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课时1 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1.下列物质能燃烧的是 ( )A.棉花 B.黄金 C.食盐 D.大理石2.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燃烧通常是剧烈的化学反应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D.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AA3.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小纸锅,用小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的着火点变低 B.水隔绝了氧气C.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纸锅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小C4.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需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下列图标中,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D5.下列关于爆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爆炸一定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B.急速燃烧都会引起爆炸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D.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会发生爆炸D6.如图是利用对比法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1)图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图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热水的作用是 。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这个反应属于 (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氧气接触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P+O2P2O5 化合反应 7.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三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燧”能增大空气中O2含量B.真空环境也可采用“金燧”取火C.“石燧”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D.引燃时温度均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8.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记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薪草”是可燃物B.“时风盛猛”提供了充足的氧气C.“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C9.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C10.如图所示,往容器内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被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发生爆炸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C.在有限的空间作业时,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爆炸事故D.该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塑料瓶,但不能用玻璃瓶B11.如图1为探究燃烧条件的俯视示意图。①处为煤炭,②③处为火柴头,其中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如图2,夹持仪器略去),一段时间后,仅②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的煤炭不燃烧是因为煤炭不是可燃物B.对比①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C.对比②③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在④处加热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D12.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1)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①将80 ℃热水从长颈漏斗注入集气瓶,但不浸没燃烧匙,此时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②继续加水至刚好浸没两支燃烧匙,白磷火焰熄灭。打开弹簧夹,通过注射器将空气推入集气瓶,可观察到 ,据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集气瓶内的水回流进入长颈漏斗,白磷再次燃烧 与氧气接触 (2)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①写出红磷燃烧反应的现象: 。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据此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Ⅱ.(3)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如图4),可以观察到 (填“高”或“低”)蜡烛先熄灭,原因是 。根据该现象可以得出火灾逃生的方法是 。 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 高燃烧产生的热CO2上升到烧杯中高处,使高处的O2减少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尽量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 课时2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防水与灭火1.将煤加工成“蜂窝煤”后,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这主要是因为 ( )A.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B.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升高了煤的着火点2.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导致:①产生的热量减少;②浪费资源;③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④排放出大量的烟尘。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BD3.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B.在火炉旁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是混合物D.一氧化碳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A4.下列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了空气B.商场用防火卷帘门防止火势蔓延——隔绝可燃物C.将煤制成蜂窝状——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用水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5.每年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B.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有序撤离C.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6.燃烧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燃烧及其利用以及安全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堆放得高一些密一些B.“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降低着火点C.天然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D.图书档案失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7.“火”使用得当是人类的朋友,使用不当是人类的敌人。下列关于“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室内起火,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B.