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杨花”“子规”“夜郎” 等重点词语含义,掌握 “左迁”“寄” 等词的文言常识;准确朗读诗歌,把握七言绝句 “二二三” 节奏,能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诗句,概括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 “写景 —— 叙事 —— 抒情” 的结构逻辑,理解 “杨花”“子规” 与诗人情感的关联;结合李白与王昌龄的交往背景,探究 “明月” 作为情感载体的深层用意,提升对诗歌意象与情感关系的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 “凄凉中藏牵挂” 的意境美,赏析拟人手法如何让抽象情感具象化,体会李白诗歌 “浪漫而真挚” 的语言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古代文人 “以诗寄情” 的交往传统,感受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侠义精神;认识 “杨花”“子规”“明月” 等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古典诗歌情感表达范式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多形式朗读,掌握七言绝句的节奏与情感基调,积累重点字词与诗歌大意。
分析 “杨花”“子规”“明月” 的意象特点,理解意象与诗人 “牵挂、担忧” 情感的关联,把握 “借景抒情”“拟人抒情” 手法。
(二)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透彻理解诗人将 “愁心” 寄予明月这一独特想象背后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情感力量,将对友情的感悟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三、方法运用
(一)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活动学习法、诵读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疑激思
联系生活,引入寄托:
“同学们,你们给远方的朋友寄过什么?除了快递包裹,还能寄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预设学生回答 “寄思念”“寄祝福” 等。教师顺势提问:“而有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因他的朋友被贬到偏远之地,他虽不能亲自送别,却写下一首诗寄托思念。”
聚焦诗题,引发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谁要寄什么给谁?千里之遥,他打算怎么‘寄’?” 并进行背景补充:简要介绍王昌龄被贬背景(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贬为龙标县尉)与李白、王昌龄的交往(二人同为盛唐诗人,志同道合,称 “王李”)。教师板书课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解释 “左迁” 为 “贬官”,“遥有此寄” 即 “从远方寄来这首诗”。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从 “生活中的‘寄’ ” 切入,搭建 “现实生活 — 古典诗歌” 的连接点,降低学生对 “遥寄情感” 的理解门槛;通过连续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简要交代创作缘由与人物关系,为后续理解诗歌情感铺垫基础。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 “子规(guī)”“五溪(xī)”“夜郎(láng)” 等字词读音,教师巡视纠正,强调 “左迁(qiān)”“寄(jì)” 的读音与字形。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圈出你不认识的生字词或者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在同学朗读结束后予以纠正。随后听教师范读,用 “/” 标注节奏与语调,教师予以指导。
节奏划分方法指导(结合诗歌体裁与语义):
根据七言绝句 “二二三” 基本节奏划分:这是七言诗最常见的节奏,符合汉语双音节音步习惯,如 “杨花 / 落尽 / 子规啼”“闻道 / 龙标 / 过五溪”。
根据语义分层调整:某部分语义紧密,可适当合并,避免割裂意思。如 “我寄 / 愁心 / 与明月”(“愁心” 为整体,不可拆分)、“随君 / 直到 / 夜郎西”(“夜郎西” 是地名,不可断开)。
根据情感调整停顿时长: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 时,“落尽” 后稍作停顿,体现凄凉感;读 “随君直到夜郎西” 时,“直到” 后停顿稍长,体现牵挂的绵长。
语调指导:
首联语调稍低沉,体现凄凉担忧;颔联语调温柔,体现牵挂与慰藉。
学生跟读 2 遍,模仿教师的节奏与语调;再分组朗读,每组读 1 遍,教师点评(重点纠正 “二二三” 节奏的准确性,如避免读成 “杨花落 / 尽子规 / 啼”)。
邀请 2-3 名学生单独展读,其他同学听读并评价 “节奏是否准确”“情感是否到位”。教师最后总结:前两句低沉缓慢,“子规蹄” 带颤音;后两句语气渐强,“随风直到” 加快语速;“夜郎西” 一字一顿,体现思念之切。
配合轻柔的古风笛音,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初步把握诗歌整体的情感基调。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 “朗读” 为核心,遵循 “自主尝试 — 纠错 — 示范 — 模仿 — 展示 — 齐读” 的梯度流程,符合学生 “从不会到会” 的技能学习规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诵读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语言细读,疏通诗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尝试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难,全班共同探讨解决。重点讲解 “杨花”(柳絮,常象征漂泊无依)、“子规”(杜鹃鸟,叫声凄切,常象征离别和哀伤)、“五溪”(当时的偏远之地,代指路途艰险)等字词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大意:在杨花纷纷飘落、子规声声啼叫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我把自己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诗歌学习的基础环节,本环节采用 “自主 — 合作 — 全班” 的递进式设计。先让学生独立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汇聚学生智慧,在思维碰撞中解决大部分疑难,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教师的重点讲解则聚焦关键意象的象征义与核心诗句的手法,避免学生仅停留在 “字面翻译” 层面,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为后续赏析情感做好铺垫。)
