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联考联合体202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因素之一。至迟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普遍采用坡屋顶形式,周以前多为草箿而成,所谓“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在商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不少与建筑有关的文字大多采用了象征屋顶的宝盖头。在立面设计中,屋顶占整个建筑的比例相当大,以至人们习惯上称中国建筑为大屋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葺屋三分,瓦屋四分”,意思是葺草的屋顶高度为建筑进深的三分之一,铺瓦的屋顶高度应为建筑进深的四分之一。说明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在设计中已经摸索出了屋顶与建筑整体比例的关系。
屋顶曲线是中国传统屋顶的特质,也是造型设计的核心。唐宋时期建筑屋顶已经普遍采用曲线造型,即屋面沿进深方向的剖切线是一个凹曲线,古称反宇。唐宋时期确定屋顶曲线的方法被称作“举折”,“举”是指由檐檩至脊檩的总高度,“折”是指用折线确定由檐檩至脊檩间的各檩高度的方法。不同的举高选择使屋顶产生不同的比例和风格。明清时期改变了宋代制定屋顶坡度的举折制度,采用新的称为举架的计算方法,使屋顶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具体做法是从下至上依照下缓上峻的原则,以两檩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比为量度,制定出五举、六举、六五举、七举……直至九五举各种坡度级次,以此适应不同体量、不同跨度和不同等级的建筑需要。
至迟在辽宋时期,在庑殿式建筑中产生了一种称为“推山”的做法。庑殿建筑,又称四阿殿、四注殿或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其屋面仅有四坡,正脊两端各有两条垂脊,形成五条脊线,故而得名。推山法则,是处理庑殿顶脊部弧度的一种营造方法。将庑殿顶建筑的两山屋面向外推移,具体做法是把四条垂脊从正面向山面①一步步推出,使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推山以后,四条垂脊由原本的45度斜直线,变为一条向外侧弯曲柔和的曲线。在空间上,这条斜脊实际上是条双曲线,人们从任何方向包括四十五度方向看过去,它都是一条曲线,使庑殿屋顶的造型趋于完美。
房面除在进深方向呈一凹曲面外,沿面阔方向也有相应的凹曲,称为屋面的生起。其做法是
在各檩尽端加设生头木,从而做成内低外高的弧线。比较辽代奉国寺大殿与唐代佛光寺大殿,由于前者生头木比后者要长得多,因而形成的曲面更为柔和。屋面生起的另一种做法是调整各檩下短柱的高度,使各檩本身自然形成内低外高的弧线,实例如隆兴寺摩尼殿。由于屋面有生起、屋顶的正脊也随之形成中低边高的曲线,这一现象在明清南方建筑中表现得还很突出。与此同时,屋角的起翘至唐宋已普遍成为一种强化造型的手段。屋角起翘指建筑物四个转角处的屋檐被特意抬高并向外舒展。需要说明的是,屋角起翘的显著变化与结构的演化有着一种内在联系,在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受力的需要,转角四十五度的橡子逐渐发展为角梁,从而造成角梁上皮与椽子上皮的高度增大,但为满足构造上铺设望板的需要,又须将角梁与椽子的上皮取齐,如此遂为屋角起翘提供了内在的结构依据。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斗拱尺度明显缩小,外跳距离随之缩短,椽子与角梁的作用因而加大,特别是角梁的断面加大,遂使建筑屋角起翘的强化成为可能。明清时期的南方建筑加大了翼角起翘的幅度,以至成为地域风格的一种重要特征。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独具风韵,它那弯曲的屋面,向外探伸和向上起翘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据说,这种屋顶由于在靠近屋脊处高耸陡峻,靠近屋檐处比较平缓,可以把落在屋面上的雨水急速地抛到远处,从而保护木柱不受雨淋而糟朽,同时又可以因“反宇向阳”而减少屋檐对室内采光的遮挡。除了屋面是凹曲面外,中国古典建筑的屋檐、屋角和很多建筑的正脊也都是弯曲的,它们彼此相形相映,有机地构成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造型。倘若建筑家对古典建筑的屋顶特征烂熟于胸,应能设计出美观的屋顶。
