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可以加快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措施有:①加热;②搅拌;③将固体溶质研细;④增加溶剂的量。一般可行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②③2.向20 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B.20 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 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量是有限的DD3.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水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倒出部分食盐水4.t ℃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①降低温度 ②升高温度 ③加水 ④加入足量该溶质A.① B.④ C.①③ D.②④AB5.向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固体,使之变成饱和溶液,溶液中不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密度6.已知Na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要从热的NaNO3饱和溶液中得到NaNO3晶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蒸发溶剂 C.降低温度 D.加入少量水BC7.下列有关溶液结晶过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溶质一定减少B.溶液质量增加C.温度一定降低D.溶剂一定减少A8.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0 g、150 g、100 g、50 g某溶质,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1) (填序号,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2)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3)若固体溶质是硝酸钾,对A、B两个烧杯同时升高温度(均匀进行),固体物质先消失的是 。A、B DCDB9.在20 ℃时,向1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 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C.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D.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10.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D.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B11.常温下,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实验2后,甲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C.实验2后,乙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C12.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D13.某温度下,将40 g食盐放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36 g食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得到 g食盐水,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食盐水中溶质是 ,溶剂是 。 (3)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g,溶剂质量为 g。 (4)将上述溶液等分成两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克,溶剂质量为 g。 136饱和氯化钠水3610018504.下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流程Ⅰ、Ⅱ、Ⅲ中对氯化钠来说溶液的状态分别是 、 、 (均填“饱和”或“不饱和”)。 (2)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利用了 的方法,使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 不饱和 饱和饱和蒸发溶剂 (共60张PPT)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可以加快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措施有:①降温冷却;②搅拌;③将固体溶质研细;④增加溶剂的量。其中一般可行的是 (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②③B2.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从该设计中严谨的得出本结论应该保持相同的科学量是 (填字母序号)。 A.温度 B.高锰酸钾的质量 C.水和汽油的质量(2)设计实验 (填序号)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ABC②③3.通常状况下,食盐易溶于水,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由此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 D.大气压强4.打开汽水瓶的瓶盖后,瓶内迅速出现大量气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打开瓶盖后压强增大 B.出现大量气泡是因为气体溶解度增大C.出现大量气泡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气体浓度变小AD5.向5 mL碘的水溶液(黄色)中加入2 mL汽油(无色),振荡静置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由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且不溶于水B.汽油易挥发,沸点比水低C.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强D.碘在不同溶剂中形成的溶液颜色可能不同B6.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一的目的是 。 实验二,加热后固体全部消失的原因是 。 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7.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C.硝酸铵固体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吸收热量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8.60 ℃时,将110 gKNO3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下列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m(溶质)∶m(溶液)=11∶21 B.升温后(水的质量不变),变为不饱和溶液C.可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D.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9.下列能证明硝酸钾在20 ℃时溶液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 )A.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质量不变C.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 ℃,有硝酸钾晶体析出DC10.常温下,用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实验1结束后,甲、乙中溶液的组成相同B.实验2结束后,乙中比甲中溶解的氯化钠多C.实验2结束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D.实验2结束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B11.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C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B.硝酸钾的溶解性减弱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12.在一定温度下,将固体M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液体N中,充分溶解,此过程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能用表中图像表示的是 ( )编号 固体M 液体N 图像① NaCl 蒸馏水 ② NaCl 饱和NaCl溶液③ NaCl NaCl的不饱和溶液④ NaCl 饱和KNO3溶液A.只有①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C13.一种简易的“天气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樟脑和酒精(已知温度越高,樟脑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越强)。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中外界环境的温度最高 B.图甲、图乙中溶液的质量相等C.图乙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乙<甲<丙A14.20 ℃时,向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3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 g剩余,则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 ℃时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溶液的质量为 g;若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向烧杯里加入10 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溶液的质量为 g。