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程:初中物理
教材: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章节: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围绕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展开,是初中物理实验技能的入门基础,与后续运动学、力学等内容紧密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通过单位换算、测量工具使用和误差分析构建知识体系,强调物理量测量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重点在于掌握米和秒的基本单位、常用单位换算关系,以及刻度尺和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难点在于理解误差的不可避免性及其减小方法,并能区分误差与错误。教学应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结合生活实例帮助理解测量意义,采用直观演示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升参与度。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规范测量意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并能在实际测量中应用所学知识达成科学探究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米等基本长度单位和简单测量。此阶段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对新知识有较强好奇心,但知识储备有限,理解复杂内容有难度。教材重难点在于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特别是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换算,以及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规范使用和误差概念。要求学生掌握各单位关系及换算,能正确操作测量工具,明白误差不可避免及减小方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换算关系,了解一些长度和时间的常见值。
认识不同的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及其适用场景。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刻度尺和秒表使用规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体会测量中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发展批判性思维。
科学探究:
经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秒表测量时间的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正确记录测量数据,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测量在生活和科学中的重要性。
明白减小误差的意义,增强对科学测量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分析,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结合实验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科学计数法换算关系。
在实际测量中准确判断并减小误差,区分误差与错误的概念。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裁缝师傅做衣服时,总是会拿出软尺仔细量一量你的腰围、臂长,甚至袖口的大小,而同样的长度,用不同的工具去量,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比如用卷尺量出的课桌边长是120厘米,但如果换用一根没有刻度的绳子去比划,再拿尺子量绳子,结果可能就不是整数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我们如何规定长度的单位、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测量,以及测量时的方法都有关系。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1米”,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能成为大家公认的长度标准呢?
长度的单位
探究新知
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课桌高度约0.75米,教室长度约8米,黑板上粉笔字宽度约1厘米。
引导提问:这些长度数据中的"米""厘米"代表什么?为什么测量时要先确定单位?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长度单位?
探究分析
生活观察
测量身高用"米",书本厚度用"厘米",头发直径用"微米",展现不同尺度需要不同单位。
对比发现:成年人两步约1.5米,而指甲厚度约1毫米,说明单位需要大小分级。
单位换算
通过阶梯式换算演示单位关系:
(米→厘米)
(厘米→毫米)
类比货币换算:1元=10角=100分,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换算规律。
归纳总结
核心知识
国际单位:米(m),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常用单位及换算:
生活联系
交通距离用千米,家具尺寸用米/厘米,精密零件用毫米/微米。
单位选择原则:根据物体尺度匹配合适单位,如操场用米,铅笔长度用厘米。
实践思考
估算并测量:你的手掌宽度是多少厘米?换算成毫米又是多少?
答案示例:手掌宽约8厘米,即80毫米。通过实际测量验证单位换算关系。
新知巩固
第1题:
题目: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年是时间单位
B.海绵很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摩擦起电是由于电子的转移使物体带上了正负电荷
D.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核是可分的
解答:
分析选项A: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的距离,是长度单位而非时间单位,因此A选项错误。
分析选项B:海绵被压缩是因为其内部存在大量宏观空隙,这与分子间隙无关,因此B选项错误。
分析选项C: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符合物理原理,因此C选项正确。
分析选项D: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但原子核的可分性是由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的,因此D选项错误。
考察知识点:
光年的定义
宏观物体压缩与分子间隙的区别
摩擦起电的本质
原子结构发现史
解题关键点:
理解光年是长度单位而非时间单位
区分宏观空隙与分子间隙
掌握摩擦起电的电子转移本质
了解原子结构研究的重要历史事件
长度的测量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实验思路
实验目的
掌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理解测量工具的选择原则。
实验原理
通过观察刻度尺的结构特征,实际操作测量物体长度,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中需注意刻度尺的放置方式、读数视线角度以及记录规范。
实验器材
毫米刻度尺(最小分度1mm)、学生用三角板(最小分度1mm)、学生作业本、物理课本、铅笔、记录表格。
进行实验
如图1.1-4所示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示意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图1.1-4 练习使用刻度尺
观察刻度尺
找出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位置
确定刻度尺的量程(最大测量范围)
识别最小分度值(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
测量铅笔长度
将铅笔平放在桌面上,一端对齐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保持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铅笔,且与铅笔平行
