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必修上 中国现代散文《荷塘月色》 古代:上古到1840 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至今 文体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涵盖宽广,相对韵文而言 散文、诗歌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写人散文、状物散文 …… 现代(民国)散文概况 文研会:文学研究会的简称,1921年1月成立,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有叶圣陶、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等人。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为代表。 杂文:鲁迅 投枪匕首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学者,散文家。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作者简介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订正字音 自学质疑 文章结构? 行踪?情感? 课文结构 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出门 小径 荷塘 进门 外 线 内 线 现实世界 审美(理想)世界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思考问题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出家门 观荷塘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赏四周 踱小路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出静 明线:行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现实世界 审美(理想)世界 文学(语文)让我们发见生活之美,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觅得诗与远方,求得心灵的宁静。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闲眠静听洗尘心(白居易) 现实世界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政治说 情感说 生活琐事说 作者并没有沉溺在“不宁静”的负面情绪中,而是“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想法排遣……(我们呢?) 先声夺人,可谓文眼 吸引读者,做好铺垫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在理想世界中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课文背景 审美(理想)世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荷塘月色 (4)风拂莲叶图 (5)月照荷塘 (6)荷塘四面图 (7)江南采莲图 视通荷塘 思接千载 余光中:朱文用喻太多 博喻 (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四)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五)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七)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八)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九)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十)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十一)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九)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也叫“移觉”。 答案: 通感 相通 清香 歌声 (嗅觉) (听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1 2 光影 名曲 (视觉) (听觉) 和谐 相通 上一页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4)鸟抛软语丸丸落。 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4-6)集中体现了这点 4.月光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色 2. 语言美: 修辞:拟人、比喻、通感 动词:泻、浮、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约、淡淡 3.情感美 江南采莲图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梁元帝萧绎《采莲赋》 自由自在、美好率真的人性 梁武帝萧衍 长子萧统 昭明太子 《文选》 三子萧纲 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自由潇洒) (《诫当阳公大心书》) 七子萧绎 梁元帝 《采莲赋》 ……唱着艳歌去的…… 西洲曲 南朝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修辞? 顶针、谐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北朝民歌《木兰辞》、南朝民歌《西洲曲》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企喻歌》) 细节美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5)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5) “照”字直白,实写,呆板,淡而无味,无和谐感。“泻”,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5)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恬静朦胧,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5) “画”能不能换成“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印”,机械呆板,不能写出这种美)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采莲歌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课堂练习 A 1、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mí 充满) 倩影(qiàn美丽) 风姿(zī姿态) B、温馨(xīng芳香) 宛然(wān仿佛) 惊诧(chà惊奇) C、蓊郁(w?ng茂盛) 噩梦(è可怕的) 恩泽(zè恩惠) D、袅娜(ni?o nuó柔美的样子) 风致(zhì美的姿态) 倏地(shù极快的) 解析: B 温馨 xīn ;宛然 wǎn ;C 恩泽 zé; D 倏 shū C 解析:A.薄,不浓;B.脉mò;恙,病;D.蓊wěng 2.下列蓝色的字注音或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煤屑(xiè )路 倏(极快地)地 薄(迫近)阴 摇曳(摆动) B.脉(mài)脉 无恙(差错) 倩(qiàn)影 弥(充满)望 C.参(cēn)差 掬(两手捧取)水 袅娜(nuó) 风致(情趣) D.蓊(wēng)蓊郁郁 妖童媛(yuàn)女 敛裾(衣襟) 惦(挂念)着 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 整体评价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 这是朱自清有名的《白水祭》。这一段拟人格的写景文字,该是朱自清最好的美文,至少比那篇浪得盛名的《荷塘月色》高出许多。 1。交待太清楚,分析太切实,破坏了直觉的美感. (第三段)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好的作品要能给人联想回味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鲁迅 《红楼梦》 2.朱文的用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你怎样看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