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粤教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山水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美术:粤教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山水画》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单元四课 中国古代山水画
——《美术鉴赏(广东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山水合璧 金瓯无缺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真实的富春江景色对比
思考:
1.画中的山水与真实的富春江两岸景色有何异同?
2.为什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自然山水作为文学艺术的审美对象?
“山水”和“江山”“河山”等词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江山 一般用来指代国土,也用来指代国家;
河山 与河流、山川,代指祖国或一个地区的疆域或风景;
山水 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乐园;
思考
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二、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三、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
《匡庐图》[五代]荆浩
一、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思考:
1.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对真山真水的复刻吗?
2.《匡庐图》画面采用什么样的布局?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立轴图式,鸟瞰式纵向全景布局
层次分明,营造了一个雄伟刚劲与幽静相互交融的空灵世界
山水画走向成熟的重要特征
《六君子图》[元]倪瓒
六株树分别是:
松树、柏树、樟树、槐树、楠树、榆树
思考:《六君子图》的树有何象征意义?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遥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陁。
居然相对六居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黄公望
什么样的山水画可称妙品
世人对此有非常准确的看法,
自然界中的山水有些可以在其中漫步,
有些能够登高观赏,
有些能够畅游其间,
有些是能够居住在其中的。
世之笃论,
谓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游者,
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
皆入妙品。
郭熙《林泉高致》
思考:《千里江山图》如何营造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山水画意境?
宋徽宗 赵佶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大山堂堂,
为众山之主。
宋 郭熙《林泉高致》


宗主峰
云山
山无烟云
如春无花草
郭熙《林泉高致》
山无云则不秀



垂虹桥
十字廊
上下两层
垂虹桥全景
路人休憩
猜一猜,画中的人在做什么?
双体脚踏船
车轮舟最早出现在东晋
运用了滚动传送动力的
物理学原理,
像踩水车一样不停地刨水前行。
车船者,
置人于前后踏车
进退皆可。
四叠瀑
一叠
二叠
三叠
四叠
山路
庐山《 三叠瀑 》


村落
瓦顶
茅草
白衣书生
悬空水榭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描绘的是眼前的景物,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喜欢这“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山水画连接了人与自然,画家们从中发现了自然之理,也发现了自己。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课堂小结
尝试比较中国“古代园林”与“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有哪些共通之处?
(苏州) 拙政园
学生小组讨论:
思考:
1.“山有三远”,你如何理解“远”字?它与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境界有什么关系?
2.《溪山行旅图》怎样经营画面的空白? “留白”对作品意境的传达有何影响?
(一)“三远法”
二、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一)“三远法”
思考:
《千里江山图》怎样将咫尺千里的景象展现在观者的眼前?
宋徽宗 赵佶
构图上,《千里江山图》运用全景方法表现江山的磅礴气象,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特点。画家运用了“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构图方式,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画面具有强烈的韵律美感。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宋 郭熙《林泉高致》
(一)“三远法”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宋 郭熙《林泉高致》
(一)“三远法”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宋 郭熙《林泉高致》
(一)“三远法”
(二)“马一角、夏半边”
提问:
1.马远与夏圭两位画家的绘画风格为何被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
2.匠心独运边角构图表达出什么山水意境?
二、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思考:
什么是皴法?它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三)皴法
二、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皴法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主要用于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纹理和质感。
(三)皴法
二、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万壑松风图》[北宋]李唐
斧劈皴,呈现出十分浑厚的质感
思考:李唐《万壑松风图》和董源《潇湘图》中皴法包含的深层美学内涵是什么?
(三)皴法
二、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披麻皴,表现南方秀润多姿的山水风景
《潇湘图》局部 [北宋]董源
尝试比较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
列维坦 [俄国]
学生小组讨论
富春山居图 (局部) [元]黄公望
三、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画坛的巨匠,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的优秀传统,而且在艺术表现和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个人风格。
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三远法”
“马一角、夏半边”
皴法
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课堂小结
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越具体时空,
具有纯粹的、普遍性的美。美学家蔡若虹指出:“艺
术的微妙作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种一半留
在画面上,还有一半留给画外读者去想象的诗的意境。
课堂总结
请学生运用水墨材料结合笔墨技法,完成山水小品作品创作
课堂练习
课外拓展与探究活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请学生结合苏轼的诗词与本地的地域文化讲解一下惠州山水的意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