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愧赧”“箪食壶浆” 等文言词汇与成语,梳理 “三顾茅庐” 的情节脉络;通过分析刘备 “下马步行”“拱立阶下” 等动作描写、诸葛亮 “隆中对” 的语言描写,掌握古典小说中人物刻画的语言技巧,提升文本信息提取与语言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探究 “九次蓄势” 的具体情节,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理解 “蓄势” 手法对凸显人物与主题的作用;通过思辨 “刘备与诸葛亮谁是‘双向奔赴’的主导者”,发展辩证思维,突破 “单一主角” 的固化认知,深入理解君臣互动的深层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 —— 通过 “反衬”、“铺垫”,感受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品味 “隆中对” 的谋篇布局,体会古典文本中 “未出茅庐知天下” 的叙事张力,尝试用简洁语言仿写 “人物出场铺垫片段”,提升审美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 “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心怀苍生” 的情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 “尊重人才”“士为知己者死” 的价值理念;对比《三国志》“凡三往,乃见” 与小说的艺术加工,理解古典文学对历史的创造性转化,树立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 “三顾茅庐” 的情节脉络,通过 “动作、语言、外貌” 描写分析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雄才大略)的人物形象。理解 “蓄势”(层层铺垫)与 “反衬”(关张衬托刘备)手法的作用,把握古典小说 “尺水兴波” 的叙事艺术。
(二)教学难点
透过 “刘备三请”“诸葛亮三考” 的情节,理解 “双向奔赴的君臣之谊”。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化传统,体会 “礼贤下士” 的当代价值,区分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加工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情节 初识蓄势 —— 落实 “语言建构与审美奠基”
(一)情境导入:历史与小说的对话,激发兴趣
出示两组材料:
历史:《三国志 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文学:《三国演义》节选(课文)中 “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提问设疑:“同样是‘三顾茅庐’,历史记载极简,小说却写得如此曲折 —— 罗贯中为何要添加这么多情节?这些情节藏着怎样的艺术匠心?今天我们走进《三顾茅庐》,解开这个谜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初识人物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结合教材文本,以 “三顾” 为核心,按 “见面前 — 见面时 — 见面后” 的顺序,用 “章回体小标题” 概括情节:
预设:
见面前:玄德三访(力排关张异议)、诸葛均避而不引、孔明昼寝未醒;
见面时:玄德拱立候醒、孔明吟诗更衣、隆中纵论天下;
见面后:玄德泣请出山、孔明允诺相助、嘱咐功成归隐。
小组分享,教师点拨:
选取 2 组展示成果,教师结合 “三国背景补充”,明确 “三顾茅庐” 的核心矛盾 —— 刘备 “求贤” 与诸葛亮 “择主” 的互动,为后续 “双向奔赴” 铺垫。
资料补充:东汉末年汉室衰微,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孙权承父兄基业据江东,唯有刘备虽为中山靖王之后,却屡遭挫败,建安六年(201年)投奔刘表,屯兵新野。
此时刘备 “将寡兵微,朝不虑夕”,急需贤才辅佐。司马徽称诸葛亮为 “卧龙”,比之姜子牙、张子房,徐庶也荐其 “有经天纬地之才”,二人举荐让刘备迫切求见。
此前刘备已两访茅庐:一顾遇崔州平,二顾遇诸葛均、黄承彦,皆未得见。课文聚焦第三次拜访,正是刘备在荆州发展受限、亟需破局,而诸葛亮虽躬耕南阳,却 “未出茅庐知天下”,二者的相遇是 “明君求贤” 与 “贤臣择主” 的必,也为后续 “隆中对” 与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对比表格,聚焦差异:
发放 “历史与小说情节对比表”,引导学生填写,直观感受小说的艺术加工:
预设:
维度 历史记载(《三国志》) 小说描写(《三国演义》)
情节复杂度 仅 “凡三往,乃见” 九次蓄势(如昼寝、吟诗)
人物互动 无细节 刘备候立、孔明考验
环境 / 神态描写 无 茅庐环境、孔明 “神仙之概”
(三)精读片段:探究 “蓄势”,品析手法
聚焦核心问题:“小说添加的‘曲折情节’,其实是一种重要手法 ——‘蓄势’(通过阻碍、干扰为主要人物出场铺垫)。文中有哪些‘蓄势’情节?它们有什么作用?”