视线正对刻度线(如图1.1-5所示),读取铅笔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值
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1.1-5 刻度尺的读数
测量书本尺寸
用同样方法测量作业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每次测量时确保刻度尺与被测边平行
对每个尺寸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
特殊测量技巧
测量书本厚度时,可将多页叠压后测量总厚度再计算单页厚度
测量圆形物体直径时,使用三角板辅助确保测量方向通过圆心
数据分析
收集数据
测量对象 测量项目 第一次测量/cm 第二次测量/cm 第三次测量/cm 平均值/cm
作业本 长度
宽度
厚度
课本 长度
宽度
厚度
参考数据
测量对象 测量项目 第一次测量/cm 第二次测量/cm 第三次测量/cm 平均值/cm
作业本 长度 26.5 26.4 26.6 26.5
宽度 18.7 18.8 18.6 18.7
厚度 0.5 0.6 0.5 0.53
课本 长度 29.7 29.8 29.6 29.7
宽度 21.0 21.1 20.9 21.0
厚度 1.2 1.3 1.1 1.2
处理分析
测量结果比较
比较三次测量数据的差异,分析测量误差
计算不同测量者得到的结果,讨论读数准确性
工具选择分析
根据测量需求讨论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性
比较普通刻度尺与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差异
测量技巧总结
分析特殊测量方法(如多页测量厚度)的优缺点
讨论测量圆形物体直径的最佳方法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正确使用刻度尺需要注意:1);2);3)______。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与______密切相关。
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测量时确保刻度尺与被测物体边缘平行
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线垂直
记录数据时要注明单位
误差分析
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完全平行导致测量值偏大
读数时视线倾斜造成读数误差
被测物体边缘磨损影响测量准确性
新知巩固
第1题:
题目:小明想测量一下自己百米跑时的速度,除了停表,他还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
A.工程用皮卷尺
B.盒尺
C.刻度尺
D.游标卡尺
解答:
明确测量需求:测量百米跑道的长度,需要测量较长距离的工具。
分析各工具特点:
工程用皮卷尺:量程大(通常10-50米),适合测量较长距离
盒尺:量程较小(通常1-5米),不适合百米测量
刻度尺:量程更小(通常30cm-1m)
游标卡尺:用于精密小尺寸测量
选择最适工具:工程用皮卷尺是唯一能测量百米长度的工具。
考察知识点:测量工具的选择依据(量程、精确度)、长度测量工具的特点。
第2题:
题目: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答:
区分实验目的:
①④: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②③:通过改变条件验证规律是否普遍成立
具体分析:
②改变力臂组合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③更换电阻验证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判断选项:②③是寻找普遍规律的实验。
考察知识点:科学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寻找普遍规律)、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题目求解要点总结:
测量工具选择原则:根据测量对象的尺寸选择合适量程和精度的工具。
长度测量工具特点:
卷尺:大尺寸测量(1-100米)
游标卡尺:高精度小尺寸测量(0.1mm级)
实验目的区分:
减小误差:同条件多次测量取平均
寻找规律:改变条件多次验证
科学方法应用: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具体体现。
数据处理能力:理解不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物理意义。
时间的测量
探究新知
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完成实验:
实验一:观察教室墙壁上的时钟秒针运动,记录10秒内秒针走过的格数;
实验二:使用机械秒表测量同桌眨眼10次所需时间。
引导提问:时钟和秒表测量时间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测量眨眼时间需要用秒表?古代没有钟表时如何测量时间?
探讨分析
实验观察
实验一:时钟秒针匀速转动,每小格代表1秒,适合测量较长时间;
实验二:秒表能精确到0.1秒,适合测量短暂过程。
历史对比
展示日晷、沙漏图片,分析古人利用太阳影子流动/沙子漏完测量时间的原理;
对比现代钟表与古代工具的精确度差异。
归纳总结
核心知识
时间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
测量工具:时钟测长时间,秒表测短时间,原子钟超高精度。
科技发展
从日晷到原子钟的进步,体现人类对精确计量的追求;
铯原子钟误差千万年不超过1秒。
实践思考
尝试用脉搏估算1分钟(正常60-100次/分钟),再用秒表验证准确性。答案:若测得脉搏75次/分钟,则估算1分钟为60/75=0.8秒/次。
新知巩固
第1题:
题目:在国际单位制中,下列物理量与其单位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时间—kg
B.力—N
C.质量—h
D.功率—J
解答:
回顾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力的单位是牛顿(N),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分析选项:
A选项错误,时间的单位是秒(s),千克(kg)是质量的单位。
B选项正确,力的单位是牛顿(N)。
C选项错误,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小时(h)是时间的单位。
D选项错误,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焦耳(J)是能量的单位。
判断选项:只有选项B符合国际单位制的规定。
考察知识点:国际单位制中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单位符号的正确使用。
第2题:
题目:下列情景中对测量工具的选择,合适的是( )
A.测量跳远的成绩,选用量程是1m,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B.测量百米赛跑的时间,选用日常佩戴的机械手表
C.给窗户配玻璃时,选用量程是3m,分度值是1mm的卷尺
D.测量南昌到上海的火车运行时间,选用量程15min,分度值是0.1s的机械秒表
解答:
明确测量需求:不同测量任务对工具的精度和量程要求不同。
分析选项:
A选项不合理,跳远成绩通常在几米范围内,1m量程的刻度尺无法满足需求。
B选项不合理,机械手表的精度不足以准确测量百米赛跑的时间(通常需要精确到0.1s)。
C选项合理,窗户玻璃的尺寸通常在几米范围内,3m量程、1mm分度值的卷尺能满足测量需求。
D选项不合理,火车运行时间较长,15min量程的秒表无法满足测量需求。
判断选项:选项C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考察知识点:测量工具的选择原则、量程与分度值的实际应用。
题目求解要点总结:
国际单位制:掌握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及其符号,如时间(s)、质量(kg)、力(N)、功率(W)。
测量工具的选择:根据实际测量需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工具。
实际应用分析:结合生活场景判断测量工具的适用性,避免因工具选择不当导致测量误差。
单位与物理量的对应关系:避免混淆不同物理量的单位,如时间与质量、功率与能量等。
误差
探究新知
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完成两个测量实验:
实验一:用同一把塑料直尺连续测量课桌长度3次,记录每次读数;
实验二:用钢卷尺和皮尺各测量一次黑板长度,比较结果差异。
引导提问:为什么三次测量课桌的数据不完全相同?两种尺子测黑板为何结果有差异?这些差异是错误吗?