煤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大了煤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降低着火点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D8.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1)“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 。 (2)“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 。 (4)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5)用嘴吹灭燃着的木柴,其灭火原理是 。 (6)将木柴劈成小块状,其目的是 。 氧气放出过滤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降温至木柴的着火点以下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9.下列灭火方式中,同时利用了燃烧的两个条件的是 ( )A.用灭火毡盖灭火焰B.向着火的液化气罐体喷水C.砍树形成森林隔离带D.用泡沫灭火器灭火D10.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钢瓶中用于灭火。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灭火原理或使用方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降低温度灭火B.通过隔绝可燃物与空气接触灭火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D.可用于扑救纸质图书或档案着火C11.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梦天”舱开讲。请完成下列空格。(1)空气中体积占比最大,能用作保护气的气体单质是 。 (2)空间站中蜡烛的火焰仍分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3)航天员用盖子盖在蜡烛火焰上使其熄灭,灭火原理是 。 (4)2024年元旦,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太空互飞喂饺子(牛肉馅),牛肉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成分,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 (填“原子”或“元素”)。 (5)航天员在太空舱点燃蜡烛,我们可以看到与地面蜡烛的锥形火焰不同,太空舱中燃烧的蜡烛火焰呈现蓝色,形状近似球形,如图所示。蜡烛在太空舱与在地面充分燃烧的产物 (填“相同”或“不相同”)。 氮气外焰 隔绝氧气 元素相同12.酒精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实验室常用酒精灯作为加热仪器,对酒精灯适当改进,可提高其火焰的温度,以下是两种改进方法的示意图。(1)对比分析:方法一添加金属网罩能提高温度的原因是 ;方法二将铜丝的两端插入酒精灯的灯芯处,从燃烧条件上看,插入铜丝的作用是 。加热完成后,用镊子取下金属网罩或铜丝,盖上灯帽,火焰熄灭的原理是 。 (2)查阅资料: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为3.28%~18.95%,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能有效杀菌消毒。结合资料分析,夏天在家用汽车内喷洒酒精溶液消毒,比冬天更易引发爆燃危险,这是因为 。消毒时,为避免这一隐患,你的一个合理建议是 。 可以集中火焰 加速酒精的挥发,提高酒精浓度,提供较多的可燃物 隔绝氧气 酒精具有挥发性,夏天温度高,可使酒精更易挥发,更易达到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用酒精湿巾擦拭消毒(合理即可) (共27张PPT)第4章 章节归纳与提升易错点1 不能正确理解燃烧的含义及条件※解题关键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单一变量原则,形成对照。1.某同学探究物质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镁条在氧气和氮气中均能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B.水不能燃烧而酒精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C.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D.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合反应D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如图是实验的四支试管,①③中充满氧气,②④中充满氮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③④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C.①③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②④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C易错点2 不能正确区分灭火的原理※解题关键 灭火的原理之一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而非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3.自动灭火陶瓷砖在发生火灾时,砖会裂开,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B易错点3 不能正确理解爆炸的含义4.下列有关爆炸和粉尘爆炸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燃着的蜡烛可提高面粉的着火点C.不加塑料盖不会发生爆炸 D.鼓空气是为了增大罐内的压强C易错点4 不能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题关键 注意正确认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将未反应的物质的质量计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中。5.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g食盐溶于10 g水中,得到11 g食盐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31 g红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71 g五氧化二磷,则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40 gC.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D.蜡烛完全燃烧后消失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C易错点5 不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两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如图1所示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10 cm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端铜丝加热1~2 min。冷却后,观察到玻璃棒左低右高。其原因是 。 (2)如图2所示实验,先在托盘天平上称量一小段洁净的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反应结束后再称量燃烧产物的质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若固体质量变化如图3所示,则理论上m2与m1之差表示的是 的质量。 (3)若镁条完全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小,其原因可能是 ;若用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应将该实验改在 的环境中进行。 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左端质量增大 参加反应的氧气 生成的氧化镁有一部分以白烟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 密闭易错点6 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或少条件、箭头※解题关键 只有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时,才能在气体生成物后标“↑”;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物中无固体,生成物中有固体,则要在固体生成物后标“↓”。7.