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候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中国的气候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运用空间视角分析中国气候的分布规律,识别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空间格局,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界线的气候意义,建立中国气候区域差异的空间模型。 综合思维:通过探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对中国气候的综合影响,学生能辩证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如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机制,并理解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尺度、多要素的系统性思维。 人地协调观:通过现实案例,如南方洪涝、北方干旱、寒潮灾害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所带来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等温线图、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类型图等地理工具,提升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归纳特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中极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认识中国地理特征的基础,也是理解后续区域差异、工农业生产布局乃至人地关系的关键钥匙。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紧扣中国气候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既系统阐述了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从冬季南北温差巨大到夏季普遍高温,从东南沿海丰沛降水到西北内陆的极端干旱,又深入剖析了塑造这些格局的根本力量——强大的季风环流及其带来的显著季节变化、雨热同期的典型特征以及复杂地形对气候的深刻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区域认知基础,对中国地理轮廓及主要地形有了解。他们对气候现象有生活感知,但缺乏系统认知和成因分析能力。季风、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图、气候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等抽象概念是其学习难点。需紧密联系生活实例(如南北温差、家乡天气),运用直观图表,引导其从现象描述走向成因探究,并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判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判读我国年降水量图,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知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归纳我国气候特征、成因及其影响。 5.能够识别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掌握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及降水时空分布的基本规律;理解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及其对我国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 难点: 准确理解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降水和气温格局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复杂地形(如青藏高原、山脉走向)对局部气候的显著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展现中国24节气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源于我国什么地方吗?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们观看视频,感受中国自然环境的美,并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展示精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气候复杂多样 1.气温 【展示地图】 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引导】找出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根据等温线分析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教师总结归纳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展示地图】 展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引导】找出夏季我国最低气温的分布区,根据等温线分析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并探究其原因。 教师总结归纳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的特点。 【展示地图】 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示意图 【提问引导】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认识每个温度带特征。 教师归纳总结我国划分温度带依据是活动积温,主要指导农业生产。 降水 【展示地图】 展示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四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 【提问引导】根据地图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教师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展示地图】 展示中国干湿区的划分示意图 【提问引导】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什么?所在的干湿区内主要地形区和天然植被是什么? 教师对照地图进行讲解归纳。 3.气候类型 【展示地图】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提问引导】我国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有什么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其气候特征。 二、季风气候显著 【展示地图】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提问引导】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教师归纳总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 【展示地图】影响中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图 【提问引导】分别找出夏季风和冬季风,了解其成因,分析对我国的影响。说出夏季风的进退对我国雨带推移的影响。 教师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析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成因,并归纳其性质对我国的影响。其次结合案例讲述夏季风的进退对我国雨带推移的影响。 【展示图表】齐齐哈尔与巴黎气温比较 【提问引导】对比齐齐哈尔和巴黎,反映了我国气候什么特征。 教师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另一特征:大陆性特征较强。 学生在图中找出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结合《中国的地形》所学知识,知其穿过秦岭-淮河,进而明白秦岭-淮河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学生根据等温线气温分布特征,分析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进而归纳出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并分析出是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的变化。 学生找出地图中夏季气温最低处主要在青藏高原,在于其地势高导致。说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学生尝试说出我国的温度带的划分和地球五带划分的不同,尝试距离我国不同温度带的主要作物。 学生找出800mm年等降水量穿过秦岭-淮河,说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找出4个城市降水集中时间 ,说出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在地图中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区及其分界线。 学生小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学生在图中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小组讨论我国夏季风、冬季风的成因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对比齐齐哈尔和巴黎的气温,发现齐齐哈尔夏季气温更高,冬季气温更低,说明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较强。 培养学生读图找图的能力。 学生根据气温分布图,分析出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都大致经过秦岭-淮河,强化对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的认识。 学生根据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学生根据降水和气温的匹配,了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影响我国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成因及其影响,培养其小组合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分层练》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和降水时空分布的基本规律以及季风的成因和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表解读和案例对比,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国冬夏气温、降水分布的核心特征及季风影响,对“雨热同期”等概念有了直观理解。但在分析气候成因(特别是季风活动与地形叠加作用)时,部分学生仍显吃力,空间关联能力有待加强。等值线图的判读虽经指导,部分学生运用仍不够熟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