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章节: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中国境内远古人类时期,主要介绍了我国境内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址及其生活状况。本课上承人类起源的基本概念,下启原始农耕社会的形成,在教材体系中起到奠定原始社会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古人类遗址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从早期直立人向晚期智人的演化过程,以及他们在工具制作、用火、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比,突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在讲授时应注重时间线索的梳理和考古证据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早期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认知框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人类起源的初步知识,对“猿人”“化石”等概念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古人类演化的具体过程和证据了解较少。初中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本课重点在于通过化石和遗址证据理解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难点在于区分不同古人类的特点及其演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图文资料,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与演变,掌握用火、工具制作等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并能通过对比分析人类进化的关键变化。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初步树立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我国境内古人类的分布及其生活年代,使学生建立从距今约170万年到3万年间中国早期人类发展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等图片资料,使学生掌握从考古实物中提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对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方式的比较,使学生解释古人类如何通过工具改进和社会组织变化推动自身发展。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我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独特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人类演化过程、用火的意义、氏族组织特征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材料】
▲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早期人类的足迹。他们使用粗糙的石器,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过着群居生活。——《中国历史·第一册》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图中这些人为什么没有穿衣服,他们在做什么?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觉得生活会遇到哪些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简单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好奇心,初步建立对原始社会的认知,为学习“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好情感与思维铺垫。
探究新知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教师活动】
材料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报告指出,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的两颗门齿化石经地层测定和古地磁分析,确认其年代约为距今170万年,同时出土的石制品具有明显人工打击痕迹。——《中国古人类遗址》(科学出版社,2005年)
材料2: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出土的头骨化石显示,其眉脊粗壮、前额低平、脑容量较小,经测定距今约163万年,属于早期直立人阶段。——《蓝田人化石研究报告》(《人类学学报》,1980年第1期)
材料3:湖北省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发现三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其中“郧县人1号”头骨保存较完整,形态特征介于直立人与早期智人之间,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93年第5期)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问题: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图片,你能判断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有哪些共同特征?他们与现代人相比有哪些差异?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完成以下任务:
制作“我国早期古人类信息卡”,填写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主要化石证据;
观察元谋人门齿化石图片,讨论牙齿形态是否接近现代人,并推测其饮食习惯;
比较三人种的时间顺序,在中国地图上标出三地位置,分析古人类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这一能力对人类进化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汇报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
首先,从材料可以看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都属于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的共同点包括:
都在中国境内被发现,分布于西南(云南)、西北(陕西)、华中(湖北),说明我国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
均出土了人类化石(牙齿或头骨)和石器工具,这是判断其为人类的重要依据;
所处年代早于现代人,脑容量较小,体质特征保留较多猿类特点,如眉脊突出、前额低平等。
特别注意元谋人门齿化石(展示图片):其齿冠较大、齿根粗壮,与现代人有所不同,但已有明显的直立行走趋势和初步的人工工具使用证据。出土的石器虽粗糙,但有规律的打击痕迹表明这是有意识制造的工具,而非自然形成。
这说明:早在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已有能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的古人类活动。工具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开始主动适应环境,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一步。
总结知识点: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出土完整头骨化石;
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已发现3个头骨化石;
三者均属于直立人,能制作和使用工具,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
【设计意图】
通过提供真实考古研究成果作为史料,引导学生从原始证据出发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其“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借助图片观察与地图标注活动,增强时空观念;小组合作完成信息整理与比较,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工具使用”在人类进化中的决定性意义,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北京人
北京人遗址的发现
【教师活动】
材料1: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疑似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随后组织了系统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卷》
▲北京人牙齿化石
