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上册第 23 课《梅兰芳蓄须》第一课时【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语言运用:认识“蓄、迫”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思维能力:能围绕学习提示中的问题,自主筛选重要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整理归纳;能借助梳理出的主要信息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审美创造:聚焦梅兰芳用尽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所经历的危险与困难。【教学重难点】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教学过程】一、单元背景下揭示课题1.出示单元导语,交流从《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理解的“匹夫之责”。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进行第七单元的学习。中华历史长卷上,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都用行动践行着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走进《古诗三首》,我们体会到匹夫之责是战疆场,不退缩;探究周恩来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我们明白了匹夫之责是立志读书救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走进的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匹夫之责是什么呢?2.揭示课题,“蓄须”正音,联系生活理解“蓄”的意义,理解“蓄须”。3.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师相机出示梅兰芳剧照,酌情补充介绍,理解“旦角”。梅兰芳 8 岁学戏, 11 岁登台,20 岁就是非常有名的旦角了,他扮演《贵妃醉酒》中的贵妃,《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男扮女装,将人物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曾远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享誉世界。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1.读词,正音。出示:纠缠 逼迫 骚扰 要求 妄想藏身租界 受邀 拒绝 签订 合同 宁可2.比较理解“纠缠、骚扰”联系偏旁,能猜出“纠缠”的意思吗?(缠着不放,让人烦扰。)和“纠缠”一样都带有 “让人厌烦”的意思的词还有——骚扰3.联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理解“租界”这个词在《为中华之崛起》中我们已经明白了它的意思,谁来说说?(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4.结合字义学习多音字“宁”。表示“宁静、安宁”读第二声,表示“情愿做某事”读第四声,如“宁可、宁愿”。三、梳理关键信息,把握主要内容(一)梳理拒演办法及产生的危险和困难1.回顾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还记得吗?(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毋庸置疑是——梅兰芳,那课文主要说了什么?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课题说的是——,他蓄须的原因是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整篇课文说的都是——梅兰芳用尽各种办法拒绝给日本人演戏。2.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写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2-7 自然段)3.出示学习任务,请生读出示:学习任务一默读 2-7 自然段,找找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用横线划出关键词;再找找梅兰芳用了这些办法之后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用波浪线划出关键词。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指导。4.出示合作学习小贴士,指名读要求,学生小组内交流,在白板贴上写出关键词。出示:合作学习小贴士组长组织组员交流,形成统一意见;把找到的关键词写在学习卡片上。5.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师巡视,将小组完成的白板贴贴在黑板上,形成板书:拒演方法 危险和困难 深居简出 不能演出、创作蓄须明志 没有经济来源打针生病 差点丢了性命全班交流时比较不同的说法,引导学生比较,留下表达最准确的板贴。(二)借助关键信息,说清学习提示中问题内容1.学生借助板书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梅兰芳深居简出,不能演出,不能创作;他蓄须明志,导致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不上台他甚至打针装病,差点儿丢了性命。2.指名说,师相机引导。3.同桌互说,互相评价。四、聚焦 “危险、困难”,感受人物精神1.同学们,现在我们聚焦梅兰芳经历的这些危险和困难,仔细读读,你有什么发现?2.看来确实有难度。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需求,首先要能安全地活着,这叫生存需求,活着还得吃饭穿衣,得有物质基础,这是物质需求,光有物质需求还不行,看,我们还得读书,还要学习,因为人还有更高级的追求,那就是——精神需求。看,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梅兰芳遇到的是什么方面的困难?(精神层面)没有经济来源——物质层面,差点儿丢了性命——生存层面(板书:精神 物质 生存)现在你发现了吗?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目的,步步紧逼,梅兰芳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再到生存层面,经历的困难在不断升级,危险也在不断加剧。(板书:画箭头)于是,我们也能发现梅兰芳的拒演办法也——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决绝。3.面对如此多的危险和困难,我想,此时你一定懂得梅兰芳内心深处到底是如何想的,生进行说话练习。出示:说一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梅兰芳心想:我宁可 ,也决不 !没有经济来源,梅兰芳断然拒绝戏园子老板:我宁可 ,也决不 !差点儿丢了性命,梅兰芳依然下定决心:我宁可 ,也决不 !指名说,师相机评价4.无论何时何地,在个人需求与民族利益之间,梅兰芳永远都会选择——民族利益,这就是——(板书:民族气节)难怪作者是这么评价梅兰芳先生的,一起读——出示: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板书:民族气节)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许我们永远不会面对梅兰芳所遇到的这些危险和困难,但是,我们要像梅兰芳先生一样,时刻牢记着,无论何时何地,在个人需求和民族利益之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选择的都会是——民族利益!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对梅兰芳有了更深的认识。出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五、教师总结,拓展阅读《难忘的一课》同学们,还记得单元导语页的那句话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之责体现在梅兰芳身上,那就是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普通民众身上,匹夫之责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课后,请你阅读《难忘的一课》,它一定会告诉你答案,下课。板书设计梅兰芳蓄须拒演方法 危险和困难深居简出 不能演出、创作 精神蓄须明志 没有经济来源 物质打针生病 差点丢了性命 生存民族气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