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K—39 Mn—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体现用途时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用氧气急救病人
B.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C.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D.用干冰作制冷剂
2.下列图示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热固体药品 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药品 D.读取液体体积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
A.氢气的密度小,可用作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C.一氧化碳有毒性,可用来冶炼金属
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来作铅笔芯
4.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b  c  d  e
A.图中粒子一共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5.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图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6.N(NO2)3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2
B.N(NO2)3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3
C.N(NO2)3中总共有3个N原子和6个O原子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
7.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 B C D
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用等质量的相同浓度的H2O2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
8.(4分)请用化学用语或符号与数字的意义填空。
(1)2个钠原子: 。
(2)表示粒子的符号: 。
(3)2O2中右下角“2”的含义: 。
(4)标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9.(6分)厨房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氯化钠是由 和氯离子构成的。
(2)判断做饭用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取适量的水,加入肥皂水检验,若观察到水中起泡沫较少、浮渣较多,则证明是 (填“硬水”或“软水”),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 。
(3)现在铁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用铁锅炒菜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 性。
(4)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 (填“调大”或“调小”);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
10.(9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备甲烷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应选用 。
(4)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实验1:打开K1,从长颈漏斗加水没过漏斗下端,关闭K1,振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实验2:下端木条先熄灭,可以验证CO2的性质是 。
11.(7分)如图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采矿和冶炼金属锡的场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矿(甲):“水锡……其质黑色……愈经淘取”。水中淘取锡砂(指锡矿石)时,筛选容器的孔径需 (填“大于”或“小于”)锡砂颗粒大小。锡砂主要成分为SnO2, (填“易”或“难”)溶于水。
(2)冶炼(乙):“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气)熔化”。
①鼓入足量空气,能使木炭 ,从而提高炉温。
②炼锡的方法是以二氧化锡(SnO2)和木炭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金属锡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
③炼锡时,有关键的一步“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 。
(3)应用:古代的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很少装酸性物质,原因是 。
12.(9分)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糖的组成元素”进行了探究。
查阅文献得知:①蔗糖属于有机化合物,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
②蔗糖隔绝空气加热时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述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
(1)小组同学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有 生成,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中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 元素(填元素符号,下同),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元素。
方案二: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热。
(2)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
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氧元素。
待蔗糖完全反应后,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老师告诉同学们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将氮气换成纯氧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小烧杯中加入 ,再往玻璃管中通入纯氧,点燃酒精灯加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分析,蔗糖(C12H22O11)完全分解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分)
(5)综合分析两个方案的实验现象可知,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
13.(11分)我国高铁创造的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学习小组对高铁建设中的铁制品生锈展开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实验1:
(1)如图实验中,对比 (填序号)可知,铁生锈与水有关。
(2)B中植物油的作用为 。
【任务二】探究铁生锈速率的影响因素
【查阅资料】炭粉可加快铁的生锈,炭粉不与食盐和醋酸反应
实验2:
 
序号 其他试剂 初始时氧 气浓度/% 200 s时氧 气浓度/%
水/mL 食盐质量/g 醋酸/滴
① 0 0 0 20.8 20.8
② 1.0 0 0 20.8 15.2
③ 1.0 0 5 20.8 12.7
④ 1.0 1.0 0 20.8 8.0
小组同学设计如上图的实验2进行分组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监测该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判断铁生锈的情况。实验记录如上表:
(3)将铁钉改为铁粉进行实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2分)
(4)①中200 s时氧气浓度没有变化的原因是 。(2分)
(5)对比②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分)
【任务三】探究铁生锈能量的变化
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图的实验3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5.0 g铁粉、0.1 g炭粉和1.0 g食盐加入集气瓶中,t1时刻加入1.0 mL水。
 