问题:从安特生最初的发现到“北京人”命名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具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化石发现为什么能成为命名新古人类的依据?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填写“科学发现流程图”:提出问题→实地考察→发现线索→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重点分析“3颗牙齿化石”为何能成为命名“北京人”的关键证据。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强调科学研究的渐进性和证据导向性。指出:古人类命名必须基于实物证据,尤其是骨骼化石。1927年,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根据这3颗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如齿冠较大、结构原始),判断其属于一种尚未命名的古人类,遂命名为“北京直立人”。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以物证史”的基本原则。
总结知识点:
北京人遗址最早于1921年由安特生发现。
1927年,依据3颗牙齿化石正式命名“北京人”或“北京直立人”。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考古发现过程的史料引入,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认识化石在人类演化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史料实证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北京人化石与测定年代
【教师活动】
材料2:1929年12月2日,年仅25岁的中国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现场亲手挖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当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下午四时,全部头骨露出……完整无损。”这一发现震惊世界。——《裴文中周口店日记》节选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问题:裴文中发现头盖骨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结合图片观察,你能推测北京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有何差异吗?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对比现代人头骨示意图(教师提供简图辅助),估算颅腔大小;阅读裴文中日记片段,体会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价值;小组讨论“为何一个头骨的发现会引起如此重视”,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制品图像:头骨圆度较低、前额向后倾斜、眉脊突出,说明脑部发育不如现代人。结合科学测定数据(平均脑容量约1088毫升,现代人为1400毫升左右),说明北京人处于人类进化中间阶段。裴文中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学者首次独立完成重大古人类化石发掘,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结知识点:
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后续共出土40多个个体化石,包括5个头盖骨。
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设计意图】
借助第一手日记史料和实物图像,增强学生对考古现场的真实感知,训练观察比较能力和时空观念,理解个体发现对整体人类演化研究的重大推动作用。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教师活动】
材料3:北京人头骨化石显示其面部突出、鼻骨扁平、下颌无颏隆凸,四肢骨研究表明其上肢接近现代人,下肢已适应直立行走。这些特征介于猿与现代人之间。——《古人类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人复原头像
问题:观察复原头像,北京人在外貌上与现代人有哪些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如何反映他们所处的进化阶段?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复原像,绘制“北京人 vs 现代人”对比简图,标注差异点(如前额、眉骨、吻部等);结合教材文字描述,归纳北京人的身体结构特点;思考:“为什么下肢比上肢略长有助于直立行走?”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图像分析:粗大眉骨可增强头骨强度,适应咀嚼硬物;前伸的吻部保留猿类特征;脑容量较小表明智力水平有限。但下肢变长、骨盆缩短,说明已长期直立行走,解放双手用于劳动。这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
总结知识点: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
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身高平均157厘米,上肢似现代人,下肢略长,能直立行走。
【设计意图】
通过形象化图像与科学描述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力和生物进化思维,理解体质特征与生存方式之间的关联,建立“结构—功能—环境”综合分析的历史视角。
北京人的生活环境
【教师活动】
材料4:周口店地区在更新世中期曾分布着广阔的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河流纵横,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比现在高2–3℃,适宜多种动物生存。——《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问题:结合材料和常识,推测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其生活方式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材料绘制“北京人生活环境想象图”草图,包含森林、水域、动物等要素;小组讨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如何获取食物?需要哪些工具?”并列出可能的生存策略。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决定论的基本逻辑:温暖湿润+丰富动植物资源→适合采集狩猎;森林密布→需防野兽→群体生活更安全;季节变化→需储存食物或用火加工。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
总结知识点:
北京人生活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
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
常见动物有梅花鹿、野马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认知,初步建立“人地关系”思维框架,提升综合分析与情境想象能力。
北京人的生产工具
【教师活动】
材料5: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多采用锤击法打制而成,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燧石等本地石材。工具类型多样,功能明确,如砍砸器用于劈裂骨头,刮削器用于处理兽皮。——《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问题:观察图片中的石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说打制石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分类识别不同工具(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模拟“打制石器”动作(用手掌模拟敲击),体会制作难度;讨论:“如果没有工具,人类如何获取食物?工具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
【教师活动】
教师讲解:这些石器虽粗糙,但已有明确分工,体现初步的技术思维。打制技术意味着人类开始主动改造自然材料,不再依赖天然物体。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生存能力,是“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有力证明。
总结知识点:
北京人用石块、兽骨、鹿角制作工具。
制作技术成熟,能制成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
工具用于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图像与动手模拟结合,让学生体验原始技术,理解工具在人类发展中的革命性意义,培养技术史意识和劳动价值观。
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
【教师活动】
材料6:北京人遗址第10层发现集中分布的灰烬层,厚达6米,夹杂烧石、烧骨和炭屑。这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确凿用火证据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报告》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问题:灰烬、烧石、烧骨的存在说明了什么?火的使用对北京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画面内容(围火取暖、烤肉、照明等);小组合作完成“火的用途”思维导图;思考:“如果不会用火,北京人的生活会有哪些困难?”