请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NH3+5O2 4NO+6H2O (2)以甲烷为原料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过氧化钙(Ca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H4+H2O CO+3H2 2CaO2+2H2O 2Ca(OH)2+O2↑ (4)市售打火机里一般装的是液体丁烷(C4H10),丁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丁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4H10+13O2 8CO2+10H2O 1.(2024·广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携带的物品是 ( )A.纸巾 B.鞭炮 C.汽油 D.酒精2.(2024·河北)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D.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Mg+N2 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AD3.(2024·江西)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C4.(2024·湖南)燃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易燃物和易爆物可以与其他物质混存C.所有物质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扑灭D.蜡烛火焰可用嘴吹灭,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A5.(2024·重庆)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 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D.若取x g A和x g 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 gD6.(2024·江苏)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如图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化学式为C2H4)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B.参加反应的H2和CO2的分子个数比为4∶1C.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转化D7.(2024·四川)探究燃烧的条件便于帮助控制燃烧。可燃物燃烧的一般条件是:①可燃物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欲证明条件①:先通O2,再通N2B.欲证明条件②: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C.欲证明条件①②:先通O2,再点燃酒精灯,然后立即改通N2D.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检验并吸收木炭燃烧生成的CO2C8.(2024·河南)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投入使用,可缓解大气污染。如图为其中某些气体转化的微观示意图。(1)图中表示单质微粒的化学式为 。 (2)下列对此转化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催化剂是实现转化的条件 B.能减少碳元素排放量C.催化剂能增加生成气体的产量 D.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N2ABC(3)若某辆汽车经燃烧产生如图Ⅰ中气体的质量各为12 g,实测经过相同时间转化排放出的图Ⅱ中气体总质量为20.4 g。某同学认为污染物没有完全转化,他的依据是 ,计算图Ⅰ中某一种气体实际转化的质量是 g。 质量守恒定律 9.2(或11.2) 9.(2024·北京)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的探究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④一直未燃烧。请你利用这个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置的温度调到60 ℃,对比 ,实验现象是 ,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①③仅①燃烧,③没有燃烧(2)将装置的温度调到260 ℃,对比 ,实验现象: ,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你认为④一直未燃烧的原因是: 。 (4)实验过程中,如果想使②中的红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②③③燃烧,②不燃烧 温度没有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 加热到260 ℃时,拨开沙子 10.(2024·贵州)我国重载铁路加氢站今年投入了商业运营。机车需要加注80 kg氢气做燃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氢气,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解: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为x。2H2O 2H2↑+O2↑36 4x 80 kg= x=720 kg答: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为720 kg。11.(2024·山东)医学上常用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来清洗创口和局部抗菌。小美同学取68.0 g某医用过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0 g二氧化锰,放在电子秤上,每隔一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烧杯中的剩余物质质量,记录如表所示,直到实验结束。请回答下列问题。称量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质量/g 70.0 69.3 68.9 68.6 68.4 m 68.4(1)实验结束时的现象是 ;从表格可知,反应结束的时间是第 分钟,m数值是 ,该实验一共生成 g氧气。 (2)求68.0 g该医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3)实际上测得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比理论值大的原因可能是 。 无气泡产生 468.41.6实验过程中有部分水分蒸发 (2)解:设68.0 g该医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x。2H2O2 2H2O+O2↑68 32x 1.6 g= x=3.4 g答:68.0 g该医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3.4 g。(共14张PPT)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D.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为生成物都没有逸散B2.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B.1 L芝麻和1 L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 LC.在降温加压条件下,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D.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D3.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5 g铁和5 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 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C.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10 g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4.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性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以便泄漏时容易察觉。家用煤气燃烧的产物中不可能有 ( )A.CO2 B.H2O C.SO2 D.NO2CD5.已知:“ ”“ ”和“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乙的构成说法合理的是 ( )B6.除了元素种类、原子种类不变外,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还有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质量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种类 ⑤元素质量 ⑥元素化合价 ⑦物质的总质量A.①②⑤⑦ 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⑦ D.②⑤⑥⑦A7.佳佳老师在敞口容器中做了两个实验:一是氧化汞(HgO)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二是铝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他准确称量了反应前后容器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发现两个反应前后质量都发生了变化。