
小结:作者选取了南仁东人生中的多个重要阶段,用概括式的叙述真实呈现了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努力,带给我们更深刻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勾画文中年份或人物年龄的词句,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活动任务三
过渡:人物传记,不单单能够真实地展现人物的事迹,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内容,多角度体会人物形象吧。
1.发布任务
浏览全文,结合课文旁批和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对比、侧面描写等)等角度分析。
2.活动安排
(1)浏览全文,结合课文旁批,勾画出具体描写的语句,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探究成果,总结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小组派代表分享结论,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总结。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人物描写角度
预设1:“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
语言描写。表现了南仁东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预设2:“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语言描写。“必须抓住”,看出他对建成中国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
预设3:“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语言描写。外国专家质疑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实力,南仁东说:“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可以看出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服输,以及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预设4:“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语言描写。展现了他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对科学事业的责任感。
预设5: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
外貌描写。通过学生的语言侧面表现南仁东顾不得打扮自己,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敬业精神。
预设6: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运用了动作描写,南仁东的这一动作象征着他对馈源舱所代表的科学成就的敬意,也表达了他对团队多年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待。“胡子已经花白了”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了南仁东为科学事业付出的漫长岁月和巨大心血。
预设7:“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语言描写。他在回北京救治前对工程放心不下,“一定”“要冲出去!”是对学生的殷殷嘱托,更是对科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也表现了南仁东勇往直前,坚定执着的精神。
预设8:“让我自己过去看。”
语言描写。“中国天眼”是南仁东提出并亲自带领大家修建成的,这里有他的汗水和泪水;“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标志着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结果。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爱,对祖国天文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担当。
预设9: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
动作和神态描写。“串串泪珠”这是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取得成功的泪水,表现了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建成的无限喜悦与激动。
环境描写角度
预设:贵州的清晨和黄昏,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见证了南仁东不肯放弃的脚步。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簧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
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南仁东以及整个团队工作的险峻条件,将南仁东及其团队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团结协作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环境的艰险与人物的性格的坚韧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南仁东作为科学家执着追求科学目标的毅力,使读者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表达手法角度
预设1: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非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作者详细介绍美国、德国和我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的时间、口径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我国当时建造射电望远镜技术的落后,突显南仁东工作的价值。
预设2: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
“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
“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通过人物对话,从侧面写出了南仁东在项目建设中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
预设3:此前一天的傍晚,南仁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天眼”基地。同事和学生们在综合楼前迎接他,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可是他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
“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从侧面交代南仁东身体状况极度恶劣。“执意要先去看”表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引导:南仁东身上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
预设: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可贵品格。
小结:文中在叙述人物经历的过程中,穿插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等描写,展现出众多生动的画面,让南仁东先生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立”起来,“活”起来,这就是传记作品的又一个特点——生动性。
南仁东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传承,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践行他的这种精神呢?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你的做法。
预设:为践行南仁东爷爷的精神,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在课堂上多一分专注,在难题前多一分坚持,在集体中多一分担当,在理想上多一分家国情怀。虽然我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我会以他为榜样,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做好充分的准备。他的精神就像夜空中那颗被命名为“南仁东星”的星星,会一直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南仁东先生的传记,深刻缅怀了为天文学贡献一生的南仁东先生,了解了南仁东从小的“星空”梦,少年时立下报国之志,青年时勇于挑战、奋勇争先,中年与老年阶段全力投入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事业中的真实的故事。从生动的描写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执着追求、永不服输、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这就是传记,既真实可信,又生动形象。
“南仁东星”不仅是星辰的命名,更是科学家精神的永恒闪耀。让我们以他为榜样,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长大后成为各个领域的闪耀星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五、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基础过关:
请你根据南仁东的事迹和人物精神将下面一段话补写完整。
当天眼项目遭到质疑时,是你,咬牙坚持,克服重重困难。当天眼项目进行选址时,是你, , 。我从南仁东身上学到了:坚持理想,永不服输, , ……月亮中有你的身影,苍穹里有你的深情。热血写忠诚,情系中华梦。你是我们心中最崇高的星!
参考示例:翻山越岭,进行实地考察。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2.课后作业
(1)能力提升: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已对南仁东和FAST望远镜的认识和感受。字数在300字左右。
(2)探究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以人名来命名的星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人物事迹,感悟其精神。
9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