(四)精读探究,含英咀华
引导学生思考:
“诗中写了‘杨花’‘子规’‘明月’三种事物,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感受?诗人写这些事物,是想表达什么情感?”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杨花(漂泊)+ 子规(哀伤):营造凄凉氛围,暗含诗人对友人 “漂泊偏远之地” 的担忧;
明月(皎洁、永恒):诗人将 “愁心” 寄托给明月,让明月成为 “情感使者”,体现对友人的牵挂绵长不绝。
分析抒情手法:
教师继续提问:“‘我寄愁心与明月’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明确这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抽象的愁心” 转化为 “具象的明月”,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让它带着自己的愁心陪伴友人前往夜郎西。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牵挂之情,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富有感染力。
联系背景深化理解:
在多媒体上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寻找 “长安”“龙标”“五溪”“夜郎” 等地理位置,通过观察疆域图学生不难得出 “五溪”“夜郎” 的偏远,教师适时追问学生:“龙标在湖南,为何要说夜郎西?” 联系古代地理特点分析并明确:通过写路途的艰险,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 担心友人在偏远之地受苦,进一步体现二人的深厚情谊。引导学生再次配乐朗读诗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核心,通过 “意象分析 — 手法赏析 — 背景链接”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读懂内容” 走向 “读懂情感”,实现 “理解 — 感悟 — 表达” 的闭环。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
教师适时联系生活发问:“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无法当面表达关心’的时刻?你会用什么方式传递情感?(如给远方的朋友发消息、寄礼物)李白用诗歌让明月传情,这种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体会 “文字与意象” 的情感传递力量,思考如何珍惜友情,在朋友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学会用真诚的方式表达关心。
文化拓展:
补充其他 “以明月寄情” 的诗句,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让学生认识 “明月” 是中华诗歌中 “情感载体” 的经典意象。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旨在实现 “文本 — 生活 — 文化” 的三重迁移。避免诗歌学习与现实脱节,同时渗透 “珍惜友情” 的价值观;补充 “明月寄情” 的其他诗句,帮助学生建立 “意象文化” 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实现 “学一首诗,懂一类文化” 的目标。
(六)课堂小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虽只有 4 句,却用 “杨花”“子规” 铺垫凄凉,用 “明月” 传递牵挂,将李白对友人的担忧与情谊写得真挚动人。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古代文人 “以诗为信” 的情感见证。希望同学们能记住 “杨花”“子规”“明月” 的文化内涵,也学会用真诚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朋友。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采用 “内容回顾 + 情感升华 + 文化提醒” 的结构,让小结既起到 “回顾知识点” 的作用,也实现 “育人” 的收尾,让课堂结束时学生仍能带着情感共鸣与思考。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结合诗歌内容,扩写 200 字左右写一段文字:描述 “李白让明月传递牵挂” 的情景,融入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兼顾 “基础巩固”“能力提升” 两个层次。第 1 题背诵默写是古诗教学的基础要求,确保学生掌握文本本身;第 2 题 “情景扩写” 要求学生结合理解进行创造性表达,既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也深化对诗歌情感的感悟。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景:凄凉氛围
事:路途艰险
法:拟人手法
情:牵挂绵长
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情感(担忧、牵挂)
八、教学评一体化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主体 评价要点 评分标准(1-4 分) 评价依据 得分
语言运用 教师 学生自评 文言知识积累、朗读节奏把握、诗句翻译准确性 4 分:完全掌握; 3 分:基本掌握; 2 分:部分掌握; 1 分:未掌握 作业 课堂朗读
思维提升 教师 小组互评 意象与情感关联分析、拟人手法作用理解 4 分:分析深刻; 3 分:基本清晰; 2 分:理解模糊; 1 分:无法分析 讨论发言 探究成果
审美鉴赏 教师 全班互评 诗歌意境感知、语言风格体会、扩写情景的创造性 4 分:感悟独特; 3 分:略有体会; 2 分:体会肤浅; 1 分:无体会 扩写作业 赏析发言
文化理解 教师 学生自评 “以诗寄情” 传统认知、意象文化内涵理解、友情感悟的现实转化 4 分:内化于心; 3 分:基本理解; 2 分:表面认知; 1 分:不理解 拓展发言 反思笔记
学习方法 小组互评 教师 课堂参与度、合作探究贡献、学习方法运用熟练度 4 分:方法得当; 3 分:较积极; 2 分:被动参与; 1 分:不参与 观察记录 小组互评表
总体评价 教师 综合表现 优(18-20分)、 良(14-17 分)、 合格(10-13 分)、待改进(10 分以下) 各维度得分总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