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峡》教案 共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三峡》教案 共2课时

资源简介

《三峡》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郦道元基本信息,了解《水经注》相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郦道元基本信息,了解《水经注》相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吧。
二、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水经注》: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
《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方法:1.欣赏情景课文,跟读课文并勾划出读不准的字。
2.书下注解;同组互助;求助老师。
时间:3分钟
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zhàng) 隐天蔽(bì)日 不见曦(xī)月
夏水襄(xiāng)陵 沿溯(sù)阻绝 朝(zhāo)发白帝 乘奔(bēn)御风
素湍(tuān)绿潭 回清倒(dào)影 绝 (yǎn) 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方法:1.大声齐读课文。
2.停顿正确,节奏分明,注意重音和声调。
时间:1分钟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每一组或两组研读一段,
组内一人读一人翻译,其他人纠错。
时间:3分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注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
[襄陵] 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沿溯阻绝] 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译文: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 ]极高的山峰。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甚,很。
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肃]肃杀,凄寒。
[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响]回声。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译文:(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结:古文今译
(一)古文今译原则
1.字字落实,句句 对应。
2.重点实词、虚词译准。
3.句式、语气(标点符号)不变。
4.直译不通则意译。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四、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 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本是为《水经》作的注释,在今天却又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学巨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文学素养之深。这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了语文素养,它将成为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我们终生享用不尽!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细品三峡: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山水。郦道元笔下三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哪位同学说一说?
作者描摹景致的手法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说说本文4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表现出三峡的哪些特征。
第1段:概述三峡山势特点——山高岭连。
第2段:写三峡夏季的水势特点——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第3段:写春冬时节三峡的景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第4段:写三峡的秋景——水枯气寒,万物萧条。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写夏水时,是如何突出夏水的水势特点的?
作者先突出水势之大,只用了一个“襄”字便将水势极大的特点凸显出来,并用“沿溯阻绝”一词借航道被阻断来侧面表现水势之大。接下来作者又描绘了水势之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2.作者为什么将春冬两季的景象合在一起写?三峡的春冬两季具有怎样的美?
三峡春冬两季的景象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因此作者合在一起写。
此时的三峡有“素湍”和“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一字一景:“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树,“茂”字写草,这四个字是三峡“美”的综合表现。
3.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秋季的寒凉的?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此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与上文春冬之时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写久久不绝、悲凉婉转的猿啸声,渲染三峡秋季悲寂、凄凉的氛围。
最后以渔歌作结,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氛围。
四、写法探究
1.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要从山写起;三峡的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其特征。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断面小,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先写山后写水,也体现了由次到主的写作顺序。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例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叹之意。再如写三峡夏日的奔放和春冬之时的清幽,作者对三峡的赞叹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良多趣味”一句,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其赞叹之情。
3.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如 “隐天蔽日”的 “隐”“蔽”,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用 “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有的是上下对偶,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的是句中对偶,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全文错落有致,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五、拓展迁移
1.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结合课文,请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参观,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品尝金黄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三峡”的诗句吗?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杜甫
六、课文总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长江黄河,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水经注》,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