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单元测试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单元测试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5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单元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Ca—40 Fe—56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对于化学方程式:2Mg+O22MgO表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镁加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B.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C.每2个镁原子和2个氧原子燃烧后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
D.每2份质量的镁和1份质量的氧气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氧化镁
2.下列装置及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白磷燃烧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蔗糖溶于水 D.过氧化氢
生成氧化镁固体
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3.m g硫和n 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   )
A.等于(m+n) g B.大于(m+n) g
C.小于(m+n) g D.小于或等于(m+n) g
4.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探究水的组成,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气)Fe3O4+4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H2
B.Fe3O4属于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3∶4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
5.二氧化碳能转化为甲醇(CH3OH),其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丁物质由6种元素组成
C.丙的化学式为H2O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6.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S+O2SO2 B.2CO+O22CO2
C.2H2+O22H2O D.C+O2CO2
7.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7
B.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丁的质量比为19∶31
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丁一定是化合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8.(7分)请运用“守恒”的思想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物质受热分解生成CO2和H2O,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是 。
(2)银器变黑的原理是:4Ag+2H2S+O22X+2H2O,根据 推出X的化学式为Ag2S。
(3)在化学反应Mg+CuSO4MgSO4+Cu中,每个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变成镁离子,每个铜离子 2个电子,变成铜原子。
(4)在反应A+BC中,5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 g 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g。
(5)R在氧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R+O2H2O+CO2,而且已知4.6 g R和一定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8 g CO2和5.4 g H2O,则参加反应的R的元素组成为 ,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
(6)在物质混合、反应等过程中,存在着“1+1≠2”的有趣现象。下列情形符合“1+1≠2”的是 (填字母)。
A.1 L酒精与1 L水混合后液体的体积
B.1 L氧气和1 L氢气反应后气体的体积
C.1 g硫和1 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
9.(8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基于特定需求制取氧气”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Ⅰ.“家用简易供氧器”供氧剂的选择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固体,遇水后分解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1)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查阅资料,你认为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过碳酸钠中哪种不适合作为“家用简易供氧器”的供氧剂(如需要可提供二氧化锰)并说明理由 。
Ⅱ.探究供氧剂产氧速率的影响因素
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完成实验,用相同的滴速滴入等体积的水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2)仪器a的名称为 。
(3)B装置中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
(4)有的同学根据观察A、B装置中液体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反应的快慢,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 (填现象)判断反应的快慢。
(5)反应停止后,B装置中分液漏斗改滴过氧化氢溶液,装置中仍能较快产生氧气的原因是 。
Ⅲ.了解航天员呼吸氧气的来源
(6)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氧烛)是空间站供应氧气的备用系统。氧烛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钠(NaClO3),通过撞击发生反应放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2NaCl+3O2↑,计算21.3 kg NaClO3完全分解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氧气 kg。(2分)
10.(6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能够清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如图是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从宏观上看A和B两种物质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 。
(2)从微观上分析C属于混合物的原因: 。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该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B物质的质量比为 。
(4)从微观的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 (答出一条即可)。
11.(6分)利用天然气(CH4)制氨加工成尿素[CO(NH2)2]的主要流程如图。
(1)流程中所涉及的氧化物有 (填1种即可,写名称)。
(2)写出氨(NH3)合成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水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生成尿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 +CO2CO(NH2)2+H2O。若34 kg NH3完全转化,可生产尿素 kg(2分)。 
第11题图
12.(10分)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探究】方案一:小组将蔗糖在氧气中灼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 。
方案二: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第12题图
(1)观察到 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碳,并另选实验仪器及药品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取出黑色固体,① ;② ①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
(3)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
【拓展交流】
(4)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 。
(5)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6)木柴燃烧后的产物与蔗糖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似,请问在生活中燃烧木柴取暖后为什么留下的灰烬质量比原木柴轻: 。
13.(9分)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图1 图2 图3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明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3)小红按图1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按照图2所示,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观察到 现象,得出结论是燃烧产物中含Mg3N2。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
【拓展延伸】为了证明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小红又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①: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如图3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②: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
步骤③: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4)步骤②的目的是 。
(5)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
(6)2.40 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全部固体质量不可能是 。(2分)
A.3.33 g B.4.00 g C.3.90 g D.3.96 g第5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单元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Ca—40 Fe—56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对于化学方程式:2Mg+O22MgO表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B )
A.镁加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B.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C.每2个镁原子和2个氧原子燃烧后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
