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秋,浸润了中国文化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登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可 见
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郁达夫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1919年夏在名古屋高校毕业留影
才华横溢
小说:《沉沦》(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集,1921)《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学术:《中国新文学大系》
自叙传抒情小说(散文)
生性情多
钓台题壁 郁达夫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 1931
郁达夫言语
▲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
岂成诗。
▲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
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 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
▲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自题)
识见非凡
《中国新文学大系》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怀鲁迅》)
郁达夫与沈从文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文本解读
多读,带着问题读。
多写,带着情感写。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分类: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散文等。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
了解散文
1.通读全文,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文本思考与探究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文本思考与探究
静赏秋景,(观)
槐蕊轻扫,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清秋胜果,
2.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哪些秋日意象)?请作概括。
分小组选一幅做分析
3.题目为《故都的秋》,作者是不是只写了“故都(北方)
的秋”?
宕开一笔:宕笔(暂时不写主线,笔头转向另一面),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对比,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形散神聚)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4.文中还有哪一处宕笔?可以概括出几层意思?作用在?
1.对于秋,中外同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2.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3.中国的秋要在北方才更透
丰富文章内容
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感情基调(喜秋)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飞鸟集》
5.文章的开头两段与最后两段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对南方之秋与北方之秋有什么态度?
首尾呼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不远千里、将近十年(总要想起)、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抑南扬北,凸显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1.温和, 味润
稀饭
馍馍
2.清淡,味浅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4.机巧可爱
3.鲜嫩,味淡
浓烈,味烈
厚重,味深
醇美,味浓
朴实苍凉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类比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花要半开
酒要微醺
秋要赏透(饱尝)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所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总写
记叙
议论
总括
分写
思路与结构
写作手法的揣摩和借鉴
1.强烈的主观色彩(抒情性)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2.细腻雅致的写景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
3.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都市闲人(7)
诗文议论(12)
4.对比、排比、类比的运用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是悲秋还是颂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甚至是颓废的,但是作者却通过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景象,传达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秋味,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有悲有颂。
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