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第11单元 化学与社会 单元测试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第11单元 化学与社会 单元测试卷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10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第11单元 化学与社会 单元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Al—27 S—32 
Cl—35.5 Cu—64 Ba—137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D )
A.洁厕剂:pH=1.0 B.洗发露:pH=7.6
C.洗衣液:pH=10.5 D.漂白液:pH=13.4
2.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D )
A.羊毛 B.铝合金 C.棉麻织物 D.塑料
3.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化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 )
A.称量NaOH固体 B.取少量浓硫酸
C.测定溶液的pH D.稀释浓硫酸
4.甲化工厂排放的酸性污水和乙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共含有以下6种离子中的各3种:K+、OH-、C、Ba2+、H+、N,则乙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所含有的3种离子是( B )
A.K+、OH-、H+ B.K+、OH-、C
C.Ba2+、OH-、N D.OH-、K+、Ba2+
5.类推的思维方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D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NaOH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会变质,所以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也会变质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A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蚕丝和羊毛 取样,灼烧,闻气味
B 探究白醋的酸碱性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C 除去MnO2固体中混有的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将铜丝插入AgNO3溶液,观察现象
7.向盛有100 g 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烧杯中沉淀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加入NaOH溶液前,溶液中可能有三种溶质
B.图中A点时,消耗的NaOH溶液质量m1=80 g
C.原混合溶液中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D.图中B点时,溶液中共产生了三种沉淀物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8.(6分)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科素养。
(1)家务劳动。做馒头时用到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为 NaHCO3 ;蒸鸡蛋和炒青菜是小童的拿手好菜,鸡蛋清富含的营养素是 蛋白质 。
(2)研学实践:走进农田,小明用pH试纸测得土壤的pH为5,可以施用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若发现麦苗大面积倒伏,应给麦苗施用 钾 (填“钾”“肥”或“磷”)肥。
(3)科学实践: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奇痒难忍,可涂抹厨房中的 食醋 来止痒。
(4)沉浸体验:小包装食品很受同学们欢迎,为了防止食品受潮,食品包装袋内放入装有某些化学物质的小袋,你认为放在这些小袋中的物质应该是 氧化钙 。
9.(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1)航天员呼出的气体中除二氧化碳外,还含有 水蒸气 、 氮气(合理即可) (填两种)。
(2)空间站中电解水所用的电能,主要由 太阳能 转化而来。
(3)文中提到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LiOH、NaOH均可吸收二氧化碳。请写出LiOH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LiOH+CO2Li2CO3+H2O 。(2分)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的最大质量比氢氧化钠大 。
10.(6分)将稀盐酸分别滴入盛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如图所示。
(1)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 (填序号,下同)。
(2)溶液变成红色的是 E 。
(3)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无变化的是 C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4)有浅绿色溶液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 。
(5)有蓝色溶液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
11.(10分)自然界中的铝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石中。某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含少量SiO2、Fe2O3、MgO杂质。从该铝土矿中提取铝可采用如下工艺流程(不考虑其他杂质参与反应):
资料: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Al(OH)3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将滤液A和滤渣分离的操作名称是 过滤 。沉淀B的成分是 Fe(OH)3和Mg(OH)2 。
(2)步骤四是通过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铝。Al2O3的熔点是2 500 ℃,很难达到熔融状态,工业上通过加入冰晶石使其在1 000 ℃左右熔化,请写出这一做法的意义: 节约能源,降低氧化铝的熔点 。
(2)为加快步骤一中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有 将铝土矿粉碎(合理即可) (写一种即可);通过化学方法证明步骤一中盐酸过量的方案: 向过滤后滤液中加入适量碳酸钙或紫色石蕊试液,若观察到产生气泡或溶液变红,则说明步骤一中加入的盐酸已过量(合理即可) (包括操作、现象、结论)(3分)。
(3)步骤二中加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 使氢氧化铝完全溶解,同时使Fe3+、Mg2+完全沉淀 。
(4)步骤三中Al(OH)3加热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OH)3Al2O3+3H2O 。
(5)若用340 t铝土矿通过上述流程提取铝,假设每一步都完全转化,理论上最多可以得到铝的质量为108 t。则该铝土矿中Al2O3的质量分数为 60% 。
