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情检测卷(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B )A.2N B.C C.H D.O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示是 ( B )A B C D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A.蔗糖溶于水,分子变小 B.酒精燃烧生成新分子C.氧气液化,分子间距变大 D.冰融化成水,分子数变多4.干冰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5.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下列有关数字“2”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 D )①CO2 ②2O ③Ca2+ ④Na2CO3 ⑤ ⑥OA.①和②中的“2”均表示两个氧原子 B.③和⑥中的“2”均表示化合价C.④中的“2”表示两个钠离子 D.⑤中的“2”表示原子序数6.草莓中含有的乙酸苯甲酯(C9H10O2)常用于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乙酸苯甲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乙酸苯甲酯含有1个氧分子D.乙酸苯甲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9∶10∶27.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D )A.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因此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B.某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因此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因此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8.(7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化学符号填空:①亚铁离子: Fe2+ 。②水中氢元素显+1价: O 。③3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P2O5 。④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会引起人体甲状腺肿大的元素是 I 。(2)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①2S: 两个硫原子 。②Ca2+: 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SO2: 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9.(7分)如图所示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金属铁是由 铁原子 (填具体微粒名称,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钠离子、氯离子 构成的。(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回答下列问题:①当a= 10 时,该粒子是原子。②当a=8时,该粒子是 阴离子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符号为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氯化氢分子不断地运动并扩散到实验室的空气中去了(合理即可) 。(2分)10.(6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下列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A B C D图1 图2(1)如果D表示原子,则D中的x= 8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是因为这两种粒子的 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相同。(3)A和B两种粒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4)硒元素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硒原子的中子数为 45 。11.(8分)小青和同学们一起绘制的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的微观实质是 过氧化氢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 ,过程②的微观实质是 每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成1个水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2分)(2)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H、O (用化学符号表示)。(3)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 A (填字母)。(4)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 不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 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2分)12.(8分)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荷,原子不带电荷,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不会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2分)(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原子核 。(2分)(3)1 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B (填字母)。(2分)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4)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C (填字母)。(2分)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13.(10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实验一】如图1所示,烧杯A中装有20 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烧杯B中装有10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起来。一段时间后,A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的原因,小组同学取酚酞溶液浸泡后晾干的无色干燥纸条,用图2实验进行验证。图1 图2(1)兴趣小组在探究图1实验活动时,下列图标与本实验无关的是 D (填字母)。A B C D(2)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不用做甲实验,理由是 酚酞溶液中含有水,但酚酞溶液为无色 。(2分)(3)实验观察到乙中 无明显现象 ,丙中纸条变红色,证明使酚酞变红的是氨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实验二】某同学按图3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待传感器开始工作后,打开中间的弹簧夹,使烧瓶两端联通,记录数据变化如图4所示。请回答:图3 图4 图5(4)实验观察到装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 氧气浓度不断增大 ,说明氧分子在不断运动。(5)查阅资料可知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氧气分子质量,由图4可得出:分子质量与分子的运动速率成 反比 (填“正比”或“反比”)。(2分)(6)若将两烧瓶同时放入40 ℃热水中,发现相同时间内气体浓度比常温时变化更大,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还与 温度 有关。(7)将装有少量酒精的塑料袋排净空气后密封,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塑料袋膨胀(如图5),其原因是 酒精受热,分子间隔变大 (从微观的角度回答)。(2分)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情检测卷(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2N B.C C.H D.O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示是 ( )A B C D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溶于水,分子变小 B.酒精燃烧生成新分子C.氧气液化,分子间距变大 D.冰融化成水,分子数变多4.干冰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5.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下列有关数字“2”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CO2 ②2O ③Ca2+ ④Na2CO3 ⑤ ⑥OA.①和②中的“2”均表示两个氧原子 B.③和⑥中的“2”均表示化合价C.④中的“2”表示两个钠离子 D.⑤中的“2”表示原子序数6.草莓中含有的乙酸苯甲酯(C9H10O2)常用于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乙酸苯甲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乙酸苯甲酯含有1个氧分子D.乙酸苯甲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9∶10∶27.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因此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B.某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因此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因此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8.(7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化学符号填空:①亚铁离子: 。②水中氢元素显+1价: 。③3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④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会引起人体甲状腺肿大的元素是 。(2)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①2S: 。②Ca2+: 。③SO2: 。9.(7分)如图所示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金属铁是由 (填具体微粒名称,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回答下列问题: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符号为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2分)10.(6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下列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A B C D图1 图2(1)如果D表示原子,则D中的x=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是因为这两种粒子的 相同。(3)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4)硒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硒原子的中子数为 。11.(8分)小青和同学们一起绘制的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的微观实质是 ,过程②的微观实质是 。(2分)(2)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3)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4)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 (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 。(2分)12.(8分)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荷,原子不带电荷,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2分)(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分)(3)1 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字母)。(2分)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4)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填字母)。(2分)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13.(10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实验一】如图1所示,烧杯A中装有20 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烧杯B中装有10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起来。一段时间后,A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的原因,小组同学取酚酞溶液浸泡后晾干的无色干燥纸条,用图2实验进行验证。图1 图2(1)兴趣小组在探究图1实验活动时,下列图标与本实验无关的是 (填字母)。A B C D(2)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不用做甲实验,理由是 。(2分)(3)实验观察到乙中 ,丙中纸条变红色,证明使酚酞变红的是氨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实验二】某同学按图3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待传感器开始工作后,打开中间的弹簧夹,使烧瓶两端联通,记录数据变化如图4所示。请回答:图3 图4 图5(4)实验观察到装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 ,说明氧分子在不断运动。(5)查阅资料可知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氧气分子质量,由图4可得出:分子质量与分子的运动速率成 (填“正比”或“反比”)。(2分)(6)若将两烧瓶同时放入40 ℃热水中,发现相同时间内气体浓度比常温时变化更大,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还与 有关。(7)将装有少量酒精的塑料袋排净空气后密封,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塑料袋膨胀(如图5),其原因是 (从微观的角度回答)。(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情检测卷 - 学生版.docx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情检测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