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2.如果你师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3.如果你一路讲学收徒,盛名在外,越王许诺授官封地,你会选择:4.如果你冒着被囚禁、杀害的危险,以己之力止楚攻宋,却在避雨时被宋国士兵轰赶,你会选择:A.心灰意冷,封存善意B.问心无愧,消失雨中还是其他?人生选择题走近墨子,初识“兼爱”时代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墨子简介: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主要思想: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张知寒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今人评墨子【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今人评墨子【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逐段品读,理解“兼爱”【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是把治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比如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才能进行医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医治。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研读第一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研读第一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段:圣人必知乱之自起正反譬医必知 能治不知 不能知所 能攻不知 弗能正反论证类比论证总结:不能必知 能治不知 弗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本段采用了对比和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尝试)察(考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相互亲爱)。臣子之不孝君父(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自己得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使受损失)兄而自利;臣自爱(爱自己),不爱君,故亏(使受损失)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慈爱)弟,君之不慈(慈爱)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研读第二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尝)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圣人是以治天下为己任的人,不能不察明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说,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爱护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文意解读】父自爱(爱自己)也,不爱子,故亏(使受损失)子而自利(自己得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自己得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使受损失)臣而自利(自己得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互相亲爱)。/研读第二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第二段解读】 论述乱之根源:乱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论述方法】举例论证【文意解读】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使……得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即使)至大夫之相(互相)乱家(侵挠封地),诸侯之相(互相)攻(攻伐)国(封地)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封地),不爱异家(别人的封地),故乱(侵挠)异家(别人的封地)以利(使得利)其家(封地);诸侯各爱其国(封地),不爱异国(封地),故攻(攻伐)异国(别人的封国)以利(使得利)其国(封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完全、齐全)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研读第二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积累、区分实词(1)结合下面的解释,区分“盗”与“贼”的区别。窃货曰盗。——《荀子·修身》害良曰贼。——《荀子·修身》答案 盗:①偷窃;②偷东西的人;③谗佞小人。贼:①害,祸害,害人的人;②杀,暗杀,杀人的人,作乱、肇祸等危害国家的人;③强盗;等等。“盗”的侧重点在偷窃、骗取;“贼”的侧重点在祸害、作乱。“窃国大盗”一般指通过欺骗而篡夺国家政权的人;“国贼”一般指通过叛乱夺取国家政权,危害国家或出卖国家主权的败类。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译文】即使在天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取别人的家来利于自身;强盗只爱自己,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利于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损害别人的家族来利于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损害别人的国家以利于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第二段解读】 进一步论述:乱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假设论证】【文意解读】问题探究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研读第二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问题探究2: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研读第二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段1、举例:不孝父君2、层进:父兄君不慈3、层进:盗贼爱身室4、大夫、诸侯乱爱子自爱→亏父→乱弟自爱→亏兄→乱臣自爱→亏君→乱父自爱→亏子→自利兄自爱→亏弟→自利君自爱→亏臣→自利盗爱其家→故盗异→利其室贼爱其身→故贼人→利其身大夫各爱→乱异→利其家诸侯各爱→攻异→利其国不相爱不相爱不相爱不相爱具此:不相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考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假使)天下兼相爱(相亲相爱),爱人(别人)若爱其身,犹(还会)有不孝者乎?视(看待)父兄与君若其身(就像看待自身),恶施不孝(怎么会有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视(看待)弟(弟弟)子(子女)与臣若其身(就像看待自身),恶施不慈(怎么会有不慈爱)?故不孝不慈亡(“无”)有。犹(还会)有盗(偷窃)贼(劫夺)乎?故视(看待)人之室(别人的家)若其室,谁窃(偷窃)?视(看待)人身若其身,谁贼(劫夺财物)?故盗(偷窃)贼(劫夺财物)亡(“无”)有。研读第三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 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译文】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第三段解读】墨子描绘“兼相爱”“天下治”的政治蓝图。【文意解读】犹有大夫之相(相互)乱家(侵挠封地)、诸侯之相(相互)攻国(攻伐封国)者乎?视(看待)人家(别人的封地)若其家(如同自己的封地),谁乱(发动祸乱)?视人国(别人的封国)若其国(如同自己的封国),谁攻(发动攻伐)?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三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段:若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犹有盗贼 (不孝不慈亡)视人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犹有乱家、相攻国 (故盗贼有亡)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大夫乱家、诸侯相攻亡)天下兼相爱,国不相攻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孝慈若此天下治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研读第四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4.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第五段解读】提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劝说世人要“爱人”。【文意解读】问题探究: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研读第四段【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1)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2)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3)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1)爱人若爱其身(2)视人之室若其室(3)视人家国若其家国 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乱之所起”,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原因。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肯定结论,总结全文。白马非马拓展探究百家争鸣时代,辩士倪说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白马非马”。所谓“白马非马”,即“马”是“马”,“白马”是“白马”,“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非马”的提出轰动一时,折服了当时许多名辩智士。但墨子以强大的逻辑打破了这个诡辩。阅读下文,分析墨子是如何进行论述的?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且读书,非读也。好读书,好书也。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白马是马,所以骑白马,可以说是骑马。骊马也是马,所以骑乘骊马,也可以说是骑马。车,是木头做的,(但是我们)乘坐车(驾上),(我们)不能说是在乘坐木头。船,也是木头做的,但是进入船(舱),(我们也)不能说是进入了木头里。去读书(‘将就着马马虎虎看看’或‘泛泛而览’),这种行为不能称之为读书。喜爱读书,才是喜爱书籍的表现(此则两好均读为“hao”4声来看的)。桃树的果实是桃子。荆棘的果实却不是棘刺。墨子先由“白马是马”推出“乘白马是乘马”;然后由“车,木也”不能推出“乘车是乘木”;接着,由“好读书”推出“好书”;最后由“桃之实”推出“桃”正确,由“棘之实”推出“棘”却是错的。从而推出“白马非马”论是荒谬错误的。推理过程【探究思考】【探究思考】【解读】“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所说的“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等的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有所不同。墨子兼 爱 上1.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探究思考】“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墨子兼 爱 上2. 《兼爱》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探讨: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相同之处】:1、内涵一致。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恶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有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探究问题【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6 兼爱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墨家“兼爱”思想不被后世人君看重墨家思想在行动落实上有其巨大的困难性。其兼爱、非攻的主张立意虽极良善,但墨子摩顶放踵、自苦极矣、亏己利人的精神却难使人人皆能躬自奉行,因此具有不近人情、强人所难的意味。【文章主旨】墨子兼 爱 上本课阐述了墨子“ ”的思想主张。文章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 ”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从正面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 ”,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最后告诫人们 “ ”。天下兼相爱则治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兼相爱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