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教学设计科目 道德与法治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课时安排 1课时核心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2.道德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健全人格:在合作与互动中发展社会性,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4.责任意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教材解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的进一步探究。通过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类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本质,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为后续学习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遵守社会规则等内容奠定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社会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一课。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对社会充满好奇,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对于个人与社会深层次的依存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理解不够深入。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知识,提升社会认知水平。教法学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难点 理解个人身份的多样性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1.播放视频: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精彩瞬间, 提问:在这场运动会中会出现哪些职业(身份)的人?每个人在这场盛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真实、热门的世运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社会中的多元角色,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新课新授 一、探个人社会关系 1.①播放视频:神一样存在的“六人理论”——鲁迅和贾玲、特朗普的关系,讲解六度分隔理论,引导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广泛性与紧密性。 ②组织活动:“绘制我的社会关系图”,引导学生以自己为中心,画出与家人、朋友、老师、邻居等的关系网络。 ③提问:“是否有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结合马克思的话谈谈你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小结:人是社会的人。 2.①图文展示世运会火炬手马龙的主要社会身份 ②给出各个地点,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地点,你有哪些身份?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 小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3.①出示材料:成都世运会外国运动员一日City walk ②提问:外国运动员在成都这一天的生活中,使用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与社会上的哪些职业或行业发生了联系? ③图文展示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小结: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①展示成都世运会建设者、志愿者、医护人员等“无名英雄”案例 ②提问:“如果没有他们,世运会能成功吗?这说明个人与社会是怎样的关系?” 小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归纳: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识社会关系类型 1. 展示世界运动会冠军黄诗雨的“世运关系簿”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她与父母、队友、教练的关系类型。 2. 讲解社会关系的三种类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并举例说明。归纳: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 绘制社会关系图,上台展示。 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并分类 通过科学理论增强学生对“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认知,打破“个体孤立”的误解,用可视化方式帮助学生具象化自己的社会关系,增强自我认知与社会归属感,培养表达能力。 通过外国运动员的一天 ,把 “社会提供物质精神支持” 转化为运动员用熊猫玩偶、吃米饭等具体场景,让抽象知识变直观,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便于理解知识。 梳理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的关联,引导主动探究 “个人与社会的依存”,理解社会提供物质、精神支持的逻辑。 通过真实人物群像,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运转依赖于每个人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真实运动员案例与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血缘、地缘、业缘三种社会关系的区别与联系。课后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我的角色日记” 完成作业。 通过实践作业,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课堂小结 知识思维导图总结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