饱和 12不饱和 2315.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氯化钠固体。在20 ℃时,向三份质量均为100 g的水中分别加入20 g、36 g、4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溶解后分别得到溶液甲、溶液乙和溶液丙。(1)溶液甲、乙和丙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2)溶液甲、乙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甲乙和丙乙=丙>甲 课时2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B2.20 ℃时,50 g水里最多溶解5 g甲物质;60 ℃时,100 g水里最多溶解10 g乙物质。那么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 )A.甲>乙 B.乙>甲 C.甲=乙 D.无法比较3.常温下(20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013 g,则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性可描述为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DD4.如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点a、b在溶解度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A.a点对应溶液的质量分数是45.8%B.将b点对应溶液降温到30 ℃,溶液的浓度不变C.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降温D.某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其温度应大于30 ℃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 g。表示的意义是:40 ℃时,在 g水里,达到 状态时,溶解氯化钾 g。 (2)40 ℃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 (3)40 ℃时,在50 g水中最多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 g。 (4)40 ℃时,用80 g氯化钾最多可以配制 g的氯化钾的饱和溶液。 (5)4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30 g氯化钾,此时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4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6 g氯化钾,此时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100饱和402∶5∶7 20280不饱和 饱和1406.如表是NaCl和KNO3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单位:g/100 g水),请回答问题:温度(℃) 10 20 30 40 50NaCl 35.8 36.0 36.3 36.6 37.3KNO3 20.9 31.6 45.8 63.9 110(1)20 ℃时,NaCl 的溶解度是 。 (2)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选填“NaCl”或“KNO3”)。 (3)20 ℃时,将40 g KNO3固体加入 50 g 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为 g;加入50 g水后,升温至40 ℃,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6.0 g NaCl65.8变大7.固体物质溶解度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①溶剂性质 ②温度高低 ③溶质性质 ④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⑤溶液的总质量A.①②④⑤ B.②③⑤ C.②⑧④⑤ D.④⑤D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B.t2 ℃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C.t3 ℃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D.将t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所得甲、乙的溶液仍都是饱和溶液C9.在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①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C.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D.将温度升高到t2 ℃,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A10.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填序号)。 ①面粉 ②蔗糖 ③植物油 ④冰块(2)20 ℃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斜线,回答下列问题:②①20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 。 ②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③若从D点溶液得到A点溶液,需增加该溶质 g。 ④图中四点所对应的溶液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88 g 不饱和溶液 44A=B>C>D 11.已知甲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温度/℃ 10 20 30 40溶解度/g 10.0 18.0 36.0 56.0按下图步骤进行操作:(1)甲属于 (填“易”或“可”)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填“增大”或“减小”); (2)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 ; (3)要使E中未溶的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 ℃的水 g。 易增大C、D A5012.如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问题。(1)甲图中,t2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 (2)t2 ℃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At1 ℃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增加溶质(合理即可) (3)t2 ℃时,当A中混有少量的C时,可用 方法提纯A。 (4)若物质A在t2 ℃时的溶解度为60 g,t1 ℃时的溶解度为20 g,把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A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此时A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5)如乙图所示,20 ℃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 。原因是: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10% 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变小,溶解的物质减少,多余的溶质析出。 基础实验6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1.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实验活动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B2.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需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为3 gB.在烧杯中配制溶液C.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D.俯视读数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3.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来选种,实验室配制100 g该浓度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①②⑤③B.②中需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为16 gC.选用50 mL量筒分两次量取所需水的体积D.①中有部分固体洒落,导致所得溶液的浓度偏大B4.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活动中,可能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量取水时量筒内事先有少量水 B.所用氯化钠固体不纯C.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D5.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5%的KNO3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KNO3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像,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所用KNO3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C.KNO3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B6.现用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9 g/cm3),配制2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1)需要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 mL(计算结果精确到0.1),需要水 mL(水的密度为1 g/cm3)。 (2)该溶液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除了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 。