小组探究,提取细节:
从文本中找对应语句,完成 “蓄势情节提取表”,并分析每处蓄势对人物的凸显作用:
一蓄 :“刘关张先遇其弟诸葛均,言孔明在庄,飘然而去,不肯引见,遂引张飞背斥无理”
预设:诸葛均“不肯引见”的疏离,反衬刘备求贤的耐心(未因被拒而恼怒),也暗示诸葛亮“高人难近”,为其出场铺垫神秘氛围。
二蓄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
预设:孔明“昼寝未醒”的从容,与刘备“玄德拱立阶下”的恭谨形成对比,凸显刘备“礼贤下士”,不因身份尊贵而失仪。
三蓄 :“刘备伫候阶下多时,忽见先生翻身将起,却又朝里壁睡着” 。
预设:孔明“翻身又睡”的拖延,进一步考验刘备耐心,而刘备“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强化其“求贤若渴”的诚心,无半分焦躁。
四蓄:“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预设:孔明醒后吟诗的闲适,展现其“淡泊明志”的隐士气质,与刘备“久候仍敬”的态度呼应,暗示二者“雅与诚”的契合。
五蓄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预设:孔明“整衣半晌”的郑重,既显其对会面的重视,也侧面烘托其“非凡人物”的身份;刘备始终“徐步而入”,恭谨以待,凸显其“谦诚”。
六蓄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预设:孔明“谦让不肯赐教”的谦逊,藏其“择主而事”的谨慎;刘备“玄德下拜曰:‘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以“下拜”姿态显其“求贤之切”。
七蓄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预设:孔明“愿筹划却拒出山”,实则考验刘备是否“心怀苍生”;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以“苍生”为念,显其“仁君”格局。
八蓄:“玄德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预设:刘备“泪沾袍袖”的恳切,彻底打动孔明,凸显其“诚心可鉴”;孔明因“诚”出山,显其“以天下为念”,非为功名。
九蓄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预设:孔明“留宿嘱弟”的细节,显其“重情义、淡名利”(叮嘱“功成归隐”);刘备耐心等候,无半分催促,进一步强化“礼贤下士”的形象。
手法总结:教师明确 “蓄势” 的作用 —— 通过 “层层阻碍”,让刘备的 “诚心” 更突出,诸葛亮的 “出场” 更具张力,避免情节平铺直叙。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 “三顾茅庐” 的情节,通过 “蓄势” 情节的探究,初步体会了古典小说 “曲折动人” 的魅力,也看到了刘备 “礼贤下士” 的初步形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探究这场 “会晤” 的深层意义。
作业:
基础:完成 “人物形象分析表”(提取刘备的动作、语言描写,概括性格);
拓展:阅读补充材料 “司马徽、徐庶荐诸葛”,思考 “这些铺垫对诸葛亮出场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深析人物 探究主旨 —— 落实 “思维提升与文化理解”
(一)复习导入:回顾蓄势,衔接新内容
提问:“上节课我们找到孔明出场前的‘九次蓄势’,这些情节除了让故事曲折,还帮我们看到了刘备的‘诚’。那么,诸葛亮为何要‘考验’刘备?他又是怎样的人?这节课我们聚焦‘双向奔赴的君臣之谊’。”
(二)分析人物:从 “反衬” 到 “正描”,立体感知
次要人物的 “反衬” 作用:
出示关张的语言片段:
张飞:“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待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关羽:“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小组讨论:“关张的态度与刘备有何不同?作者写关张有什么作用?”
