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 学情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 学情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 学情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n—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燃烧一定能引起爆炸
B.欲促进可燃物燃烧,可尝试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应该先检验气体纯度
D.通过控制燃烧发生的条件可以有效防火、灭火
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况,处理措施合理的是 (   )
A.室内物品着火时,首先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B.烹饪时,油锅着火,立即向锅中注水扑救
C.发现家中煤气泄漏时,先关闭气阀,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D.图书档案等重要物品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
A.3Al+O2Al3O2 B.2Mg+O22MgO
C.H2O2H2+O2↑ D.C+O2↑CO2↑
4.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常温下氢气和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C.4 g氢气和32 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 g水
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5.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X+H23HCl+Si(高纯)是工业制硅流程中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中各原子数目不变
C.X的化学式是SiHCl2 D.反应中只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6.《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取醋酸(CH3COOH)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古法酿醋是用粮食发酵而成,发酵属于物理变化
B.新方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H4CH3COOH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新方法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7.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B.图乙: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图丙: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图丁:在密闭容器中用足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
8.(6分)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发现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一条即可)。
(4)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填字母)。
A.     B.     C.
(5)请你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或空气):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2分)
9.(8分)化学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炼丹过程中常用到密陀僧。若密陀僧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陀僧+2HNO3Pb(NO3)2+H2O(已配平),则密陀僧的化学式为 。
(2)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分解后只生成碳和水,由此可推断,组成蔗糖的元素是 (填化学符号)。
(3)镁粉可用作照明弹,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分)
(4)汽车尾气(含有CO、SO2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其功能是促使CO和NO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
(5)在400 ℃左右,有催化剂存在时,氨气(NH3)能与NO气体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
10.(4分)某项目化研究小组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资料:家用燃料变迁史。
(1)探究灭火的原理:关闭燃气阀门和成语“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都是 。
(2)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适当扇风会增大 的浓度。
(3)探究爆炸的条件: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可燃性气体一旦泄露,要及时关闭阀门并 ,防止在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4)探究新型能源:家用燃料的变迁从“就地取材”到“高效清洁”。未来,可持续能源和低碳技术将进一步重塑家庭能源结构。请写出一种家用新型能源: 。
11.(5分)为探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项目小组查得资料:学者揭示了硼基催化剂催化甲烷(CH4)与氧气反应生成X、Y和Z等的过程,局部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表示省略相关过程)。请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
(1)X为一氧化碳分子,参照上图,画出该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
(2)B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硼元素的化合价为 。
(3)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Z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
(4)生成Y的过程如图中虚线框所示,且各微粒数比为1∶1∶1∶1,则Y的化学式为 。
12.(10分)某同学根据日常的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其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1)白磷(化学式为P)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
(2)实验 和实验 (填序号,下同)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接触氧气。
(3)实验 和实验 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4)该组实验运用了 的方法。
(5)以上四个实验中,实验 (填序号)省略不做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6)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一种。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 。(2分)
13.(13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从定量的角度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
   
(1)甲实验所做的是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2分)
(2)乙实验是先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Na2CO3)接触,反应结束后发现天平的指针 (填“偏左”“偏右”或“不偏转”)。
(3)交流讨论:①乙实验的反应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为达到实验目的,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中丙、丁实验装置来改进乙实验,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装置,并说明理由: 。(2分)
探究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探究物质组成。木糖醇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新型甜味剂。
【提出问题】木糖醇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提供资料】①浓硫酸是干燥剂,能够吸收水分。②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③碱石灰能够用来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定性实验】
(4)完善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取适量的木糖醇使其燃烧,同时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证明木糖醇中一定含有
Ⅱ.将烧杯倒转,并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证明木糖醇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定量实验】
查阅资料可知,经权威实验证明木糖醇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为进一步确定木糖醇的元素组成,取6.08 g木糖醇样品进行如图的探究(假设图中每一步反应都能充分进行)。
【实验分析】
(5)在实验前,需要先通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2分)
(6)实验时将6.08 g木糖醇样品放入A装置中使之充分燃烧,待反应物消失后继续通入氮气直至室温,称量发现B装置增重4.32 g,C装置增重8.8 g,则木糖醇中含有的元素是 ,理由是 。(2分)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 学情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n—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
A.燃烧一定能引起爆炸
B.欲促进可燃物燃烧,可尝试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应该先检验气体纯度
D.通过控制燃烧发生的条件可以有效防火、灭火
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况,处理措施合理的是 ( C )
A.室内物品着火时,首先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B.烹饪时,油锅着火,立即向锅中注水扑救
C.发现家中煤气泄漏时,先关闭气阀,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D.图书档案等重要物品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B )
A.3Al+O2Al3O2 B.2Mg+O22MgO
C.H2O2H2+O2↑ D.C+O2↑CO2↑
4.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B )
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常温下氢气和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C.4 g氢气和32 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 g水
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5.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X+H23HCl+Si(高纯)是工业制硅流程中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
A.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中各原子数目不变
C.X的化学式是SiHCl2 D.反应中只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6.《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取醋酸(CH3COOH)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A.古法酿醋是用粮食发酵而成,发酵属于物理变化
B.新方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H4CH3COOH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新方法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7.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 C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B.图乙: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图丙: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图丁:在密闭容器中用足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
8.(6分)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可燃物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发现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拨打火警电话119(合理即可) (答一条即可)。