(6)t1~t3时刻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2分)
【拓展交流】
(7)根据铁生锈的原理,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任写一点)。九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K—39 Mn—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体现用途时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D )
A.用氧气急救病人
B.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C.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D.用干冰作制冷剂
2.下列图示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B )
A.加热固体药品 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药品 D.读取液体体积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B )
A.氢气的密度小,可用作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C.一氧化碳有毒性,可用来冶炼金属
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来作铅笔芯
4.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
a  b  c  d  e
A.图中粒子一共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5.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A.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图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6.N(NO2)3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2
B.N(NO2)3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3
C.N(NO2)3中总共有3个N原子和6个O原子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
7.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C )
A B C D
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用等质量的相同浓度的H2O2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6分)
8.(4分)请用化学用语或符号与数字的意义填空。
(1)2个钠原子: 2Na 。
(2)表示粒子的符号: Mg2+ 。
(3)2O2中右下角“2”的含义: 1个氧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 。
(4)标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O2 。
9.(6分)厨房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氯化钠是由 钠离子(或Na+) 和氯离子构成的。
(2)判断做饭用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取适量的水,加入肥皂水检验,若观察到水中起泡沫较少、浮渣较多,则证明是 硬水 (填“硬水”或“软水”),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 煮沸 。
(3)现在铁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用铁锅炒菜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 导热 性。
(4)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 调大 (填“调大”或“调小”);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 。
10.(9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2分)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备甲烷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A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应选用 D或E 。
(4)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实验1:打开K1,从长颈漏斗加水没过漏斗下端,关闭K1,振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气球鼓起 。
②实验2:下端木条先熄灭,可以验证CO2的性质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11.(7分)如图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采矿和冶炼金属锡的场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矿(甲):“水锡……其质黑色……愈经淘取”。水中淘取锡砂(指锡矿石)时,筛选容器的孔径需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锡砂颗粒大小。锡砂主要成分为SnO2, 难 (填“易”或“难”)溶于水。
(2)冶炼(乙):“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气)熔化”。
①鼓入足量空气,能使木炭 充分燃烧 ,从而提高炉温。
②炼锡的方法是以二氧化锡(SnO2)和木炭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金属锡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SnO2Sn+2CO↑ 。 (2分)
③炼锡时,有关键的一步“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 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
(3)应用:古代的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很少装酸性物质,原因是 锡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 。
12.(9分)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糖的组成元素”进行了探究。
查阅文献得知:①蔗糖属于有机化合物,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
②蔗糖隔绝空气加热时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述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
(1)小组同学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有 二氧化碳、水(或CO2、H2O) 生成,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中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 C、H 元素(填元素符号,下同),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O 元素。
方案二: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热。
(2)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 。
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氧元素。
待蔗糖完全反应后,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老师告诉同学们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将氮气换成纯氧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小烧杯中加入 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 ,再往玻璃管中通入纯氧,点燃酒精灯加热  黑色固体减少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分析,蔗糖(C12H22O11)完全分解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12H22O1112C+11H2O 。(2分)
(5)综合分析两个方案的实验现象可知,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
13.(11分)我国高铁创造的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学习小组对高铁建设中的铁制品生锈展开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实验1:
(1)如图实验中,对比 AC (填序号)可知,铁生锈与水有关。
(2)B中植物油的作用为 使铁钉与氧气隔绝,防止氧气溶于水 。
【任务二】探究铁生锈速率的影响因素
【查阅资料】炭粉可加快铁的生锈,炭粉不与食盐和醋酸反应
实验2:
 
序号 其他试剂 初始时氧 气浓度/% 200 s时氧 气浓度/%
水/mL 食盐质量/g 醋酸/滴
① 0 0 0 20.8 20.8
② 1.0 0 0 20.8 15.2
③ 1.0 0 5 20.8 12.7
④ 1.0 1.0 0 20.8 8.0
小组同学设计如上图的实验2进行分组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监测该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判断铁生锈的情况。实验记录如上表:
(3)将铁钉改为铁粉进行实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铁粉与氧气、水的接触面积更大,铁生锈速率更快 。(2分)
(4)①中200 s时氧气浓度没有变化的原因是 ①中只有氧气,没有水,铁粉不会生锈 。(2分)
(5)对比②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食盐可以加快铁生锈 。(2分)
【任务三】探究铁生锈能量的变化
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图的实验3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5.0 g铁粉、0.1 g炭粉和1.0 g食盐加入集气瓶中,t1时刻加入1.0 mL水。
 
(6)t1~t3时刻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t1~t2集气瓶中温度升高,是因为t1时刻加入水后,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铁生锈,且铁生锈是放热反应;t2~t3集气瓶中温度下降并慢慢恢复至室温,是因为t2时刻后铁生锈接近停止,产生的热量小于体系散失的热量 。(2分)
【拓展交流】
(7)根据铁生锈的原理,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涂油(或刷漆、电镀等) (任写一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