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情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情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情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B )
A.绿色出行 B.焚烧垃圾 C.节约用纸 D.随手关灯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C )
A.组成:由C和O2组成 B.性质:与CO相似,能与CuO反应
C.用途: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D.制取:实验室采用木炭燃烧获得
3.下列按顺序分别是实验室制备、收集、检验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
A B C D
4.“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 A )
A.先变红色后变紫色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色后变紫色
5.如图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
A.图中X的化学式是CO2
B.X转化为H2CO3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CO只能通过与O2反应转化为CO2
D.在转化关系图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共有3种
6.如下是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的简图(X是H2CO3,Y是葡萄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图1   图2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2中的转化1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图1中的转化1与图2中的转化1作对比可知,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1),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B )
图1   图2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B.cd段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
C.c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活塞 D.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
8.(5分)从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含有 氧 元素。
(2)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由 分子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向烧杯中缓缓倾倒,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密度比空气大 和 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对应的用途为 灭火 。
9.(8分)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基于碳中和理念的跨学科学习。结合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Ⅰ.源头控制:火力发电厂用煤粉作燃料
(1)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
(2)碳完全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O2 。(2分)理论上若120 kg碳完全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440 kg。
Ⅱ.多元封存:包括地质封存、生物封存等。
(3)生物封存是植物通过 光合 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
Ⅲ.可再生能源:“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下图是该项目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4)从能量转化角度,该技术实现了 太阳 能→化学能的转变。合成过程中,未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 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 。从环保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优点是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
10.(11分)实验室里现有高锰酸钾、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
(1)写出仪器名称:⑤ 水槽 ;⑦ 锥形瓶 ;⑧ 长颈漏斗 。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 ①②⑦⑧ (填序号),药品是 石灰石与稀盐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2分)
(3)若补充一种仪器: 试管 (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氧气,你选择发生装置的仪器是 ③④⑥ (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2分)
11.(7分)“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 水 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2)过程⑤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xO2,则x= 6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过程⑦为海水吸收C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H2OH2CO3 ;(2分)该反应与绿色植物吸收CO2相比,反应物相同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 反应条件不同 。
(3)结合图示,下列关于碳、氧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 ACD (填字母)。
A.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碳、氧元素质量和化合价均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拓宽视野】“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要实现“收支相抵”。
(4)火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CO2,科学家认为人类未来建设火星基地时,能利用火星大气中的CO2制取O2,理论依据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12.(8分)如图1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实验装置示意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应选用的药品是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2分)若用装置C收集CO2,气体应从 a (填“a”或“b”)端通入。
(3)如图2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广口瓶上方残留的空气 不会 (填“会”或“不会”)对CO2体积的测量造成影响。
(4)实验室常用难溶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得硫化氢气体(H2S),同时生成FeSO4。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①实验室制取H2S时,为了控制反应速率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图1中装置序号)。
②某同学用D、E、F装置组合收集H2S。E装置的作用是防倒吸,则虚线框内最合适的装置是 乙 (填右图中“甲”或“乙”)。
13.(7分)碳是形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某学习小组利用图1所示装置,以“木炭和氧化铜反应”开展项目式学习。
实验一 初步认识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图1   图2
(1)如图1,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 。
(2)图1中酒精灯上网罩的作用是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
实验二 深入研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小组同学根据木炭燃烧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也有多种可能。利用图2装置开展研究。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②CO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不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反应。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只有CO;猜想Ⅱ:只有CO2;猜想Ⅲ:CO和CO2的混合气体。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打开K,先通入干燥的氮气,再熄灭酒精喷灯,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熄灭酒精灯并关闭K。
【实验分析】
(3)定性分析:若猜想Ⅰ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B中无明显现象,D处的气体被点燃,发出蓝色火焰 。
(4)定量分析:取一定量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项目 反应前的质量/g 反应后的质量/g
A(玻璃管+固体) m1 m2
B+C(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①若猜想Ⅱ成立,则理论上(m4-m3) = (填“>”“<”或“=”)(m1-m2);
②若猜想Ⅲ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的炭粉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0.6 g<m<1.2 g 。(2分)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情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
A.绿色出行 B.焚烧垃圾 C.节约用纸 D.随手关灯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组成:由C和O2组成 B.性质:与CO相似,能与CuO反应
C.用途: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D.制取:实验室采用木炭燃烧获得
3.下列按顺序分别是实验室制备、收集、检验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 B C D
4.“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   )
A.先变红色后变紫色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色后变紫色
5.如图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X的化学式是CO2
B.X转化为H2CO3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CO只能通过与O2反应转化为CO2
D.在转化关系图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共有3种
6.如下是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的简图(X是H2CO3,Y是葡萄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2中的转化1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图1中的转化1与图2中的转化1作对比可知,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1),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图1   图2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B.cd段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
C.c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活塞 D.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
8.(5分)从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含有 元素。
(2)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向烧杯中缓缓倾倒,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和 ,对应的用途为 。
9.(8分)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基于碳中和理念的跨学科学习。结合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Ⅰ.源头控制:火力发电厂用煤粉作燃料
(1)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 。
(2)碳完全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分)理论上若120 kg碳完全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kg。
Ⅱ.多元封存:包括地质封存、生物封存等。
(3)生物封存是植物通过 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
Ⅲ.可再生能源:“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下图是该项目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4)从能量转化角度,该技术实现了 能→化学能的转变。合成过程中,未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 。从环保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优点是 。
10.(11分)实验室里现有高锰酸钾、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
(1)写出仪器名称:⑤ ;⑦ ;⑧ 。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药品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
(3)若补充一种仪器: (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氧气,你选择发生装置的仪器是 (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
11.(7分)“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 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2)过程⑤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xO2,则x=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过程⑦为海水吸收C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分)该反应与绿色植物吸收CO2相比,反应物相同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 。
(3)结合图示,下列关于碳、氧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碳、氧元素质量和化合价均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拓宽视野】“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要实现“收支相抵”。
(4)火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CO2,科学家认为人类未来建设火星基地时,能利用火星大气中的CO2制取O2,理论依据是 。
12.(8分)如图1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实验装置示意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应选用的药品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若用装置C收集CO2,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3)如图2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广口瓶上方残留的空气 (填“会”或“不会”)对CO2体积的测量造成影响。
(4)实验室常用难溶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得硫化氢气体(H2S),同时生成FeSO4。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①实验室制取H2S时,为了控制反应速率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图1中装置序号)。
②某同学用D、E、F装置组合收集H2S。E装置的作用是防倒吸,则虚线框内最合适的装置是 (填右图中“甲”或“乙”)。
13.(7分)碳是形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某学习小组利用图1所示装置,以“木炭和氧化铜反应”开展项目式学习。
实验一 初步认识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图1   图2
(1)如图1,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写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1中酒精灯上网罩的作用是 。
实验二 深入研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小组同学根据木炭燃烧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也有多种可能。利用图2装置开展研究。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②CO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不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反应。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只有CO;猜想Ⅱ:只有CO2;猜想Ⅲ:CO和CO2的混合气体。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打开K,先通入干燥的氮气,再熄灭酒精喷灯,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熄灭酒精灯并关闭K。
【实验分析】
(3)定性分析:若猜想Ⅰ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定量分析:取一定量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项目 反应前的质量/g 反应后的质量/g
A(玻璃管+固体) m1 m2
B+C(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①若猜想Ⅱ成立,则理论上(m4-m3) (填“>”“<”或“=”)(m1-m2);
②若猜想Ⅲ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的炭粉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