(4)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 (填字母)。
A.     B.     C.
(5)请你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或空气): 在桌面上放置两支燃着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到罩在烧杯下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合理即可)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2分)
9.(8分)化学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炼丹过程中常用到密陀僧。若密陀僧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陀僧+2HNO3Pb(NO3)2+H2O(已配平),则密陀僧的化学式为 PbO 。
(2)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分解后只生成碳和水,由此可推断,组成蔗糖的元素是 C、H、O (填化学符号)。
(3)镁粉可用作照明弹,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2分)
(4)汽车尾气(含有CO、SO2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其功能是促使CO和NO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NON2+2CO2 。(2分)
(5)在400 ℃左右,有催化剂存在时,氨气(NH3)能与NO气体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H3+6NO5N2+6H2O 。(2分)
10.(4分)某项目化研究小组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资料:家用燃料变迁史。
(1)探究灭火的原理:关闭燃气阀门和成语“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都是 清除可燃物 。
(2)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适当扇风会增大 氧气 的浓度。
(3)探究爆炸的条件: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可燃性气体一旦泄露,要及时关闭阀门并 开窗通风 ,防止在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4)探究新型能源:家用燃料的变迁从“就地取材”到“高效清洁”。未来,可持续能源和低碳技术将进一步重塑家庭能源结构。请写出一种家用新型能源: 太阳能(合理即可) 。
11.(5分)为探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项目小组查得资料:学者揭示了硼基催化剂催化甲烷(CH4)与氧气反应生成X、Y和Z等的过程,局部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表示省略相关过程)。请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
(1)X为一氧化碳分子,参照上图,画出该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
(2)B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硼元素的化合价为 +3 。
(3)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Z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O2 CH2O+H2O 。(2分)
(4)生成Y的过程如图中虚线框所示,且各微粒数比为1∶1∶1∶1,则Y的化学式为 C2H6 。
12.(10分)某同学根据日常的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其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1)白磷(化学式为P)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2分)
(2)实验 ② 和实验 ④ (填序号,下同)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接触氧气。
(3)实验 ③ 和实验 ④ 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4)该组实验运用了 对比 的方法。
(5)以上四个实验中,实验 ① (填序号)省略不做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6)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一种。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 移除了可燃物、控制可燃物的温度在着火点以下 。(2分)
13.(13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从定量的角度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
   
(1)甲实验所做的是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小球先变鼓后变瘪,反应前后电子秤读数相同 。(2分)
(2)乙实验是先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Na2CO3)接触,反应结束后发现天平的指针 偏右 (填“偏左”“偏右”或“不偏转”)。
(3)交流讨论:①乙实验的反应 符合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为达到实验目的,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中丙、丁实验装置来改进乙实验,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装置,并说明理由: 丁,装置密闭,用天平测量时不受浮力影响 。(2分)
探究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探究物质组成。木糖醇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新型甜味剂。
【提出问题】木糖醇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提供资料】①浓硫酸是干燥剂,能够吸收水分。②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③碱石灰能够用来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定性实验】
(4)完善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取适量的木糖醇使其燃烧,同时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证明木糖醇中一定含有 氢元素 
Ⅱ.将烧杯倒转,并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木糖醇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定量实验】
查阅资料可知,经权威实验证明木糖醇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为进一步确定木糖醇的元素组成,取6.08 g木糖醇样品进行如图的探究(假设图中每一步反应都能充分进行)。
【实验分析】
(5)在实验前,需要先通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干扰实验 。(2分)
(6)实验时将6.08 g木糖醇样品放入A装置中使之充分燃烧,待反应物消失后继续通入氮气直至室温,称量发现B装置增重4.32 g,C装置增重8.8 g,则木糖醇中含有的元素是 碳、氢、氧 ,理由是 B装置增加的质量为水的质量,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4.32 g水中氢元素质量为0.48 g,8.8 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2.4 g,0.48 g+2.4 g=2.88 g,小于6.08 g,则木糖醇中还含有氧元素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