需要补充的是,建筑屋顶的瓦面铺装也是设计上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做法上有纯用板瓦和筒、板瓦合用两种,后者的规格高于前者;按质料分有布瓦(青瓦)和琉璃瓦两种,琉璃瓦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等皇家建筑。至迟自唐代,中国建筑已大量使用琉璃瓦,有黄、绿、蓝等色。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显示,建筑物屋顶覆以青瓦,而屋脊、鸱尾都用绿色的琉璃瓦,屋顶轮廓鲜明。这种做法称为“剪边”,与暖色的木构殿身及浅色的石构基台相配。宋至明清,建筑的屋面开始大规模使用琉璃瓦,使建筑的外观变得光彩华丽。除色彩之外,在屋顶的正脊、垂脊上大量使用龙、凤、鱼、走兽等装饰构件,民间及地方乡土建筑中还大量使用花卉植物、人物故事等题材。房屋翼角戗脊的端部是视觉的焦点,安置以形象各异的仙人走兽既可给平滑的曲线作结,又丰富了各脊的轮廓线,强调了动势,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屋顶的装饰效果,提高了屋顶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建筑构造系统的完备和审美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刘托《中国建筑艺术学》,有改动)
【注】①山面:指的是坡屋顶建筑中,位于屋顶两侧、垂直于屋脊(屋顶最高处的水平线)的墙面。它因形似“山”的轮廓而得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骨文中与建筑相关的文字大多采用象征屋顶的宝盖头,这一特征表明坡屋顶在商周时期已成为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制。
B.唐宋时期的“举折”与明清时期的“举架”之法虽然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服务于屋顶曲线的造型需要,展现技术传承。
C.古代建筑的屋角起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追求优美的视觉效果,这种独特的造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物的视觉表现力。
D.文章首先追溯早期建筑屋顶的造型特点,接着详析屋顶曲线的造型特征及技法,最后补充瓦面铺装及装饰构件的设计特色。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列举“五举”“七举”等坡度级次,意在说明举架法对屋顶比例的精确控制。
B.推山法则是处理庑殿顶脊部弧度的一种营造方法,有助于优化其屋顶造型。
C.末段补充瓦面铺装等内容,体现介绍事物时由核心特征到局部细节的合理顺序。
D.“剪边”做法组合使用青瓦与琉璃瓦,是明清时期为追求建筑华丽效果的首创。
3.根据材料第三段的内容,下列选项中的图形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4.科普作品文体特征可以简单地表述成:科普=科学+普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科普文的科学性和普及性。(4分)
5.与本文类似,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也介绍了古建筑屋顶的特征,二者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琴和 箫
孙 犁
①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我的朋友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详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那个男人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
②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把孩子送到河间的年老的父亲那里去。
③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我的朋友同他的部队在离县城十五里地的沙滩迎击,受伤殒命。那时正是春天。孩子们的母亲赶回来,把他埋葬了。她和我商议,把大菱交给我看管,她带着二菱去。临走,她把那个布满灰尘的南胡给我们留下,她和二菱带走了箫。
④一天夜晚,或者是什么中秋节日,我给大菱讲了一个故事。
⑤“珂叔叔,你把爹的南胡放到哪里了 ”孩子找到了南胡。我帮她定好弦,安放在她那小膝盖上,孩子就望着那胡琴筒开始演奏了,但那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转过身去,探身窗外,月色多么皎洁,天空多么清冷啊!