量取所需要的12%的氯化钠溶液时,应选用 (填“10 mL”“20 mL”或“50 mL”)规格的量筒。 (3)某同学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用。请你帮助他写上该溶液标签的内容 。 9.210胶头滴管 10 mL 6% NaCl溶液 7.如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1)应称量 g 氯化钠固体,需加水 mL。 (2)若称量氯化钠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直到天平平衡。 7.542.5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3)实验中发现氯化钠固体已结块,为了较快地溶解,合理的方法有 (填序号)。 A.用玻璃棒将氯化钠固体捣碎 B.用热水溶解C.加入更多的水 D.用玻璃棒搅拌(4)下列操作中可能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填序号)。 A.氯化钠中含有杂质 B.量取水时仰视C.用已有少量水的烧杯溶解氯化钠 D.转移时,有少量溶液溅出(5)取上述溶液10 g,需加 g水稀释,可得到5%的氯化钠溶液。 ABDABC208.某同学配制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1)该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 (填步骤名称)。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溶解玻璃棒 (3)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如图该同学观察方式正确的是 (填序号)。 (4)若用C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已知某氯化钠溶液中氯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00,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胶头滴管 A偏大 3.1% 9.小军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他取出一定量该溶液,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结果保留至0.01)0.48解:设该过氧化氢溶液中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2H2O2 2H2O+O2↑68 32x 0.48 g= x=1.02 g答:该溶液中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1.02 g。基础实验7 粗盐的初步提纯1.“粗盐提纯”实验不需要的仪器是 ( )2.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这四步操作中均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 ( )A.烧杯 B.漏斗 C.玻璃棒 D.酒精灯DC3.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示意图,与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 ( )A.甲 B.甲和乙 C.乙和丁 D.丁D4.选择下列部分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乙实验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实验在操作③时,若俯视读数,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甲实验步骤中都要用到玻璃棒,且①和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相同的C.甲实验和乙实验都要用到实验操作①D.甲实验在操作⑤时,将水全部蒸发后停止加热C5.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1)将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中,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填“引流”或“加快溶解”)。 不变 引流(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A.称量及量取;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 (填字母)。 ②若要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 g,水 g。 ③将已配好的100 g质量分数的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 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已知在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则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写最简整数比)。BACD69411.99∶25 6.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少量泥沙,为了除去泥沙等不溶物。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在粗盐提纯的操作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玻璃棒在丙中的作用是 。 (2)其中甲的操作名称为 ,目的是为了除去 (填化学式)。该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应采取的措施是 。 (3)其中乙的操作名称为 ,该操作中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图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填序号)。 丙乙甲 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 蒸发H2O来回移动酒精灯 过滤D(4)若在操作乙过程中发现速率较慢,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固体颗粒阻碍了液体通过滤纸孔隙 B.滤纸有破损C.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D.滤纸高度超过了漏斗边缘(5)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其纯度,发现结果偏高,其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ACC7.某兴趣小组进行粗盐(含CaCl2、MgCl2和少量泥沙)提纯并配制NaCl溶液,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1是 。 (2)在得到精盐固体的过程中,当 出现时,就要停止加热。所得的精盐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过滤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 混合物(3)若实验最终精盐产率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C.精盐中含有水分 D.所称粗盐没有全部溶解(4)操作3可用饱和食盐水反复冲洗,其原理是 。 (5)若用如图乙操作得到的氯化钠晶体配制50 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回答下列问题:①计算:需要 g氯化钠晶体。 ②称量:称量时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选择量筒的规格为 mL,量取水时,如果按照如图乙①中的方法读数,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 ③溶解:图乙②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 ④装瓶、贴标签:实验完毕。BD饱和食盐水只能溶解氯化钙和氯化镁而不能溶解氯化钠 2.5往左盘添加氯化钠 50偏小加速溶解 (共32张PPT)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课时1 溶液的形成1.食堂里的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 )A.碳酸饮料 B.西瓜汁 C.冰水 D.绿豆汤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氯化亚铁 B.白酒 C.白醋 D.花生油3.下列物质与水混合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碳酸钠 C.香油 D.硫酸ADC4.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C.碾成粉末状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5.我区自来水公司生产的“水长清”矿泉水是来自泰山山脉的天然矿泉水,判断“水长清”矿泉水属于溶液的依据是 ( )①无色 ②混合物 ③化合物 ④均一性 ⑤稳定性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AB6.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下列各图中能较好地反映溶液中蔗糖分子分布的是(水分子未画出) ( )A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B.溶液上层的密度小,下层的密度大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D.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8.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AA9.请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常用活性炭除去色素、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 (2)厨房中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时,会出现 (选填“溶解”或“乳化”)现象。 (3)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4)烹煮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须取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吸附性乳化食盐均一性 10.下列是生活中出现的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盐水 B.