探讨分析
实验观察
实验一:三次测量值分别为120.3cm、120.5cm、120.4cm,存在微小波动;
实验二:钢卷尺显示400.2cm,皮尺显示401cm,存在系统差异。
对比分析
塑料尺弯曲程度、视线角度等都会影响读数,属于误差;
不同材质尺子热胀冷缩特性不同,属于工具固有误差。
归纳总结
核心知识
误差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由仪器和测量方法限制造成;
误差特点: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多次测量、改进工具/方法减小;
与错误的区别:错误是违规操作导致的,可以避免。
生活联系
体检时多次测量血压取平均值;
精密零件加工需用激光测距仪减小误差。
实践思考
尝试用学生尺测量橡皮厚度5次,计算平均值。思考:若某次测量时尺子歪斜,这个数据应计入平均值吗?(答案:不应计入,这属于操作错误)
新知巩固
第1题:
题目:正确使用仪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体会到估测不是很可靠,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可以避免误差
B.图乙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接触杯底或杯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C.图丙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一定要让零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视线与尺面垂直
D.图丁在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可以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解答:
理解误差概念: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无法完全避免,只能通过改进方法减小。选项A说"可以避免误差"是错误的。
温度计使用规范:图乙展示的是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玻璃泡不接触容器壁/底,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平齐。选项B完全正确。
刻度尺使用要点:刻度尺使用时零刻度线不必一定对准物体左端(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测量),但视线必须与尺面垂直。选项C前半句错误。
天平使用规则:测量过程中(加减砝码后)禁止调节平衡螺母,只能在测量前调节。选项D错误。
考察知识点: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规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第2题:
题目:小明总结了实验室中部分测量工具的使用要求,其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B.选择更精确的计时仪器测量时间,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C.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仍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D.测量物体质量时,加减砝码后天平仍不能平衡,此时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
刻度尺使用准备: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是必要步骤,选项A正确。
误差控制方法:选用精密仪器确实可以减小误差,选项B正确。
温度计读数要求:读数时保持玻璃泡浸没才能保证测量准确,选项C正确。
天平操作禁忌:测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会破坏测量结果,正确做法是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调节。选项D错误。
考察知识点: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误差控制方法、实验操作中的易错点。
题目求解要点总结:
误差的本质:测量中必然存在,只能减小不能消除。减小方法包括: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温度计使用三要素:玻璃泡完全浸没、不碰容器壁/底、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平齐。
刻度尺使用要点:零刻度线对齐物体边缘(非必须)、视线垂直尺面、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天平操作规范:测量前调节平衡螺母,测量中只能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调节平衡。
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操作不当导致的,可以避免;误差是测量固有属性,不可避免。
课堂练习
第1题
【题文】学校举行春季中学生运动会,下列有关运动项目的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立定跳远的成绩约为
B.跑完的用时约为
C.单手投掷的铅球质量约为
D.完成跳绳的数目约为600个
【答案】A
第2题
【题文】中国古代测量长度通常以人的身体为标准,如“舒肘为寻”指的是成年人伸展两臂的长度为“一寻”。你认为“一寻”的长度约是(  )
A.1.7mm B.1.7cm
C.1.7dm D.1.7m
【答案】D
第3题
【题文】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自来水管的直径为400厘米
B.一瓶酱油的体积为500升
C.一名初中生的质量为500克
D.成年人一只脚的面积为180平方厘米
【答案】D
课堂总结
长度的测量
单位: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 km=1000 m,1 dm=0.1 m,1 cm=0.01 m,1 mm=0.001 m,1 μm=0.000001 m,1 nm=0.000000001 m。
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正确使用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视线正对刻度线,记录数值和单位。
时间的测量
单位: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换算关系:1 h=60 min,1 min=60 s。
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原子钟等。
误差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展开,介绍了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讲解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验操作,同时介绍了时间单位及测量工具,最后分析了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知识和技能,但在误差理解及测量工具选择的应用上存在不足。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测量概念的直观认识,贴近生活实际;不足在于对误差概念的讲解较为抽象,学生对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秒表的使用仅停留在介绍层面,缺乏实际操作与拓展应用,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实践与问题解决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