【教师活动】
教师分析:灰烬集中分布说明火被控制使用,而非自然野火;烧骨表明食物被烧烤,利于消化吸收;火还能驱赶猛兽、延长活动时间。学会用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自然力,极大提升了生存质量,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总结知识点:
北京人遗址发现灰烬、烧石、烧骨。
会使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的重要里程碑。
【设计意图】
通过多重证据链(灰烬层+烧骨+图像)强化学生对“用火”事实的理解,培养证据意识和因果推理能力,认识技术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北京人遗址的价值
【教师活动】
材料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价其为“人类进化研究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问题:为什么周口店遗址被称为“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它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人类起源研究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前面所学,填写“北京人遗址价值卡”:包含化石数量、工具种类、用火证据、时间跨度等信息;小组讨论后总结两条“不可替代的价值”。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该遗址出土了40多个个体化石、10万件石器、动物化石及用火遗迹,时间跨度长达50万年,资料系统完整。它证明中国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为研究直立人行为模式、技术发展和环境适应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样本。
总结知识点: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认识遗址价值,整合本课全部知识,形成整体认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落实历史学科育人目标。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教师活动】
材料1:1930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发现了三具人类头骨化石,经鉴定属于距今约3万年前的晚期智人。这些化石与装饰品、骨针等遗物共存,表明当时人类已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文化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问题:从这幅复原头像来看,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科学家认为他们是“晚期智人”?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对比现代人面部特征(如下颌、前额、颅顶形状),讨论并填写表格:
特征 山顶洞人 现代人 是否相似
额头
下巴
面部轮廓
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解释“晚期智人”的含义。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发现山顶洞人额头较高、下颌明显、面部较扁平,这些都接近现代人特征。而早期人类如北京人则前额低平、眉脊粗壮。因此,山顶洞人被称为“晚期智人”,说明人类进化已进入较高级阶段。
补充说明:他们的化石发现于龙骨山顶部洞穴,故命名为“山顶洞人”,生活年代约为3万年前,比北京人晚了近20万年。
总结知识点:
山顶洞人生存于距今约3万年前,属于晚期智人。
其化石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因地点得名。
外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考古发现材料引入,培养学生从科学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借助图像对比,发展学生观察与类比思维,理解人类进化的阶段性特征,初步建立“体质进化”与“文化发展”并行的历史认知框架。
使用工具与技术
【教师活动】
材料2:在山顶洞遗址中出土了1枚磨制光滑的骨针,长约8.2厘米,针身细小,针眼狭小,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此外还发现了穿孔的兽牙、贝壳等装饰品,部分用赤铁矿粉染红。——《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卷》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问题:这根骨针是如何制作的?它可能用来做什么?装饰品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骨针形态和装饰品细节,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骨针表面是否光滑?推测加工方式。
针眼这么小,古人如何穿线?需要哪些技术?
装饰品有哪些种类?为何要染色或打孔?