牛奶 C.肥皂水 D.泥水11.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B.将20%的食盐水,分成4等份,每等份溶液浓度是5%C.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D.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AC12.下列反应结束后的混合物不是溶液的是 ( )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恰好完全反应B.纯净的碳酸钙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水中A13.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证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4)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实例: 的溶剂不是水。 (5)某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是一种。实例: 。高锰酸钾(合理即可) 蒸馏水(合理即可) 氯化氢气体(或酒精,合理即可) 碘酒(合理即可) 汽水中有柠檬酸、蔗糖等溶质(合理即可) 14.小科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1)将少量的①植物油、②面粉、③酒精、④白糖、⑤泥土这五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 形成悬浊液, 形成乳浊液, 形成溶液(填编号)。 (2)将一块冰糖放入水中溶解成糖水,品尝一下,整杯水都是甜的,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 (3)烹煮后的油锅很难用水洗干净,加点洗洁精就能轻而易举地洗掉,这是因为 。 ②⑤①③④均一性 洗洁精对油污起到了乳化作用 15.同学们为证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各实验中都可观察到溶液颜色为 。 (2)通过实验①②的对比,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若要证明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需增加实验④与实验③进行对比,实验④的烧杯中需加入 和 。 蓝色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速率越快 50 mL冷水 0.5 g块状硫酸铜 课时2 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会下降,则这种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浓硫酸 D.硝酸铵D2.小琪同学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D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有很强导电性的是 ( )A.碳酸钙粉末B.蔗糖固体C.乙醇D.氯化钠粉末D4.化学兴趣小组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图甲连接好线路后发现灯泡不亮,按图乙连接好线路后发现灯泡亮了,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固体都不导电B.液体都能导电C.NaCl固体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Cl-D.NaCl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Na+和Cl-D5.大量实验表明,少数的固体物质溶于水,能使稀溶液的凝固点 ,沸点 。融雪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加入氯化钠后水溶液的凝固点 0 ℃,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这是因为咸汤的 比水高。降低升高低于沸点6.室温下有一瓶长期密封放置的氯化钠稀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接近瓶口的溶液较稀 B.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C.瓶内溶液各部分密度相同 D.瓶底会析出少量氯化钠固体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质的溶解通常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在水分子作用下,氯化钠能发生电离C.水在通电作用下发生了电离D.氯化钠溶液是由离子和分子组成的混合物CC8.向一只盛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B.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C.温度计的示数下降,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D.温度计的示数下降,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D9.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其中符合题意的是 ( ) ① ② ③ ④X 双氧水 水 水 水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B10.如图所示,若想让小灯泡发光,可以向容器A的纯水中加入 ( )①食盐 ②酒精 ③蔗糖 ④生石灰 ⑤浓硫酸 ⑥碳酸钠⑦氢氧化钠A.①②④⑦ B.②③⑥⑦ C.①④⑤⑥ D.①④⑤⑥⑦D11.某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操作示意图如下:他取三只烧杯,向烧杯中各注入2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 ℃。再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均为8 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搅拌,待固体溶解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1)搅拌的目的是 ,图示④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2)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 ℃的是 溶液,这是因为 。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其原因是 。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 溶于水,溶液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加快固体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氯化钠12.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药品器材】药品:水、NH4Cl、CaCl2、NaCl;器材: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取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实验1 50 mL NH4Cl 15实验2 50 mL CaCl2 28实验3 x NaCl 21实验4 50 mL 无 22【数据分析】(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反思评价】(4)经讨论,小组同学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原因是 (填字母序号,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50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或其他合理答案) NH4ClAB(共30张PPT)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课时1 溶液的形成1.下列溶液中的溶剂不是水的是 ( )A.医用碘酒 B.镇江米醋 C.生理盐水 D.茅台酒2.20 ℃时,把40 g的某物质加入60 g水中,固体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20% B.40% C.25% D.66.7%3.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是 ( )A.1∶4∶5 B.5∶4∶1 C.4∶1∶5 D.20∶100∶80ABA4.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编号 溶液 溶质化学式① 澄清的石灰水 ② 医疗消毒用高锰酸钾溶液(俗称紫药水) ③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俗称生理盐水) ④ 38°“稻花香”白酒 ⑤ 医疗上消毒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⑥ 碳酸钙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的溶液 Ca(OH)2 KMnO4NaClC2H5OHH2O2CaCl25.农业生产上通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1)现要配制20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的质量是 kg。 (2)用6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可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 kg。401006.下列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含的溶质越多,溶质质量分数越大B.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C.溶剂的质量越小,溶质质量分数越大D.一定量的溶液中,含的溶质越多,溶质质量分数越大D7.室温下,10 g食盐与25 g水混合,充分搅拌后有1 g固体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为35 g B.溶液质量为34 gC.溶质质量为10 g D.溶剂质量为35 g8.按下列方法配制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是 ( )A.称取5.0 g二氧化锰,溶解在95 mL水中,充分搅拌B.称取5.0 g生石灰,放入95 mL水中,充分搅拌C.量取5.0 mL浓硫酸,倒入95 mL水中,充分搅拌D.称取5.0 g硝酸钾,放入95 mL水中,充分搅拌BD9.