12.(9分)在学习完中和反应相关知识后,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对实验室的两份溶液展开了相关探究,记录如下:在甲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物,图乙表示各溶液混合后的最高温度(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 ℃)。试回答下列问题:(甲图中A、B、C、D各点溶液混合后的对应温度如乙图所示)
【探究一】 探究酸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1)在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 红 色。
(2)反应中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导致溶液温度升高 。
(3)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
(4)D点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离子有Na+、Cl-、 H+ (填离子符号)。
(5)下列反应中微观本质与该小组探究反应本质相同的是 ② (填序号)。
①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②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探究二】 探究上述反应后盐酸是否过量
【实验设计】(6)甲、乙、丙三组同学选取不同试剂设计出如下验证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组 取样,滴入几滴石蕊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甲实验中稀盐酸过量
乙组 取样,加入适量的镁条 产生大量气泡 乙实验中稀盐酸① 过量 
丙组 取样,加入适量的② 氢氧化铜(或氧化铜)  得到蓝色溶液 丙实验中稀盐酸过量
【实验评价】(7)探究二中, 甲 (填“甲”“乙”或“丙”)组的实验结论错误。
【实验拓展】(8)借助pH传感器探究酸碱反应,实验更直观。图2是石灰水与稀硝酸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②③ (填字母)。
①该实验是将稀硝酸滴入石灰水中
②若向c点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③a、b两点对应溶液中含有一种相同的溶质
13.(8分)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读《周礼·考工记》时,对书中记载的“涑帛”的原理产生了兴趣,开启了项目式学习之路。
任务一:认识漂洗原理
资料1:古人利用贝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得贝壳灰(主要成分是CaO),将其与水、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混合后,利用生成物与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再用水冲掉残留物,即可把丝洗得干净亮丽。
(1)K2CO3与Na2CO3性质相似。根据物质分类,K2CO3属于 盐 (填“氧化物”“碱”或“盐”)。
(2)贝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制得贝壳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3CaO+CO2↑ 。
任务二:模拟该反应过程,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3)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K2CO3+Ca(OH)2
CaCO3↓+2KOH ,丙烧杯溶液中溶质成分有 3 种情况。
图1 图2
(4)检验K2CO3是否过量。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 稀盐酸(或稀硫酸)  没有气泡冒出 溶液中没有K2CO3
【反思评价】(5)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小组讨论,对实验结论产生了疑问,理由是 若加入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太少,可能只与KOH反应,而未能与K2CO3发生反应 。要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采用的试剂可以是 氯化钡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合理即可) 。
任务三:探究使用KOH而不用K2CO3洗涤丝胶蛋白的原因
【查阅资料】(6)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K2CO3水溶液也呈碱性。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pH=11.6,浓度为1%的KOH溶液pH=13.2。
【反思评价】结合图2分析,选用1%KOH溶液洗涤丝帛比选用10%的K2CO3溶液效果更好的原因是 pH=13.2的水溶液的脱胶率大于pH=11.6的水溶液的脱胶率 。第10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第11单元 化学与社会 单元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Al—27 S—32 
Cl—35.5 Cu—64 Ba—137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A.洁厕剂:pH=1.0 B.洗发露:pH=7.6
C.洗衣液:pH=10.5 D.漂白液:pH=13.4
2.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羊毛 B.铝合金 C.棉麻织物 D.塑料
3.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化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NaOH固体 B.取少量浓硫酸
C.测定溶液的pH D.稀释浓硫酸
4.甲化工厂排放的酸性污水和乙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共含有以下6种离子中的各3种:K+、OH-、C、Ba2+、H+、N,则乙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所含有的3种离子是(   )
A.K+、OH-、H+ B.K+、OH-、C
C.Ba2+、OH-、N D.OH-、K+、Ba2+
5.类推的思维方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NaOH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会变质,所以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也会变质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蚕丝和羊毛 取样,灼烧,闻气味
B 探究白醋的酸碱性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C 除去MnO2固体中混有的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将铜丝插入AgNO3溶液,观察现象
7.向盛有100 g 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烧杯中沉淀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NaOH溶液前,溶液中可能有三种溶质
B.图中A点时,消耗的NaOH溶液质量m1=80 g
C.原混合溶液中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D.图中B点时,溶液中共产生了三种沉淀物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8.(6分)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科素养。
(1)家务劳动。做馒头时用到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为 ;蒸鸡蛋和炒青菜是小童的拿手好菜,鸡蛋清富含的营养素是 。