(1)铝粉燃烧生成氧化铝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参加反应的铝粉的质量。 (2)你认为这两个反应 (填“遵循”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变化的微粒是 。 大于遵循分子原子8.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质量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元素的化合价9.铜制品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下列物质与铜制品生锈无关的是 ( )A.N2 B.O2 C.H2O D.CO2DA10.某化合物R在空气中燃烧生成H2O和CO2两种物质,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无法判断C11.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下列各图中表示的容器内各相关量与反应时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12.请用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要比原来铜粉的质量 (填“大”或“小”); (2)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则可知蔗糖中含有的元素是 (写符号),推断的依据是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大C、H、O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分解反应 (3)若用如图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现象是 ,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现象是先胀大,后慢慢变瘪,气球先胀大的原因是 。 红磷燃烧后天平仍保持平衡 缓冲装置中的压强,能够防止橡皮塞被冲出 没有红磷燃烧放热,锥形瓶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 (共59张PPT)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课时1 化学方程式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该反应的信息是 (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生成物 C.反应条件 D.反应物2.对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的读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C.在点燃条件下,每两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D.在点燃条件下,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AB3.下列关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应符合客观事实B.生成物中的气体一定要用“↑”标注C.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只要不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均要注明条件4.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 mCaSO4,则m的值是 ( )A.1 B.2 C.3 D.4BB5.在化学方程式aC2H6+bO2 mCO2+nH2O中,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m=a B.m=a C.3n=a D.2b=2m+nD6.下面是“复兴”小组收集的某些同学写的化学方程式,选填序号完成下列空格。A.Mg+O2 MgO2; B.KClO3 KCl+O2↑; C.2H2O2 2H2O+O2↑;D.2H2↑+O2↑ 2H2O; E.3Fe+2O2 Fe3O4。(1)未配平的是 ; (2)化学式写错的是 ; (3)“↑”使用不当的是 ; (4)未注明反应条件的是 ; (5)反应条件写错的是 。 BADEC7.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在 中填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1) Fe2O3+ CO Fe+ CO2; (2) CH4+ O2 CO2+ H2O;(3) Mg+ CO2 MgO+ C;(4) Cu2(OH)2CO3 CuO+ H2O+ CO2↑。13223112212112118.下列四个反应的生成物均为C,若C的化学式为AB3,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3AB2+B2 2C B.AB2+B2 CC.2AB2+B2 2C D.AB2+2B2 2CC9.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g 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C.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C10.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1)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2)在尘埃的作用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SO3): ; (3)Cu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Cu(NO3)2溶液和Ag: ; 2H2O2 2H2O+O2↑ 2SO2+O2 2SO3 Cu+2AgNO3 Cu(NO3)2+2Ag (4)少量CuSO4溶液滴入NaOH稀溶液中生成Cu(OH)2沉淀和Na2SO4溶液: ; (5)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Fe3O4)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 (6)固体MgH2作为一种储氢介质,遇水时可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并放出氢气: ; (7)酒精(C2H6O)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 。 CuSO4+2NaOH Cu(OH)2↓+Na2SO4 4CO+Fe3O4 3Fe+4CO2 MgH2+2H2O Mg(OH)2↓+2H2↑ C2H6O+3O2 2CO2+3H2O 11.如图是某一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请写出上述变化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标出反应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填“原子”或“分子”),上述过程中的MnO2用作 剂。 (3)上述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可以和Fe(OH)2发生化合反应,尝试书写该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1 2H2O2 2H2O+O2↑ H2 原子催化H2O2+2Fe(OH)2 2Fe(OH)3 课时2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D.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比C2.在学习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后,小洋的练习存在错误,请你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并把正确的答案写在右边。题目:加热15.8 g高锰酸钾(KMnO4),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x g氧气。 KMnO4 KMnO2+MnO2+O2 158 32 15.8 x g = x=3.2 g 答:加热15.8 g高锰酸钾可制得氧气3.2 g。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2KMnO4 K2MnO4+MnO2+O2↑316 3215.8 x= x=1.6 g答:加热15.8 g高锰酸钾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1.6 g。3.3.2 g的硫粉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多少克 需要消耗多少克的氧气 解:设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y。S+O2 SO232 32 643.2 g x y= = x=3.2 g y=6.4 g答: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3.2 g,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6.4 g。