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国的自然灾害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中国的自然灾害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利用地图,能够识别、描述并阐释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典型区域特征。分析不同区域主导灾害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区域地理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特定区域的灾害风险格局。 综合思维:能够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严重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叠加的复杂结果。 人地协调观: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自然演变的客观现象,人类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认知其规律并积极应对。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加剧灾害风险、放大灾害损失的关键因素。 地理实践力:学会从权威渠道获取、解读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熟练阅读和分析灾害分布图、卫星云图、灾害影响统计图表等,提取关键信息。
教材分析 本节《中国的自然灾害》隶属于“中国地理”部分,是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区域发展挑战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将该节内容但列为一节新课,更强调其重要性。本节系统介绍我国主要灾害类型、分布、成因及危害,以及在活动中设置了防灾避险技能,结构逻辑清晰,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灾害发生的复杂性,深刻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是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良好载体。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已具备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基础,对“灾害”概念有初步感性认知(尤其通过新闻了解近期事件),但对灾害的系统性分类、空间分布规律及深层次成因(尤其是自然与人文因素交织)缺乏整合理解。其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处于发展期,对复杂因果链(如季风气候如何具体导致旱涝、板块运动如何引发次生灾害)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普遍关注时事热点,有探究兴趣,但防灾减灾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如科学避险)较为欠缺,且易低估身边风险或过度依赖外部救援。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能够识别、描述并阐释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典型区域特征。 2.分析不同区域主导灾害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区域地理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特定区域的灾害风险格局。 3.掌握应对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学会在灾害场景下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
重难点 重点: 我国主要灾害类型的典型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关键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剖析我国灾害频发且损失惨重的自然原因以及人文活动的加剧作用。 难点: 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在灾害形成与损失中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地质)与特定灾害类型/分布/强度的复杂因果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阅读课本汶川大地震资料,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们阅读资料,并积极思考问题,对本节课有初步的认识。 制造认知冲突和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快速聚焦主题,引出核心问题。。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多地质灾害 【展示图片】展示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典型图片 【提问引导】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展示地图】展示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 【提问引导】我国地质灾害在分布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地震主要在哪几个区域?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什么地形区? 教师归纳总结主要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的分布特征,强调复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灾害多发的客观背景。 【提问引导】在山区遇到滑坡、泥石流时,我们应该如何避灾呢? 教师总结归纳个人紧急避险方法。 多气象灾害 【展示图片】展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典型图片 【提问引导】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展示地图】展示1998一2022年我国农业旱灾水灾受灾面积图、我国近500年特大旱灾、洪涝灾害出现次数分布图和侵中国寒潮路径示意图以及我国平均寒潮出现次数分布图 【提问引导】①我国旱涝灾害多发的地区是哪里?为什么?②什么叫寒潮?带来什么影响?③沙尘暴多在我国什么时候什么地区发生,成因是什么?④台风的定义是什么?主要影响我国哪里?台风来临时该怎么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不同的气象灾害的特征、空间分布、成因以及影响。其次遇到面对不同的气象灾害总结个人避险方法。 【提问引导】为何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两方面归纳总结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其次举例我国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学生直观辨认展示出的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图片,了解其特点。 学生小组活动,根据地图探究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学生说出假设自己遇到地质灾害紧急避险的方法,并讨论是否合理。 学生举例我国一些主要的淡水湖和咸水湖,通过河流与湖泊的示意图,尝试分析大河旁的湖泊的作用。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图、结合生活,小组合作探讨相应的问题,并派代表进行回答。 建立知识基础,利用地图工具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初步感知中国灾害的广泛性和地域性。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分层练》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类、分布、成因、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汶川大地震导入与分析,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其直观感受到灾害的现实性与严峻性。在“区域认知”与“灾害类型分布”目标的达成上效果较好,地图与案例的运用增强了空间理解。然而,在剖析自然灾害成因的复杂交互性以及引导学生深刻内化“人地协调观”方面,部分学生仍显吃力,讨论深度有待加强。对“综合思维”的高阶要求(如分析陌生案例、理解灾害链)在有限课时内落实不够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