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过氧化氢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500 g溶液中含溶质30 gB.500 mL溶液的质量为550 gC.500 mL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D.取出50 m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30%A10.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下列图像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D11.下列四种硝酸钾溶液中(均不饱和),硝酸钾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15 g硝酸钾溶于85 g水中B.150 g水中溶解硝酸钾30 gC.85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15 g硝酸钾D.一定量硝酸钾溶于80 g水制成100 g硝酸钾溶液D12.6.5 g锌与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1)在100 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g,溶剂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g。 (2)反应后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g,溶剂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g。 (3)若锌与稀硫酸反应时,稀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为 、 。 H2SO49.8H2O 90.2ZnSO416.1H2O90.2H2SO4ZnSO413.20 ℃时,对100 g5%的食盐溶液做了如下处理,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假设每次所得溶液中无溶质析出或剩余,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蒸发10 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为 。 (2)加入10 g氯化钠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增加10 g氯化钠和10 g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加入100 g15%的氯化钠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5.6% 13.6% 12.5% 10%课时2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将100 g 98%的浓硫酸注入900 g水中,所得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A.9.8% B.10.0% C.10.9% D.11.1%2.向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200 g水,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倒掉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0% B.5% C.2.5% D.20%3.通过稀释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8 g/mL)来配制5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密度为1.05 g/mL),需用浓盐酸的体积约为 ( )A.250.0 mL B.364.9 mL C.114.5 mL D.450.0 mLABC4.利用95%和5%的硫酸溶液来配制2 000 g 30%的硫酸溶液,需要5%的硫酸溶液的质量约为 ( )A.500 g B.1 000 g C.1 444.4 g D.555.6 g5.向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水,下列各项一定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溶剂的质量6.要想把40 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5%,需要加水 ( )A.40 g B.400 g C.4 g D.0.4 gCBA7.“84消毒液”一般需要稀释使用。要配制1 000 g有效氯含量为0.03%的“84消毒液”稀溶液用于桌椅消毒,需要有效氯含量为5%的“84消毒液”的质量是 g。 8.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购得100 kg 40%的NaOH溶液,若处理废水时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则应对所购NaOH溶液加质量为 的水进行稀释。 6300 kg 9.蔗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品剂,蔗糖的化学式为CxH22O1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请回答下列问题:(1)蔗糖化学式中x的值是 。 (2)甲同学要把8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稀释为5%的溶液,计算需要加水的质量。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则80 g×15%=x×5% 解得x=240 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40 g-80 g=160 g答:需要加水的质量为160 g。1210.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实验室里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图。请计算:(1)生成氧气的质量。(2)此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34 g+2 g-35.2 g=0.8 g(2)解:设34 g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2H2O2 2H2O+O2↑68 32x 0.8 g= x=1.7 g所以此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8 g。(2)此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11.现有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入10 g食盐 B.加入50 g水C.蒸发掉50 g水 D.加入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12.向50 g稀硫酸中加入16%的硫酸溶液150g,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原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 B.8% C.24% D.32%CD13.过氧乙酸能高效、快速杀灭细菌和病毒,广泛应用于环境的消毒。现有一种过氧乙酸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5%。请回答问题:(1)100 g该溶液中含溶质 g。 (2)向100 g该溶液中加入200 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将100 g该溶液与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乙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55% 10% 14.常温下将3 g氯化钠完全溶于27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将所得溶液均分为3份,请完成下列计算: (1)在第一份溶液中再加入0.8 g氯化钠,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2)在第二份溶液中再加入10 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将第三份溶液蒸发5 g水(无氯化钠析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 16.7% 5% 20% 15.为测定实验室某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标签是否相符,小雷利用其与大理石的反应(其中杂质不参与反应)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盐酸样品 大理石 剩余固体(含大理石)+液体53.0 6.0 56.8(1)实验中共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通过计算判断测定结果与试剂瓶标签上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符。(相对原子质量:H—1,O—16,Cl—35.5)2.2解:设53.0 g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CaCO3+2HCl CaCl2+H2O+CO2↑73 44x 2.2 g= 解得x=3.65 g该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6.9%<7.3%,与试剂瓶标签上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符。答:测定结果与试剂瓶标签上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符。16.小文用如图所示实验测量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粗锌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试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Zn—65)解:(1)生成氢气的质量:8 g+93.7 g-101.5 g=0.2 g。(2)设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Zn+H2SO4 ZnSO4+H2↑65 161 2x y 0.2 g=,=解得x=6.5 g,y=16.1 g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6.1%。答:(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2 g。(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6.1%。(共23张PPT)第7章 章节归纳与提升易错点1 溶液的形成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溶液B.