记录讨论结果,并尝试绘制“骨针使用场景”简图(如缝衣、制袋)。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作答:有同学提到“磨光”“钻孔”,非常准确!考古证实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进步。骨针用于缝制兽皮衣物,帮助抵御寒冷,提高生存能力。
装饰品如穿孔兽牙、染色贝壳,说明他们不仅满足基本生存,还追求美,具有审美意识和象征思维。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总结知识点:
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同时制造骨器。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制作精细工具。
骨针用于缝制衣服,提升生活质量。
制作装饰品,反映爱美意识和精神生活。
【设计意图】
以实物史料为核心,引导学生“以物证史”,通过观察文物推断古人的技术水平与生活方式;激发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工具进步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培养“技术—生活—文化”联动的历史思维。
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
【教师活动】
材料3:山顶洞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包括鹿、羚羊、狐狸等,还有鱼类骨骼和蚌壳。同时发现火塘遗迹,周围有烧过的石头和木炭。——《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掘报告》
问题:这些动物骨骼和火塘遗迹说明山顶洞人有哪些生活方式?他们是否只会采集和狩猎?火的使用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已有知识完成“山顶洞人的一天”角色卡:
我是山顶洞人,清晨我去______(活动)
中午我吃______(食物来源)
傍晚我用______(工具)处理猎物
晚上我们在洞口点燃______取暖
小组交流后,推选一人讲述“我的一天”。
【教师活动】
肯定学生合理想象,强调:材料中的鱼骨和蚌壳证明他们会捕鱼,扩大了食物来源;火塘遗迹表明他们能长期保存火种甚至人工取火,用于取暖、照明、驱兽、熟食。
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他们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食物来源多样;使用共有工具,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过着原始共产制的集体生活。
总结知识点:
山顶洞人以采集、狩猎为主,还会捕鱼。
使用火,可能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社会内部无阶级差别,体现原始平等。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代入活动,增强学生对远古生活的具象理解;利用多类型遗存(动物骨、火塘)训练学生从考古证据推导生活状态的能力,强化“证据—结论”的历史思维路径,理解生计方式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精神世界与埋葬习俗
【教师活动】
材料4:在山顶洞人遗址下室发现一具男性头骨周围撒有赤红色粉末(经检测为赤铁矿粉),身旁放置有穿孔兽牙和贝壳饰品。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埋葬行为。——《中国原始社会史》
问题:为什么要在死者身边撒红粉、放饰品?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有了某种信仰?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红色可能象征什么?(联想血液、生命)
放置饰品是纪念还是陪葬?
这种行为与动物有何区别?
每组用一句话概括:“山顶洞人的精神世界是________的。”
【教师活动】
点评:同学们提到“尊重死者”“相信死后世界”很有见地!撒赤铁矿粉可能象征血液或生命再生,饰品可能是陪葬品,表明他们认为人死后仍有灵魂存在,这是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
这种有意识的埋葬行为,说明山顶洞人不仅关注现实生存,也开始思考生死问题,具有初步的精神信仰。
总结知识点:
山顶洞人有埋葬死者的习俗。
埋葬时伴有赤铁矿粉和装饰品。
表现出对死亡的敬畏和灵魂观念。
标志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初步发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葬俗中解读古人的精神世界,突破“物质生活”层面,进入“观念史”领域;通过设问激发哲学性思考,培养学生理解“文化”不仅是工具,也包括信仰与情感表达,提升人文素养与历史深度认知。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索我国境内的古人类生活与演化历程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观察教材中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骨化石图片,结合文字描述,制作一张对比表格,内容包括:发现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使用工具、生活方式等。通过对比,总结人类演化的趋势。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假设你是考古学家,请根据北京人遗址中的石器和用火遗迹,设计一个“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剧本,包括获取食物、使用火、群体协作等环节,体现早期人类的社会性与智慧。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标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分析这些古人类遗址分布的地理特征;尝试用美术技法绘制一幅“人类演化时间轴”,标注关键节点与代表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整理、情景模拟与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人类的演化过程与生活特征,提升信息整合、历史想象与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二、北京人
发现过程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使用火
生活环境
三、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以丰富的考古发现为主线,适合采用直观教学法与问题引导法,结合图片、实物模型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通过对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特征,帮助学生梳理人类进化脉络,效果较好。但在讲解“脑容量变化”“用火意义”等抽象概念时语言略显平铺直叙,未能充分引发深层思考。今后应加强语言的启发性,提升学生参与度,使历史知识更具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