预设:关张 “鲁莽怀疑” 与刘备 “谦恭耐心” 形成反衬,既凸显刘备 “求贤若渴”,也暗示诸葛亮 “非等闲之辈”—— 需 “诚心” 才能请动。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外貌描写:“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预设: 通过 “仙风道骨” 的外貌,暗示其 “超凡脱俗” 的气质。
语言描写(隆中对):“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预设:分析天下大势(曹、孙、刘三分),凸显 “雄才大略”“深谋远虑”。
细节补充:“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预设:体现 “淡泊名利”,并非为功名出山,而是感刘备 “苍生之请”。
(三)思辨探究:双向奔赴的君臣之谊
核心问题:“有人说‘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有人说‘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还有人说‘他们互相成就’。结合文本,你怎么看?”
分组辩论,教师引导:
预设:正方(刘备成就诸葛亮):结合 “徐庶荐诸葛”“刘备三请”—— 若无刘备的 “知遇之恩”,诸葛亮 “经世奇才” 难有施展之地;
反方(诸葛亮成就刘备):结合 “隆中对”—— 若无诸葛亮的 “三分天下” 策略,刘备 “欲伸大义于天下” 的抱负难实现;
第三方(互相成就):结合 “刘备泣请苍生”“诸葛亮允诺出山”—— 刘备的 “礼贤” 与诸葛亮的 “济世” 契合,形成 “明君 + 良臣” 的理想组合。
教师总结:这场 “三顾茅庐”,是刘备 “礼贤下士” 与诸葛亮 “择主而事” 的双向选择 —— 刘备得 “卧龙” 而兴蜀汉,诸葛亮凭 “知遇” 而展奇才,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同的 “苍生之念”,让这场君臣之谊超越了 “利益合作”,成为中国文化中 “尊重人才、心怀天下” 的典范。
(四)拓展延伸:文化传承与现实观照
文化链接:出示孔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提问:“这些古语与‘三顾茅庐’有什么关联?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预设:“礼贤下士”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 今天的 “尊重人才”(如企业引才、国家选贤),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而 “士为知己者死” 的忠诚,也转化为 “爱岗敬业、报效国家” 的责任。
微写作练习:“如果刘备生活在今天,他会如何‘求贤’?请用 100 字左右写一个片段,要求体现‘尊重人才’的理念(可借鉴文中‘动作 / 语言描写’)。”
示例:“面对技术专家,刘备没有坐在办公室等待,而是提前半小时到实验室外等候,见专家出来,立刻上前:‘先生研究的新能源项目,正是社会急需的,恳请您加入团队,一起为环保出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分析与思辨,读懂了 “三顾茅庐” 的深层内涵 —— 不仅是 “求贤” 的故事,更是 “尊重与知遇” 的文化传承。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 “待人以礼、心怀大局” 的智慧。
作业:
基础:完成教材 “思考探究”(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的性格);
拓展:阅读《隆中对》全文,写一则 200 字短评,主题为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的智慧”。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罗贯中)
一、情节:见面前(蓄势)→见面时(隆中对)→见面后(出山)
(历史 5 字→小说曲折)
二、人物:
刘备:礼贤下士(下马步行、拱立候醒)→求贤若渴(泣请苍生)
诸葛亮:雄才大略(隆中对)→淡泊名利(功成归隐)
关张:鲁莽 / 怀疑(反衬刘备)
三、手法:
蓄势:九次阻碍→凸显诚心与张力
反衬:关张态度→突出刘备谦恭
四、主旨:
文化: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内涵:双向奔赴的君臣之谊(互相成就,心怀苍生)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梳理情节、探究蓄势,第二课时深析人物、思辨主旨,基本达成目标。但教学中,对“蓄势”手法的文本关联讲解稍浅,部分学生难悟其与人物的深层联系。后续可增加蓄势与人物的对应品读,助力学生更好落实素养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