⑥冬天,孩子们的母亲带了二菱来看我们。她已经能够镇静,只是当从包裹里拿出一双白色的小鞋给大菱换上的时候,她才哭了。
⑦这一次,她又把二菱强留给我,说是要到延安去了。不久,我只得把她们又送到河间去,因为我要到别处去工作。
⑧今年五月,敌人调集了四五万兵力,说要用“拉网战术”消灭我们。我就想:敌人像一个愚呆恶毒的蜘蛛,妄想用脆弱的残网,绞杀有幸福生活的人民和有战斗历史的子弟兵吗 我看见敌人那些炮楼在夜色里摇摇欲坠,因为它们没有根底。
⑨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到振奋了。
⑩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我顺着羊肠小道摸到了泊船的处所,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篙来。
现在坐在船上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
当船将要靠近北岸的时候,船夫告诉我,“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他说着,身子很像就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全洗了个干净。那带她们的大同志还说不要洗脸,战斗没完啊。那孩子不管,把头发也洗了洗。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我也高兴,就说洗吧,咱们不怕他们。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子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船夫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那老船夫最后一篙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干到底啊!”
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我再看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但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的像马蝇一样厉害的蚊虻,我不堪设想那殉了难的就是大菱姐妹,那也许是她们,也许不是她们,但那对我是一样,对谁也是一样,像那老船夫说的。
晚间休息下来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在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让读者读来颇有一种沉重的叹惋。
B.第⑤段描写的“月色多么皎洁”与《荷花淀》开头描写的“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C.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放下孩子毅然去延安,既有家仇,更有国恨,与孙犁笔下的众多女性一样,思想上开始觉醒了。
D.“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这句话是说两个女孩子的牺牲触动了“我”,让“我”清楚了生命的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通过船夫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船夫对孩子牺牲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坚定的斗争决心。
B.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如第⑨段中“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
C.小说中多次提到“俊气”,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美好事物被摧毁的哀伤,感受到孙犁“荷花淀派”作品中很少感受到的残酷。
D.孙犁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时用平静的语调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但平静之下有波澜,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8.(★)“琴和箫”在小说中含义丰富深刻,请简要分析。(4分)
9.(★)请分别从叙述视角、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本小说与《荷花淀》的不同之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 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人莫知其所适。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①,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材料三: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
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乌喙也。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 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 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 使勾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乌喙也。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废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的“废居居邑”,指商人囤积货物待价而沽。
10.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一样,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一”用法不同。
B.适,往,到,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思相同。
C.何为,“何”是“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中“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去,距离,与《鸿门宴》中“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的“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范蠡在辅助越王勾践雪耻后,基于君臣大义,自谦没能尽到臣子应有的责任,主动请辞。越王对其恩威并施,痛哭挽留,范蠡不为所动。
