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寻自然之景 映我心之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是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两篇现代写景抒情的散文,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以“自然情怀”为人文主题。单元导语强调通过散文“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悟,理解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结”。《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作为同一课的两篇文本,均以自然之景为镜,映照文人内心的生命体验,两篇散文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展现不同的“情景交融”表达,为学生建构“景情关系”知识体系提供对比范本。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的要求,我们设计了本节联读课。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接触过《春》等写景散文,已了解散文“借景抒情”的基本手法,具备梳理景物特征的能力,但对“情景关系”的深层理解不足,难以区分郁达夫“因情写景”与朱自清“触景生情”的差异,易忽视《故都的秋》中“记忆碎片”式画面的主观情感传递。对《故都的秋》短句排比、《荷塘月色》叠词的情感表现力感知弱,缺乏将两篇文章相同景物(如花、叶)对比分析的意识。三、课时目标:1.赏析文中景物,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2.合作学习,探究“景”与“情”之间的关系。3.感悟两篇散文蕴含的文人气质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鉴赏,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2)运用做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四、预习案【作者简介】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曾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参与组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主要作品: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2.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学习活动导入:杜甫登高远眺,看到了萧萧而下的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层林尽染的群山,百舸争流的碧水。山海无言,我心有声。古往今来,这些自然风景淌过岁月的长河,被无数文人墨客赋予新的色彩。自然风景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精神世界,这节课就我们一起来借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景物,解密作者的情感密码。(一)景有其美,析之赏之。阅读两篇课文,填写下列表格景物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花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小椭圆形的细叶、枣树叶落 田田的、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密密地挨着、凝碧的波痕、仿佛在牛乳中洗过树 北国的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北方的果树、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蓊蓊郁郁、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像一团烟雾、杨柳的丰姿光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情境设置:我校文学社正在开展“散文赏读月”活动,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散文宣传海报。你想以“一城两景”为主题,推荐《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写景抒情散文。为更好地完成海报设计,请你从两篇文章中各选一副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在海报中呈现,完成以下任务。1. 请根据文本内容,绘制海报草图,并根据文本为海报拟写一则解说词,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投屏学生海报草图,学生解读表格,宣读解说词)海报标题:篇目 构图元素 画面色调 设计灵感《古都的秋》《荷塘月色》2. 同样是情景交融,两篇文章中写景抒情的方式是否相同?(结合文本阐明依据)(二)言有其味,读之品之。请你选取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语段进行诵读,完成下面的表格。篇目 语段 语言艺术 表达效果《古都的秋》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多用不表意的闲言 短排比 顿挫分明 营造氛围 舒缓节奏《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叠词 用词精准 深化形象感 富有节奏感 准确传神(三)情有其真,思之感之。参加完活动后,你深深地被两位作家的文笔吸引,也想仿效他们的笔法创作一个写景抒情的散文语段。请你以学校的凌霄花为创作主体,自选两篇文章中出现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创作一个 200 字左右的语段。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用审美的眼光读了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赏析了文中景物,探究了写作手法,品味了郁达夫和朱自清风格迥异的语言艺术,体悟了作品蕴含的情感。这是一个理解美,感受美的过程,当我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发现自然和生活的美,用笔来描摹自然,表达自己感受时,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界的山川大河,一草一木都像是一面镜子,映射着我们的心境,也为我们输送了源于自然的力量,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自然之镜中留下真实的内心独白,拥有并非名人大家所专属的自然情怀。(四)板书设计寻自然之景 映我心之境景有其美 析之赏之 言有其味 读之品之 情有其真 思之感理解美 感受美 创造美六、作业设计1.结合所学,完善设计思路,小组合作,每组至少设计完成一张宣传海报。2.你是否同意巩固案中三位学者对文章的评论,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3. 预习《我与地坛》,思考这三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