植物油与水混合能形成溶液C.一种溶液中可能含多种溶质D.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C易错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B.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可能减小C.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D.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降温转化为饱和溶液B易错点3 溶解度3.在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图中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B.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B易错点4 溶解度曲线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将T2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要将b点的甲溶液转变为a点的甲溶液,可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D.若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甲,可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提纯乙D易错点5 溶质质量分数5.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成功地探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下表为侯氏制碱法中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温度/ ℃ 10 20 30 40溶解度/ g Na2CO3 12.2 21.8 39.7 48.8NaCl 35.8 36.0 36.3 36.6NaHCO3 8.2 9.6 11.1 12.7(1)40 ℃时,将等质量的三种表中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在我国青海湖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指的是Na2CO3,“盐”指的是NaCl。“冬天捞碱”的原因是Na2CO3的溶解度受 ;“夏天晒盐”是利用 的方法,使NaCl晶体析出。 NaCl>Na2CO3>NaHCO3温度影响较大,且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蒸发结晶 1.(2024·湖南)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泥沙 B.食盐 C.植物油 D.粉笔灰2.(2024·安徽)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BD3.(2024·长沙)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B.阳光充足,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C.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C4.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60 ℃时,100 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60 gB.40 ℃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C.5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60 ℃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40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D5.(2024·成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影部分的任意点表明甲、乙两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T2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C.T3 ℃时,在100 g水中加入60 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D.T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D6.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KCl 30 g 33 g 35 g 38 g 41 gKNO3 21 g 31 g 45 g 65 g 88 gA.KNO3比KCl的溶解度大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在20~30 ℃C.在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 KCl可得到15 g KCl溶液D.在50 ℃时,两物质各取5 g分别加入10 g水中,充分溶解,均有固体剩余B7.20 ℃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①,加热到60 ℃时现象如图②,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B一定为不饱和溶液B.图②: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图③:乙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D.将60 ℃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 ℃,析出晶体A多B8.(2024·广东)根据如图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提纯氯酸钾最好用蒸发结晶的方法B.30 ℃时氯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C.80 ℃时7 g NaCl和20 g水能形成饱和溶液D.控制温度,图中氯酸钠和氯化钾能发生化学反应D9.(2024·江西)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化学探究活动。实验一:相同条件下,将10.00 g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中,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时间 水 饱和石灰水 稀盐酸 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n小时 8.14 g 8.32 g 8.62 g 11.16 g 9.36 g2n小时 5.74 g 5.93 g 6.67 g 12.53 g 8.45 g实验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敞口久置后浓度会变小B.实验二的溶液①中溶质只有Na2CO3C.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可能会变大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变化小于水的质量变化,原因之一是饱和石灰水吸收了空气中的CO2B10.(2024·湖南)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1)P点表示的含义是 。 (2)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 。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任写一种)。 (4)t1 ℃时,将30 g甲物质投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若将温度升高至t3 ℃,使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应该再加水 g。 (5)t3 ℃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小的是 。 在t1 ℃时,乙、丙的溶解度相等 降温结晶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6570甲11.(2024·江西)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1)根据图2实验现象,判断加入的固体是 (填“甲”或“乙”)。 (2)溶液c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若要让溶液d恰好达到饱和状态,需要再加入该固体 g。 (3)将t2 ℃时甲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 (4)将t2 ℃时84 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 甲3∶13 14增加溶剂 1912.(2024·河南)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M、N两点分别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两种溶液,当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随之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M点表示该物质在t2 ℃时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M点所示的溶液变到N点所示的溶液,可以将M点的溶液降温至t1 ℃,过滤除去析出的晶体后,再将溶液升温至 ℃。 (3)t2 ℃时,若M点所示溶液的质量为70 g,其中含溶质 g,再将该溶液降温到t1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 (保留一位小数)。 (4)当恒温蒸发溶剂时,M、N两点的位置变化正确的是 (填字母)。 A.M、N点均不动 B.M、N点均垂直上移C.M点沿曲线下移;N点垂直上移 D.M点不动;N点垂直上移至曲线,不再变动饱和 t32016.7%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节归纳提升.pptx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pptx 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pptx 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pptx 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