D.每2份质量的镁和1份质量的氧气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氧化镁
2.下列装置及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
A.白磷燃烧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蔗糖溶于水 D.过氧化氢
生成氧化镁固体
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3.m g硫和n 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 D )
A.等于(m+n) g B.大于(m+n) g
C.小于(m+n) g D.小于或等于(m+n) g
4.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探究水的组成,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气)Fe3O4+4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X的化学式为H2
B.Fe3O4属于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3∶4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
5.二氧化碳能转化为甲醇(CH3OH),其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丁物质由6种元素组成
C.丙的化学式为H2O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6.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B )
A.S+O2SO2 B.2CO+O22CO2
C.2H2+O22H2O D.C+O2CO2
7.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x的值是7
B.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丁的质量比为19∶31
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丁一定是化合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8.(7分)请运用“守恒”的思想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物质受热分解生成CO2和H2O,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是 C、H、O 。
(2)银器变黑的原理是:4Ag+2H2S+O22X+2H2O,根据 质量守恒定律 推出X的化学式为Ag2S。
(3)在化学反应Mg+CuSO4MgSO4+Cu中,每个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变成镁离子,每个铜离子 得到 2个电子,变成铜原子。
(4)在反应A+BC中,5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 g 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4 g。
(5)R在氧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R+O2H2O+CO2,而且已知4.6 g R和一定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8 g CO2和5.4 g H2O,则参加反应的R的元素组成为 碳、氢、氧(或C、H、O) ,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
(6)在物质混合、反应等过程中,存在着“1+1≠2”的有趣现象。下列情形符合“1+1≠2”的是 AB (填字母)。
A.1 L酒精与1 L水混合后液体的体积
B.1 L氧气和1 L氢气反应后气体的体积
C.1 g硫和1 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
9.(8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基于特定需求制取氧气”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Ⅰ.“家用简易供氧器”供氧剂的选择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固体,遇水后分解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1)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查阅资料,你认为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过碳酸钠中哪种不适合作为“家用简易供氧器”的供氧剂(如需要可提供二氧化锰)并说明理由 高锰酸钾,原因:反应需要加热,试剂成本高 。
Ⅱ.探究供氧剂产氧速率的影响因素
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完成实验,用相同的滴速滴入等体积的水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2)仪器a的名称为 锥形瓶 。
(3)B装置中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2分)
(4)有的同学根据观察A、B装置中液体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反应的快慢,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 温度计示数变化快慢或气球变大快慢 (填现象)判断反应的快慢。
(5)反应停止后,B装置中分液漏斗改滴过氧化氢溶液,装置中仍能较快产生氧气的原因是 二氧化锰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
Ⅲ.了解航天员呼吸氧气的来源
(6)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氧烛)是空间站供应氧气的备用系统。氧烛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钠(NaClO3),通过撞击发生反应放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2NaCl+3O2↑,计算21.3 kg NaClO3完全分解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氧气 9.6 kg。(2分)
10.(6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能够清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如图是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从宏观上看A和B两种物质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 元素组成不同(合理即可) 。
(2)从微观上分析C属于混合物的原因: C中由三种分子构成 。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3O22SO2+2H2O ,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该化学变化: 硫化氢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每2个硫化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硫分子和2个水分子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B物质的质量比为 17∶24 。
(4)从微观的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合理即可) (答出一条即可)。
11.(6分)利用天然气(CH4)制氨加工成尿素[CO(NH2)2]的主要流程如图。
(1)流程中所涉及的氧化物有 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或水) (填1种即可,写名称)。
(2)写出氨(NH3)合成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3H2+N22NH3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3)水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4)生成尿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 +CO2CO(NH2)2+H2O。若34 kg NH3完全转化,可生产尿素 60 kg(2分)。 
第11题图
12.(10分)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探究】方案一:小组将蔗糖在氧气中灼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 反应物中有氧气,所以无法说明蔗糖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方案二: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第12题图
(1)观察到 干冷小烧杯内壁有水珠 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碳,并另选实验仪器及药品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取出黑色固体,① 将黑色固体灼烧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 ;② 向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①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或Ca(OH)2+CO2CaCO3↓+H2O] 。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
【拓展交流】
(4)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
(5)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16倍 。
(6)木柴燃烧后的产物与蔗糖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似,请问在生活中燃烧木柴取暖后为什么留下的灰烬质量比原木柴轻: 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 。
13.(9分)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图1 图2 图3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
(2)小明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 部分反应产物扩散到空气中 。
(3)小红按图1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 价。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按照图2所示,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观察到 A中溶液变红色 现象,得出结论是燃烧产物中含Mg3N2。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
【拓展延伸】为了证明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小红又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①: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如图3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②: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
步骤③: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4)步骤②的目的是 排除氧气的干扰 。
(5)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3Mg+N2Mg3N2 。
(6)2.40 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全部固体质量不可能是 AB 。(2分)
A.3.33 g B.4.00 g C.3.90 g D.3.96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