B.范蠡到齐国后化名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治产,获数十万资产。齐人因他贤能请其为相,他认为久享尊荣不祥,便归还相印并分散财物。
C.范蠡在陶地自称陶朱公,通过耕畜、囤积货物待价而沽,不久便获利丰厚。年老后让子孙继承产业,使财富不断增值,最终积累了巨额财富。
D.苏轼认为范蠡才有余而道不足,不如鲁仲连能完全超脱。若范蠡能像鲁仲连那样离去,就能成为圣人,苏轼为范蠡未能达到此境界而叹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
(2)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14.对于范蠡聚财一事,司马迁和苏轼各持什么观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杜荀鹤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①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②欲相随。
【注】①倒载:倒着藏放。②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与《蜀相》的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相同之处,读来令人有熟悉之感。
B.颔联以“高下”修饰麦苗,以“浅深”修饰山色,使山间景色具有了层次感。
C.第五句写云雾被风一吹,就从山岩上飘离,用语新奇,能引发人的想象。
D.鸟踏花枝,麋鹿随人而行,画面幽雅而颇有动感,让人读之如置身诗境。
16.(★)前人评此诗是“乐乃其表而悲蕴于中”,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兰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枇杷树,可是她像《种树郭橐驼传》中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一样,做出“ , ”等看似爱树实则伤树的举动,最后树枯死了。
(2)暑假期间,王老师让同学们每日晨诵一首诗,并在班级微信群打卡,但几周后不少人便放弃了,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 , ”所言,说明坚持贵在有始有终。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跨界
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使用的信息语言中,口语表达与视觉接收结合, ① 。比如,网络上看到精彩的言论想要有所回应的时候,人们不会(A)地附和,而是会简单回复“赞”“强”来表示认可。如果值得注意的帖子在论坛中位置太靠下,也会来个“顶”,使文章的排序跃居榜首。在不明就里时用“晕”,在表示佩服、无奈时用“倒”……这些网络用法去掉双音词中音节的辅助成分或是同义重复的字,所保留的单字也能传递完整的意义,(B),与古汉语中单音词的形式一脉相承。
网络语言使一些原本已经消失的古汉语词汇重新通行,并产生特殊含义。如“梅”的异体字“槑”,原本藏在字典的角落里已经被遗忘,但是在成为信息语言之后,无论是在官方媒体,还是在私人领域,它却频繁曝光,因而其读音变成“呆”,意思仍是“加倍呆”。论坛中不时能看到“看我是不是很槑”之类的说法。“烎”的本义是光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但在信息语言中不断出现,读音“yín”,意思也成了“霸气”“彪悍”,如“今天的比赛太灵了!”等。
古汉语词常有活用现象,语法相对也比较随意,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在具有口语特点的信息语言中, ② 。如“雷”可以说就是因词性变化而广为流行的,在网络语言中活用为动词,意思变成“使人震惊,吓人一跳”,如“我被雷倒了!”“这个帖子真雷人!”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好好好,不要酸我了。
B.肖杰太二了!
C.“鸡娃”背后,是突围还是困境。
D.新闻周刊上写了一篇关于职业黑怎么赚钱的文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第二段加点的词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3分)
22.文中第二段举“槑”“灵”字论证观点,请你以“囧”字为例,仿照这种表达写一段话,不超过90个字。(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
他们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盘菜;他们朝我扔鸡蛋,我拿鸡蛋做蛋炒饭;他们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他们朝我扔石头,我拿石头砌小楼。
————2025年网络流行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选项对应的原文在第四段,根据原文内容,屋角起翘最初因结构需要而产生,选项中“屋角起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
追求优美的视觉效果”与原文相悖。)
2.D(选项对应的原文在末段,根据原文“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显示,建筑物屋顶覆以青瓦,而屋脊、鸱尾都用绿色的琉
璃瓦,屋顶轮廓鲜明。这种做法称为‘剪边”可知,“剪边”做法并非明清时期首创。)
3.C(结合“四条垂脊由原本的45度斜直线,变为一条向外侧弯曲柔和的曲线”,“推山后山面”应呈现曲线,可以排除A、
B两项;结合“具体做法是把四条垂脊从正面向山面一步步推出,使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再结合图示上实线是
推山前,虚线是推山后,可以排除D项。)
4.科学性:
①运用准确的中国传统建筑学术语和概念介绍专业知识,如“反宇”“举折”“举架”“推山”“剪边”等内容。②结构清
晰,逻辑性强。文章从坡屋顶形式到屋顶的曲线造型及各曲线的建造手法,再到弯曲屋面的功能作用,最后补充瓦面
铺装等环节,主次分明,层层展开,逻辑清晰。③对科学概念和判断进行严谨界定与说明,如对“举折”运用了作诠释
的手法,对“屋面的生起”运用了分类别的手法,语言严谨、精准。
普及性:
①语言平实准确,深入浅出,将专业内容通俗化,如文章对“大屋顶”“五脊殿”等的解释,运用平实生动的语言把专业
内容通俗化。②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增强可读性,如运用引资料、举例子等手法,将古建筑屋顶的基本特征、建造手法
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③结合具体建筑实例和视觉效果描述,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如推山后的曲线效
