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科学思维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初步学会用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通过分析声速表,提高分析、归纳表格信息的能力。
重点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合作、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习“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难点
新课导入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辨别出不同的声音吗?
蝉鸣
公鸡打鸣
大象叫
新课导入
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呢?
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思考: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声音?
合作探究
活动三、安静下来,摸自己的喉咙,再发出“啊”的声音,同 时用手摸喉咙,并对比感受两次有何不同。
活动一、拨动橡皮筋,听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活动二、刻度尺简单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外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端,观察刻度尺的变化,并描述现象。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1.感受及猜想声音的产生
知识讲解
思考讨论
通过以上活动体验,猜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知识讲解
16的平方根是什么?
实验验证
敲击音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乒乓球有什么样的变化
鼓面振动,在鼓面上放上纸屑,发现放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蹦起来
乒乓球被弹开
敲击鼓面,听鼓声,观察现象,提问:鼓面是否发生振动,如何证明?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
知识讲解
归纳总结
这种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叫作归纳推理法。
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乒乓球靠到正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被弹开;
敲击大鼓,会发现放在鼓面上的纸屑蹦起。
把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非常直观的现象或易测量的物理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知识讲解
想一想
物体在振动的时候发声,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然后用手握住发声的音叉,让学生对比描述两次声音现象。
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是原来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还在向外传播着,并不会马上就消失。
我们称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知识讲解
随讲随练
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拉二胡: 吹口哨: 人说话:
琴弦的振动
空气的振动
声带的振动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知识讲解
讨论交流
我们平时听到的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呢?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知识讲解
易错辨析
【多选】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微弱的声音
C.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向暖水瓶中灌水时,发声体是水面上方的空气柱
ACD
任务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知识讲解
想一想
老师在讲台上,你们在座位上,我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的呢?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
任务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气体可以传声。
知识讲解
合作探究
将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近另一张桌面的一端。
提问:通过实验活动得到什么结论?
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
固体可以传声。
任务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知识讲解
想一想
为什么正在钓鱼的人讨厌周围有人走来走去或者大声说话呢?
鱼听到脚步声或岸上说话声会被吓跑
液体可以传声。
任务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知识讲解
想一想
观察航天员在太空舱的交流方式,对比地球上交流方式,你发现了什么?
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
思考:假如没有空气,能听到声音吗?
任务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知识讲解
活动一: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
活动二:让空气又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随着空气的逐渐进入,铃声又逐渐加强。
任务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2.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知识讲解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活动,得到了什么结论?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为固体、气体、液体。
真空不能传声。
任务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强调: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实验推理法。
知识讲解
想一想
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
石头扔进水里,泛起一圈一圈的水波;
击鼓,鼓面振动带动周边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同的波动。
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因此称为声波。
任务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3.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知识讲解
想一想
思考: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能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任务三、知道声速和回声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声速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大。
不同介质,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结论:①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一般情况下, v固> v液> v气。
任务三、知道声速和回声
知识讲解
易错提醒
任务三、知道声速和回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例如声速表中的软木属于固体,但是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要小得多。
想一想
回声是如何形成的呢?
回声的形成——声音的反射。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任务三、知道声速和回声
知识讲解
想一想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任务三、知道声速和回声
知识讲解
学以致用
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0.1 s,假如在温度为15 ℃的环境中,也就是发声体与障碍物的距离多大时,能区别回声和原声?(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答案:由题可知,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最小时间t=1/2×0.1 s=0.05 s,由v=s/t得人到障碍物的最小距离s=vt=340 m/s×0.05 s=17 m。
任务三、知道声速和回声
知识讲解
课堂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传播
声速
振动
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物理意义
影响因素:介质种类、温度
回声: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大于0.1 s
随堂检测
1.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一定是340 m/s
A
随堂检测
2.在《梁祝》的演奏中,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
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
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这里的长笛和双簧管都是
靠___________振动发声的。
3.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m/s,它的大小与介质 的种类和______有关。
空气柱
340
温度
随堂检测
4.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
的音叉,泡沫小球会被反复弹开。这个实验表
明了 ;
在此实验中,泡沫小球的作用
是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