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夏天,打开冰箱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化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液化时水分子体积变小C.液化时水分子数目减少 D.液化后水分子不再运动2.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加碘食盐,此处的“碘”指的是( )A.碘原子 B.碘分子 C.碘元素 D.碘离子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D.分子、原子不显电性,而离子显电性4.世界最高桥梁在我国贵州省,桥梁建造使用大量钢材,钢材中含有铁元素。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铁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gC.x的数值为8D.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5.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种锌原子的质量为1.096×10-25 kg,该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 B.64 C.66 D.1.096×10-25 kg6.锂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锂原子的质子数是2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D.由图可知,锂原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7.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MN的变化过程,说明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曲线MN和NP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C.曲线NP和PQ相比较,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D.曲线PQ和QR相比较,说明Q点后氧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8.(5分)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情境一: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情境二: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情境三:茶与咖啡——中国茶清香四溢,西方咖啡醇香浓厚。(1)在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填“<”或“>”)硅元素的含量。(2)氧、硅是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3)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 。(4)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 。(5)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茶和咖啡香味的原因是 。9.(8分)分类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各种(丁) 组成的。如氯化钠是由 组成的。(2)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又是由(甲) 、(乙) 、(丙) 等基本粒子构成的。如氢气是由 构成的,铁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10.(9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1)根据图1中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图1①A、B、C、D所示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序号)。②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 (填“阴离子”或“阳离子”),D所示粒子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③若B、E质子数相同,则x= ,请写出E的化学符号 。(2)“见微知著”是化学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图2为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图2A.氮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B.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C.两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D.氮原子和氟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3)有同学提出,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结合实例说明理由: (2分)。11.(8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2)C、N、O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 相同。(3)画出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4)He和Mg的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相似”)。(5)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 (填元素符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6)第17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它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7)下列微粒中,电子数相等的是 (填序号)。A.Na和Na+ B.Ne和Al3+ C.F和OH- D.O2-和S2-12.(7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1)如图1为某种分子筛型家用制氧机工作时气体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请在方框中画出微粒图示。(2)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据如图1所示工作原理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 (填“大”或“小”),空气经过制氧机分子筛吸附氮气以后,剩余气体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某简易制氧机利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制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结合图示分析,丙中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微粒名称)。以上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13.(9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改进前) 图2(改进后) 图3【进行实验】图1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其中烧杯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实验改进】某同学对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1、图2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胶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 mL酚酞溶液从橡胶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将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 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1)按照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观察到两套装置中的现象有何不同? 。(2)上述现象说明了 。(3)图3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1所示的实验方法,优点是 (写一条)。(4)微观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宏观现象与变化。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在A、B和C中,通过比较能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也不同”的是 (填字母)。A B C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夏天,打开冰箱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液化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液化时水分子体积变小C.液化时水分子数目减少 D.液化后水分子不再运动2.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加碘食盐,此处的“碘”指的是( C )A.碘原子 B.碘分子 C.碘元素 D.碘离子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D.分子、原子不显电性,而离子显电性4.世界最高桥梁在我国贵州省,桥梁建造使用大量钢材,钢材中含有铁元素。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铁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gC.x的数值为8D.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5.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种锌原子的质量为1.096×10-25 kg,该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C )A.12 B.64 C.66 D.1.096×10-25 kg6.锂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B )A.锂原子的质子数是2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D.由图可知,锂原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7.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曲线MN的变化过程,说明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曲线MN和NP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C.曲线NP和PQ相比较,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D.曲线PQ和QR相比较,说明Q点后氧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8.(5分)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情境一: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情境二: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情境三:茶与咖啡——中国茶清香四溢,西方咖啡醇香浓厚。(1)在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 (填“<”或“>”)硅元素的含量。(2)氧、硅是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3)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 Na+ 。(4)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 不活泼 。(5)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茶和咖啡香味的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9.(8分)分类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各种(丁) 元素 组成的。如氯化钠是由 钠元素和氯元素 组成的。(2)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又是由(甲) 分子 、(乙) 原子 、(丙) 离子 等基本粒子构成的。如氢气是由 氢分子 构成的,铁是由 铁原子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钠离子和氯离子 构成的。10.(9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1)根据图1中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图1①A、B、C、D所示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C (填序号)。②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 阴离子 (填“阴离子”或“阳离子”),D所示粒子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③若B、E质子数相同,则x= 12 ,请写出E的化学符号 Mg2+ 。(2)“见微知著”是化学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图2为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填序号)。图2A.氮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B.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C.两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D.氮原子和氟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3)有同学提出,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结合实例说明理由: 不同意,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合理即可) (2分)。11.(8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C、N、O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 电子层数 相同。(3)画出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4)He和Mg的化学性质 不相似 (填“相似”或“不相似”)。(5)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 Ne (填元素符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6)第17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三 周期,它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7)下列微粒中,电子数相等的是 B (填序号)。A.Na和Na+ B.Ne和Al3+ C.F和OH- D.O2-和S2-12.(7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1)如图1为某种分子筛型家用制氧机工作时气体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请在方框中画出微粒图示。(2)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据如图1所示工作原理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 大 (填“大”或“小”),空气经过制氧机分子筛吸附氮气以后,剩余气体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某简易制氧机利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制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结合图示分析,丙中物质都是由 分子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氢原子与氧原子 (填微粒名称)。以上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13.(9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改进前) 图2(改进后) 图3【进行实验】图1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乙中的溶液变红色 。其中烧杯丙的作用是 对比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分子在不断运动(合理即可) (答一条即可)。【实验改进】某同学对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1、图2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胶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 mL酚酞溶液从橡胶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将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 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1)按照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观察到两套装置中的现象有何不同? 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2)上述现象说明了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图3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1所示的实验方法,优点是 节约药品(或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等,合理即可) (写一条)。(4)微观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宏观现象与变化。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在A、B和C中,通过比较能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也不同”的是 AB (填字母)。A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 - 学生版.docx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