果、翼角起翘的动势等内容。
(科学性答对任意两点给2分,普及性答对任意两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科普文科学性主要体现为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行文逻辑性强、语言严谨性等,普及性
主要体现为语言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化等。然后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第一问:①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在说明中运用了文学性表达,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文中引用
《诗经》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赞颂屋顶的灵动与美感,字里行间充满对民族建筑成就的文化自信。(1分)②所
给材料重在陈述和介绍与屋顶相关的知识,内容客观如实,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作者情感克制而冷静。(2分)
第二问:梁思成的写作目的是借对中国古建筑的赞美,表明对待古建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其优良传统并用于今
天的建筑实践,进行创造性发展,强调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1分)所给材料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剖析中国古建筑屋
顶的特征,让读者了解其特点,激发读者对传统建筑的兴趣,并希望建筑家能借鉴传统屋顶的智慧,设计出美观的屋
顶。(2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所给材料是一篇介绍性科普说明文,以知识传递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任务是让读者认识中国古建筑屋顶
的特征,侧重于知识传播,写作态度要求“客观”“如实”,作者情感冷静而节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则是一篇
兼具情感性的科普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运用文学性语言,比如“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
…并且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民族建筑的浓厚自豪感。接下来分析不同语言风格形成的
原因:梁思成的写作充满文化自信,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赞美,表明对待古建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其
优良传统并应用于当代建筑实践,进行创造性发展,强调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所给材料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剖析古
建筑屋顶的特征,让读者了解其特,点,激发读者对传统建筑的兴趣;结合“倘若建筑家熟谙于此,定能设计出美观的屋
顶”可知,材料还希望建筑家能借鉴传统屋顶的智慧,设计出兼具美感与文化内涵的屋顶。
6.D(A项,“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错误。原文对孩子父
亲的牺牲是这样描述的:“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把他埋葬了”,据此可知,小说对孩子父亲的牺牲是一笔带过,也
没有极力渲染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B项,“…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错误。本文第⑤段中写孩子拉胡
语文参考答案一1联考联合体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因素之一。至迟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普遍采用坡屋顶形式,周
以前多为草葺而成,所谓“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在商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不少与
建筑有关的文字大多采用了象征屋顶的宝盖头。在立面设计中,屋顶占整个建筑的比例相当大,
以至人们习惯上称中国建筑为大屋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葺屋三分,瓦屋四分”,意思是藓
草的屋顶高度为建筑进深的三分之一,铺瓦的屋顶高度应为建筑进深的四分之一。,说明人们经
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在设计中已经摸索出了屋顶与建筑整体比例的关系。
屋顶曲线是中国传统屋顶的特质,也是造型设计的核心。唐宋时期建筑屋顶已经普遍采用曲
线造型,即屋面沿进深方向的剖切线是一个凹曲线,古称反宇。唐宋时期确定屋顶曲线的方法被称
作“举折”,“举”是指由檐檩至脊檩的总高度,“折”是指用折线确定由檐檩至脊檩间的各檩高度的方
法。不同的举高选择使屋顶产生不同的比例和风格。明清时期改变了宋代制定屋顶坡度的举折制
度,采用新的称为举架的计算方法,使屋顶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具体做法是从下至上依照
下缓上峻的原则,以两檩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比为量度,制定出五举、六举、六五举、七举
…直至九五举各种坡度级次,以此适应不同体量、不同跨度和不同等级的建筑需要。
至迟在辽宋时期,在庑殿式建筑中产生了一种称为“推山”的做法。庑殿建筑,又称四阿殿、
四注殿或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其屋
面仅有四坡,正脊两端各有两条垂脊,形成五条脊线,故而得名。推山法则,是处理庑殿顶脊部孤
度的一种营造方法。将庑殿顶建筑的两山屋面向外推移,具体做法是把四条垂脊从正面向山面①
一步步推出,使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推山以后,四条垂脊由原本的45度斜直线,变为一条
向外侧弯曲柔和的曲线。在空间上,这条斜脊实际上是条双曲线,人们从任何方向包括四十五度
方向看过去,它都是一条曲线,使庑殿屋顶的造型趋于完美。
房面除在进深方向呈一凹曲面外,沿面阔方向也有相应的凹曲,称为屋面的生起。其做法是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