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 学情检测卷(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溶剂不一定是水 D.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2.在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活动中,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步骤都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D )A.烧杯 B.酒精灯 C.玻璃棒 D.集气瓶3.已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下列条件下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B )A.20 ℃时的不饱和溶液 B.20 ℃时的饱和溶液C.70 ℃时的不饱和溶液 D.70 ℃时的饱和溶液4.一定温度下,向如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D.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5.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A.固体X可能是氢氧化钠B.固体X可能是硝酸铵C.硝酸钾溶解度:①>②D.硝酸钾溶液质量分数:①=③6.KNO3与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常温下,NH4Cl易溶于水B.t2 ℃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t3 ℃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D.该两种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时,均有晶体析出7.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是 ( C )A B C D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B.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C.把NaOH固体、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8.(6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 氯化钠(或NaCl) 。(2)洗涤剂能除去油污,是因为它具有 乳化 功能。(3)常温下,同一杯氯化钠溶液,下半部分的咸度与上半部分的咸度的关系是 相同 (填“相同”“下半部分咸”或“下半部分咸”)。(4)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FeSO4 (填化学式)。(5)“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必须稀释后才能使用,将50 g含NaClO 5%的次氯酸钠溶液稀释至1%,需向原溶液中加入水的质量为 200 g。(2分)9.(7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给下列混合物归类:①食盐水、②碘酒、③牛奶、④墨汁、⑤血液、⑥肥皂水、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⑧可口可乐。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①②⑦⑧ ,属于乳浊液的是 ③⑥ (填序号)。(2)在炖一锅美味的排骨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需要取用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均一性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3)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压强 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 温度 有关。(4)人体所需的钠元素主要来源于饮食中的氯化钠,氯化钠由 离子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从海水中获取粗盐采取的方法是 蒸发溶剂 (填“冷却”或“蒸发溶剂”)。10.(8分)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溶液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1)①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性 。②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③烧开水时,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2)如图是A、B、C三种固态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①t1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②t1 ℃时,将25 g A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 1∶5 (填最简整数比)。③t2 ℃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填字母)。(2分)A.得到的三种物质的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B>A>CB.都得到饱和溶液C.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A物质D.得到的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C>B>A④在不改变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的前提下,将接近饱和的A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降低温度 。11.(6分)以下是NaCl、NH4Cl的溶解度表,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温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 (g/100 g水)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NH4Cl 33.5 37.2 41.4 45.5 50.4 55.2(1)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是 氯化钠(或NaCl) 。(2)3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 (填“>”“=”或“<”)氯化铵的溶解度。(3)氯化钠和氯化铵具有相同溶解度的温度范围为 10~20 ℃ 。(4)甲烧杯中是60 ℃时含有120 g水的NH4Cl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后,得到12.8 g NH4Cl固体。①操作1的名称是 过滤 。②甲、乙、丙、丁烧杯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甲、乙 。③对以上过程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c (填字母)。a.甲→乙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b.丙→丁过程中,溶质质量减少c.乙→丙过程中,开始析出NH4Cl固体的温度在40 ℃至50 ℃12.(9分)小明要用10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如图是他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① ② ③ ④ ⑤(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10 g,水的质量为 90 g。(2)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 100 mL(填“10”“50”或“100”)的量筒。(3)指出图中的一处操作错误: 图③中仰视读数(或图①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若按③所示的方法取水,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 < (填“>”或“<”)10%。(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④①③⑤② 。图②所示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物质溶解 。(5)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D (填字母)。(2分)A.氢氧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的砝码称量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所用的烧杯内壁有水珠13.(10分)“溶解”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开展研究性学习。任务1:溶解过程的探究小组同学先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后,观察到小灯泡不发光。再将10 g氯化钠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提示:部分物质溶于水后常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1)氯化钠溶解过程中可观察到小灯泡 发光 (填“发光”或“不发光”),说明氯化钠溶液具有 导电 性。(2)小组同学将氯化钠换成氢氧化钠重复上述实验,除观察到灯泡发光外,还发现烧杯外壁有热量变化,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会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图1图2任务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初步探究】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3)实验中振荡的目的是 加快物质溶解 。(4)通过图2实验可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剂的种类 有关。【深入思考】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通过加热或增加溶剂的量也能使B中固体溶解,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能吸收红、黄光而使溶液呈现蓝色。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硫酸铜溶液时,溶液浓度越大,对于红、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透过溶液的光强度越小。【实验探究】①取试管a、b分别加入2 g硫酸铜晶体和10 mL饱和CuSO4溶液。②将试管a、b分别装入光强度采集装置(图3为装置原理图)。③加热试管a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出“光强度—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④在试管b内加入3 mL水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光强度—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图3 图4 图5(5)由图4可知,温度越高,硫酸铜的溶解性越 强 (填“强”或“弱”)。