4.“人工固氮”每年能生产11.9亿吨氨(NH3),反应原理为N2+3H2 2NH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人工固氮”每年固定氮气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人工固氮”每年固定氮气的质量为x。N2+3H2 2NH328 34x 11.9亿吨= x=9.8亿吨答:“人工固氮”每年固定氮气的质量是9.8亿吨。5.某学生计算30 g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以得到多少克CO2时,出现了以下几种算式,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B6.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 ℃时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现取NaHCO3 16.8 g,在敞口容器中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 )A.4.4 g B.6.2 g C.8.8 g D.10.6 g7.H2和O2的混合气体5 g,点燃后生成水,并余下0.5 g O2,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是 ( )A.2 g H2和2.5 g O2 B.1.5 g H2和4.5 g O2C.2 g H2和3 g O2 D.0.5 g H2和4.5 g O2BD8.在化合反应:2A + B2 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A.10 g B.11 gC.12 g D.13 gC9.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物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2 24.5 2 1反应后质量/g 16.9 0 2 未知(1)反应后D的质量是 g。(2)C物质可能是 (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3)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10.6催化剂分解反应 10.为测定实验室中某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100.0 g该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小烧杯中,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1)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是 ; (2)100.0 g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多少 (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3.2 g 解: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2H2O2 2H2O+O2↑68 32x 3.2 g= x=6.8 g答:100.0 g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6.8 g。专题集训3 微观反应示意图1.口罩中的熔喷布具有过滤病毒的作用,Z是合成熔喷布的主要原料,由X制备Z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C8H3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C.Y、Z在O2中充分燃烧产物相同 D.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2.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参加反应的与的微粒个数比为2∶3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D3.某研究团队研制的Cu-CuI复合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高效制备乙烯(C2H4),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该反应可知,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反应后Cu-CuI复合催化剂的质量减小C.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22∶9D.该反应涉及三种氧化物C4.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利用NF3蚀刻硅芯片时的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为N2,空气中丁的质量分数约为78%B.该反应的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发生改变C5.我国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供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物质X,合成过程中主要物质间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剂提高了合成效率B.X的化学式为CH2OC.CO2合成X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D.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与了合成反应B6.利用透氧膜一步即可从空气中获得合成氨气的原料和合成液态燃料的原料,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膜1侧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氢气和氮气,属于化学变化B.氧气从膜1侧经透氧膜到膜2侧C.膜2侧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D.膜2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O2 2CO+4H2A7.微观示意图可形象地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1)请在如图第二、三个方框中,把NH3在纯氧中燃烧(4NH3+3O2 2N2+6H2O)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2)第三个方框中的物质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或“混合物”)。 混合物(3)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①B框中的物质属于 (填字母,多选)。 a.化合物 b.单质 c.纯净物 d.混合物②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 bc2H2S+3O2 2SO2+2H2O 分子专题集训4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有反应:8A+3B2 C2+6D(其中A、D是化合物,B2、C2是单质)。若13.6 g A与21.3 g B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2.1 g D。已知C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4 B.16 C.32 D.35.52.A、B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只能发生下列所示化学反应:A+B C,现将a g A和b g B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分析得知剩余物为混合物,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等于(a+b)g B.小于(a+b)gC.大于(a+b)g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DB3.某同学对化学方程式:A2+3B2 2C的理解错误的是 ( )A.C的化学式是AB3B.若a g A2完全反应生成b g C,则同时消耗(b-a) g B2C.若m g A2和n g B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 g CD.若A2和B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x和y,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y)D4.等质量的H2O、KMnO4、HgO、KClO3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最多的是 ( )A.HgO B.H2O C.KMnO4 D.KClO35.有A、B、C三种物质各15 g,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后只生成30 g D。若增加10 g C,A与C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B3 ∶ 2 6.