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课型 新授课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2课时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版初中地理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识别并描述我国主要山脉、地形区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能够清晰描述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总体格局,归纳概括中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主要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初步分析中国地形特征对主要河流流向、水能资源分布、东西部交通联系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地形与水文、交通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地协调观:能够认识复杂多样的地形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理解山区面积广大对交通建设、农业发展等带来的挑战。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国地形图、山脉分布图、地形区分布图等专题地图,有效获取、分析和解读中国地形信息及其影响。教材分析 本节是认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与关键。教材将系统呈现中国地形的核心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宏观格局,复杂多样(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齐全)且山区面积广大的具体构成。内容聚焦于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区分布图等核心图像工具,引导学生掌握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名称与空间分布,理解其构成的地形骨架。教材不仅阐述地形本身的分布特征,更注重分析地形格局对河流、气候、交通、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并渗透山区开发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人地关系主题,为后续学习中国气候、河流、农业及区域差异奠定坚实的空间基础和因果逻辑链条。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地图阅读和基本地形类型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大致方位有模糊印象,但对其精确的空间分布、构成骨架的山脉走向、三级阶梯的详细范围与界线认知模糊且易混淆。理解“西高东低”的宏观格局相对容易,但深入分析地形格局对河流、气候、交通、人口分布等的系统性影响存在困难,对“山区面积广大”带来的具体机遇与挑战也缺乏深刻认识。学习目标 1.根据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能够判别和识记不同走向的山脉。 2.运用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学会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各级阶梯上的地形种类、海拔高低及界线。 4.能说出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和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宏观格局,认识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构成的地形骨架作用,以及主要地形区的名称与空间分布,理解中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两大基本特征。 2.理解中国地形特征对河流流向与水能资源分布、气候差异、交通建设、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等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深刻影响。 难点: 1.学生准确记忆并在地图上辨识众多主要山脉走向和主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清晰区分三级阶梯的具体范围与界线。 2.辩证认识山区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并具体理解如何在开发利用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展现中国自然环境的视频《山水中国》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山脉? 学生们观看视频,感受中国自然环境的美,并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展示精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一、山脉纵横交织 1.山脉的走向 【展示地图】 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图。 【提问引导】找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走向的典型山脉。 教师总结归纳不同走向的典型山脉。 【提问引导】找出昆仑山、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和巫山,说一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交界处。 2.中华五岳 展示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风光图片,并简要介绍。 二、地形复杂多样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中国地形视频,展现中国地形之美。 1.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展示地图】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 【提问引导】在地图中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说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教师总结归纳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内蒙古高原坦荡开阔。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牧场多,畜牧业发达;四川盆地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 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又称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被誉为“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我国最大的丘陵)。 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展示地图】展示中国陆地地形构成图。 【提问引导】中国陆地哪种地形占比大,山地与山区有什么不同,说一说山区发展的利弊。 地势西高东低 【展示地图】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沿32°N地形剖面示意图。 【提问引导】在地图中找出我国的阶梯分界线,说一说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教师归纳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并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交通、气侯、水能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回忆七年级学过的方向,然后根据教师明确的走向,找出对应的山脉。 学生小组活动找出这些山脉在哪些省级行政区的交界处,并派出代表回答。 学生小组活动,在地图中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位置,并说出其特征。 根据地图和数据说出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并讨论山区发展产业的利弊。 学生小组活动,首先根据地图资料说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基本特征。其次探讨这种地势特征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找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加深对中国主要地形区的认识。 学生通过认识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但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来分析山区发展的利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分层练》 B类作业 理解记忆: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主要地形区、阶梯分界线以及地势特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地图探究、剖面模型等强化了学生对三级阶梯格局和主要地形区分布的理解,空间认知目标达成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山脉走向与阶梯界线的精准定位仍感困难,填图练习需加强。在引导学生系统性分析地形多维度影响,如阶梯对气候的影响时,深度略显不足,可设计更递进的问题链。对“山区开发利弊”的讨论,部分学生认识较片面,未来需引入更具体的地方案例深化辩证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