(2)研学实践:走进农田,小明用pH试纸测得土壤的pH为5,可以施用 改良酸性土壤;若发现麦苗大面积倒伏,应给麦苗施用 (填“钾”“肥”或“磷”)肥。
(3)科学实践: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奇痒难忍,可涂抹厨房中的 来止痒。
(4)沉浸体验:小包装食品很受同学们欢迎,为了防止食品受潮,食品包装袋内放入装有某些化学物质的小袋,你认为放在这些小袋中的物质应该是 。
9.(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1)航天员呼出的气体中除二氧化碳外,还含有 、 (填两种)。
(2)空间站中电解水所用的电能,主要由 转化而来。
(3)文中提到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LiOH、NaOH均可吸收二氧化碳。请写出LiOH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
10.(6分)将稀盐酸分别滴入盛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如图所示。
(1)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
(2)溶液变成红色的是 。
(3)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无变化的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有浅绿色溶液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有蓝色溶液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1.(10分)自然界中的铝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石中。某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含少量SiO2、Fe2O3、MgO杂质。从该铝土矿中提取铝可采用如下工艺流程(不考虑其他杂质参与反应):
资料: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Al(OH)3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将滤液A和滤渣分离的操作名称是 。沉淀B的成分是 。
(2)步骤四是通过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铝。Al2O3的熔点是2 500 ℃,很难达到熔融状态,工业上通过加入冰晶石使其在1 000 ℃左右熔化,请写出这一做法的意义: 。
(2)为加快步骤一中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一种即可);通过化学方法证明步骤一中盐酸过量的方案: (包括操作、现象、结论)(3分)。
(3)步骤二中加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 。
(4)步骤三中Al(OH)3加热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若用340 t铝土矿通过上述流程提取铝,假设每一步都完全转化,理论上最多可以得到铝的质量为108 t。则该铝土矿中Al2O3的质量分数为 。
12.(9分)在学习完中和反应相关知识后,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对实验室的两份溶液展开了相关探究,记录如下:在甲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物,图乙表示各溶液混合后的最高温度(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 ℃)。试回答下列问题:(甲图中A、B、C、D各点溶液混合后的对应温度如乙图所示)
【探究一】 探究酸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1)在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 色。
(2)反应中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3)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D点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离子有Na+、Cl-、 (填离子符号)。
(5)下列反应中微观本质与该小组探究反应本质相同的是 (填序号)。
①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②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探究二】 探究上述反应后盐酸是否过量
【实验设计】(6)甲、乙、丙三组同学选取不同试剂设计出如下验证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组 取样,滴入几滴石蕊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甲实验中稀盐酸过量
乙组 取样,加入适量的镁条 产生大量气泡 乙实验中稀盐酸①
丙组 取样,加入适量的② 得到蓝色溶液 丙实验中稀盐酸过量
【实验评价】(7)探究二中, (填“甲”“乙”或“丙”)组的实验结论错误。
【实验拓展】(8)借助pH传感器探究酸碱反应,实验更直观。图2是石灰水与稀硝酸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①该实验是将稀硝酸滴入石灰水中
②若向c点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③a、b两点对应溶液中含有一种相同的溶质
13.(8分)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读《周礼·考工记》时,对书中记载的“涑帛”的原理产生了兴趣,开启了项目式学习之路。
任务一:认识漂洗原理
资料1:古人利用贝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得贝壳灰(主要成分是CaO),将其与水、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混合后,利用生成物与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再用水冲掉残留物,即可把丝洗得干净亮丽。
(1)K2CO3与Na2CO3性质相似。根据物质分类,K2CO3属于 (填“氧化物”“碱”或“盐”)。
(2)贝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制得贝壳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任务二:模拟该反应过程,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3)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丙烧杯溶液中溶质成分有 种情况。
图1 图2
(4)检验K2CO3是否过量。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 没有气泡冒出 溶液中没有K2CO3
【反思评价】(5)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小组讨论,对实验结论产生了疑问,理由是 。要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采用的试剂可以是 。
任务三:探究使用KOH而不用K2CO3洗涤丝胶蛋白的原因
【查阅资料】(6)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K2CO3水溶液也呈碱性。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pH=11.6,浓度为1%的KOH溶液pH=13.2。
【反思评价】结合图2分析,选用1%KOH溶液洗涤丝帛比选用10%的K2CO3溶液效果更好的原因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