(6)图5中,一开始光强度数值增大的原因是 加水使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变小 。(2分)(7)依据图5,请写出硫酸铜的溶解性与溶剂水的质量的关系及判断依据: 硫酸铜的溶解性不受水质量的影响,因为加水后最终光强度和起始值相同 。(2分)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 学情检测卷(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溶剂不一定是水 D.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2.在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活动中,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步骤都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烧杯 B.酒精灯 C.玻璃棒 D.集气瓶3.已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下列条件下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20 ℃时的不饱和溶液 B.20 ℃时的饱和溶液C.70 ℃时的不饱和溶液 D.70 ℃时的饱和溶液4.一定温度下,向如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D.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5.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X可能是氢氧化钠B.固体X可能是硝酸铵C.硝酸钾溶解度:①>②D.硝酸钾溶液质量分数:①=③6.KNO3与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温下,NH4Cl易溶于水B.t2 ℃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t3 ℃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D.该两种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时,均有晶体析出7.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是 ( )A B C D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B.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C.把NaOH固体、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8.(6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 。(2)洗涤剂能除去油污,是因为它具有 功能。(3)常温下,同一杯氯化钠溶液,下半部分的咸度与上半部分的咸度的关系是 (填“相同”“下半部分咸”或“下半部分咸”)。(4)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5)“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必须稀释后才能使用,将50 g含NaClO 5%的次氯酸钠溶液稀释至1%,需向原溶液中加入水的质量为 g。(2分)9.(7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给下列混合物归类:①食盐水、②碘酒、③牛奶、④墨汁、⑤血液、⑥肥皂水、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⑧可口可乐。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填序号)。(2)在炖一锅美味的排骨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需要取用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3)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 有关。(4)人体所需的钠元素主要来源于饮食中的氯化钠,氯化钠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从海水中获取粗盐采取的方法是 (填“冷却”或“蒸发溶剂”)。10.(8分)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溶液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1)①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 。②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 。③烧开水时,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如图是A、B、C三种固态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①t1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②t1 ℃时,将25 g A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 (填最简整数比)。③t2 ℃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2分)A.得到的三种物质的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B>A>CB.都得到饱和溶液C.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A物质D.得到的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C>B>A④在不改变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的前提下,将接近饱和的A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11.(6分)以下是NaCl、NH4Cl的溶解度表,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温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 (g/100 g水)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NH4Cl 33.5 37.2 41.4 45.5 50.4 55.2(1)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是 。(2)3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填“>”“=”或“<”)氯化铵的溶解度。(3)氯化钠和氯化铵具有相同溶解度的温度范围为 。(4)甲烧杯中是60 ℃时含有120 g水的NH4Cl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后,得到12.8 g NH4Cl固体。①操作1的名称是 。②甲、乙、丙、丁烧杯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③对以上过程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a.甲→乙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b.丙→丁过程中,溶质质量减少c.乙→丙过程中,开始析出NH4Cl固体的温度在40 ℃至50 ℃12.(9分)小明要用10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如图是他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① ② ③ ④ ⑤(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2)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 mL(填“10”“50”或“100”)的量筒。(3)指出图中的一处操作错误: 。若按③所示的方法取水,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10%。(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图②所示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5)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2分)A.氢氧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的砝码称量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所用的烧杯内壁有水珠13.(10分)“溶解”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开展研究性学习。任务1:溶解过程的探究小组同学先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后,观察到小灯泡不发光。再将10 g氯化钠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提示:部分物质溶于水后常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1)氯化钠溶解过程中可观察到小灯泡 (填“发光”或“不发光”),说明氯化钠溶液具有 性。(2)小组同学将氯化钠换成氢氧化钠重复上述实验,除观察到灯泡发光外,还发现烧杯外壁有热量变化,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会 (填“吸热”或“放热”)。图1图2任务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初步探究】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3)实验中振荡的目的是 。(4)通过图2实验可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深入思考】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通过加热或增加溶剂的量也能使B中固体溶解,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能吸收红、黄光而使溶液呈现蓝色。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硫酸铜溶液时,溶液浓度越大,对于红、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透过溶液的光强度越小。【实验探究】①取试管a、b分别加入2 g硫酸铜晶体和10 mL饱和CuSO4溶液。②将试管a、b分别装入光强度采集装置(图3为装置原理图)。③加热试管a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出“光强度—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④在试管b内加入3 mL水并持续测量透过溶液光线的光强度,复制数据导入软件中绘制“光强度—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图3 图4 图5(5)由图4可知,温度越高,硫酸铜的溶解性越 (填“强”或“弱”)。(6)图5中,一开始光强度数值增大的原因是 。(2分)(7)依据图5,请写出硫酸铜的溶解性与溶剂水的质量的关系及判断依据: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 学情检测卷 - 学生版.docx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 学情检测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