把4 g硫粉放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O2的质量/g 3 4 6SO2的质量/g 6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硫、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之比是 ; (3)通过计算,第二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 g; (4)第三次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 g。 S+O2 SO2 1∶1∶2 887.实验室有不纯的氯酸钾样品12.5 g,把该样品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杂质不参加反应),充分反应后,混合固体的质量变化如下所示:反应前固体总质量 反应后固体总质量13.5 g 8.7 g(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4.8(2)氯酸钾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2KClO3 2KCl+3O2↑ 245 96 x 4.8 g= x=12.25 g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0%=98%答:氯酸钾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是98%。8.实验室用40 g含碳酸钙75%的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混合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求:(1)40 g石灰石样品中含碳酸钙 g; (2)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 (要求: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解:设理论上可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CaCO3+2HCl CaCl2+H2O+CO2↑ 100 44 30 g x= x=13.2 g答:理论上可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2 g。30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加热4.9 g氯酸钾和1.58 g高锰酸钾混合物的方法进行制取氧气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试回答:(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 (2)m点得到的氧气主要是由分解 (填“氯酸钾”或“高锰酸钾”)产生的,m~n段产生氧气的速率明显比0~m段加快,其原因是 。 (3)反应结束后所得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 ,其数值为 。n点对应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酒精灯 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氯酸钾的分解 KCl67.73% 解:设n点对应氯酸钾产生氧气的质量为z,高锰酸钾产生氧气的质量为y。2KClO3 2KCl+3O2↑245 964.9 g z= z=1.92 g 2KMnO4 K2MnO4+MnO2+O2↑316 321.58 g y= y=0.16 gn点氧气质量为y+z=1.92 g+0.16 g=2.08 g。答:n点对应产生氧气的质量是2.08 g。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1.运输汽油的油罐车上必须粘贴的安全标志是 ( )A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可以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小木条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D.“煽风点火”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A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帮助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B.油锅着火时放入较多新鲜蔬菜灭火,是因为隔绝了氧气C.木材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C4.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③未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C.对比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D.对比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B5.甲、乙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依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D选项 现象 推理所得结论A 甲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B 甲中铜片上红磷始终没有燃烧 红磷的着火点高于100 ℃C 甲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而铜片上白磷燃烧 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D 甲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而乙热水中白磷燃烧 甲热水温度低于乙热水温度6.依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使温度高于260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①中,a、b均无明显实验现象B.实验过程②中,a中无现象,b中红磷燃烧C.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D.对比实验过程①中a和实验过程②中b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7.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图1表示“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促进煤燃烧。 (2)图2表示击石取火,从燃烧条件分析敲打出火星的作用是 。 (3)图3实验,盛有水的气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气球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 (4)某同学利用如图4微型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注射器内的液体推入后,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加热C处红磷,C处红磷燃烧而B处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 。C处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温度没有达到气球的着火点 2H2O2 2H2O+O2↑ 温度达到着火点 C2H5OH+3O2 2CO2+3H2O 8.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然后开展4组实验:Ⅰ.断开A、B装置的连接,向B装置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Ⅱ.继续向B装置通入氮气,在木炭下方加热,B、C两处没有明显变化;Ⅲ.待B处硬质玻璃管冷却至室温,连接好A、B装置,使A中产生气体,B处不加热,向B装置通入气体一段时间后,B、C两处没有明显变化;Ⅳ.在A处继续产生气体,通入B装置,然后在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B处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1)Ⅰ与Ⅱ对比,控制的变量是 ;Ⅰ与Ⅲ对比,控制的变量是 ;在Ⅳ中B处的木炭燃烧了,说明使木炭燃烧的条件是 。 (2)在实验Ⅳ中,B装置中木炭燃烧后,B装置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 。 (3)实验Ⅳ中,C装置导管a处的尾气需要处理,请说明理由: 。 (4)上述实验中,生成物中属于氧化物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 、 。温度通入气体的种类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C+O2 CO2 CO2+C 2CO 2CO+O2 2CO2 生成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有毒 CO2H2OCO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节归纳提升.pptx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pptx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pptx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