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期末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7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代诗词歌赋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C )
A.白玉为堂金作马 B.暗香浮动月黄昏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日照香炉生紫烟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D )
A.闻药品气味 B.燃着的木条检验CO2 C.滴加液体 D.点燃酒精灯
3.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B )
A.Fe2+—铁离子 B.H2O—1个水分子
C.N2—2个氮原子 D.NaCO3—碳酸钠
4.我国5G技术世界领先。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已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可通过2Ga+2NH32GaN+3H2进行氮化镓(GaN)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氮化镓由两个原子构成 B.氮化镓是一种化合物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氮化镓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0%
5.化学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因为引燃的温度不够高
B.碳与氧气反应的产物种类与反应体系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有关
C.向H2O2溶液中加入MnO2,可快速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D.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引起的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C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 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B 除去碳酸钙中的氧化钙 加足量水,充分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混合气体进行点燃
D 探究乙醇中含碳元素 点燃乙醇,将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D )
A.电解水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D.镁条燃烧前后元素种类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8.(5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健康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补钙用的钙片、补铁酱油中的“钙”“铁”指的是 元素 (填“元素”或“原子”)。
(2)现代医药需要化学。某款疫苗所含成分的辅料包括氯化钠、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铝等。其中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H)3,该化学式中Al元素的化合价为 +3 价。
(3)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的尾气排气管装有一个催化转换器,可将尾气中的NO与CO转化成无毒的CO2和N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2CO2+N2 。
(4)安全生产离不开化学。煤矿坑道、加油站等场所易发生爆炸事故,为预防此类事故发生,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禁止携带明火(合理即可) 。
(5)航空航天离不开化学。2025年4月,我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若运载火箭燃料用液态氢气,助燃剂为液态氧气,你认为用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有 热值大,无污染(合理即可) 。
9.(9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某小组同学以燃烧为例认识化学反应。
【认识一】反应规律——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1所示(已知着火点:白磷40 ℃,红磷260 ℃)
      
图1 图2
(1)实验一,将玻璃棒与小木棒分别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发生燃烧的是 小木棒 (填“玻璃棒”或“小木棒”)。
(2)在探究反应规律时,应充分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 ① 通入氧气前,白磷不能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实验三 ② 气球膨胀 ,Y形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③ 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3)实验三,使用气球的目的是 形成密封装置,防止污染环境 。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认识二】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调控。
(4)烹饪中,燃气灶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调大空气进口或调小燃气进口 。
(5)汽车汽缸工作时柴油以雾状喷出,是为了调节 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6)照明时,为减少灯油的消耗量,唐宋时期就发明了省油灯,如图2所示。“一端作小窍(孔),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请从分子及其运动的角度解释其省油原理: 油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低,油分子运动得越慢,注清冷水于其中,能使温度降低,从而使油分子运动的速率变慢,从而减少灯油的挥发 。
10.(6分)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
(1)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钙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金属的元素符号 Ca(或Al) 。
(2)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国画通常用含有炭黑的墨水进行创作,其能够保存上千年而不腐的原因是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
(3)万户飞天:明代万户飞天时用黑火药(含有硫、木炭和硝酸钾)作火箭燃料。黑火药属于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卫星发射: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制造人造卫星常用到钛合金,工业制取钛(Ti)的一种方法:4Na+TiCl4Ti+4X,式中X为 NaCl 。
(5)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6∶2∶7 。
(6)遨游天际:氢气球是理想的探空设备,出于安全考虑,填充的是氦气。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贮存氦气时,能将4 000 L的氦气压缩贮存在10 L的钢瓶中的原因是 微粒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小 。
11.(10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图1中装置制取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为 铁架台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BE (填字母序号,从图1中A~E中选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应选择的收集装置为 C或F 。
(3)若用装满水的装置F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
(5)【探索制氧气的新方法】
①从元素守恒角度看,下列物质不能用于制取氧气的是 AB (填字母序号)。
A.CH4 B.NaCl C.CaO2
②图2、图3分别是利用空气制取氧气的示意图和分子筛对N2、O2的吸附能力曲线,由图2、图3可知:过程1和过程2交替进行,可连续生产大量高纯度氧气。过程1中,空气通过分子筛吸附材料时, 氮 (填“氮”或“氧”)分子更容易被吸附;过程2中,采用 降压 的方法,能使被吸附的气体释放出去(此过程称为解吸),分子筛吸附材料恢复吸附能力。
12.(8分)生活中含碳物质种类繁多、应用广泛。
 
(1)图1中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2)利用图2装置进行CO2性质探究。若要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处烧杯中低处蜡烛比高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的性质有 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
(3)为进一步探究碳酸的性质,将上述实验结束后的图2中②部分取下,放入装有生石灰的烧杯内,再向烧杯内加入少量水(如图3),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该实验涉及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H2CO3H2O+CO2↑ 。
(4)甲醇深加工后可作为清洁燃料,科学家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CH3OH),按图4反应示意图中分子比例关系恰好完全反应,X的化学式为 H2O 。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16∶9 。
13.(8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探究。
(1)图1所示是电解水实验,以探究水的组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②③ (填序号)。
①管A中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②管B中生成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③装置实现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④管A和管B的气体体积比为1∶8
(2)对水的探究可追溯到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和“可燃空气”(氢气),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可燃空气”。最终拉瓦锡证明了水的组成。
①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 气体中的水蒸气 。
②水蒸气与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4H2OFe3O4+4H2 。
(3)为测定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略)。
【查阅资料】CaO与无水硫酸铜均可作为干燥剂,白色无水硫酸铜吸水后会变成蓝色。
【实验探究】当A中生成气体通入一段时间后点燃C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称量,相关数据记录如下(C装置质量不含加热装置部分):
序号 B C D E
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单位:g) m1 m2 m3 m4
①C处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uOCu+H2O 。
②如E装置只有其中b端变成蓝色,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m3-m2)∶m2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4)自制净水器。物品:空塑料饮料瓶、①纱布、②活性炭、③小卵石、④石英砂。若要得到一个简易净水器,在如图4所示的瓶中按顺序,用序号填上合适的内容(纱布有多块可用)。期末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7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代诗词歌赋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为堂金作马 B.暗香浮动月黄昏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日照香炉生紫烟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闻药品气味 B.燃着的木条检验CO2 C.滴加液体 D.点燃酒精灯
3.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A.Fe2+—铁离子 B.H2O—1个水分子
C.N2—2个氮原子 D.NaCO3—碳酸钠
4.我国5G技术世界领先。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已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可通过2Ga+2NH32GaN+3H2进行氮化镓(GaN)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化镓由两个原子构成 B.氮化镓是一种化合物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氮化镓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0%
5.化学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因为引燃的温度不够高
B.碳与氧气反应的产物种类与反应体系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有关
C.向H2O2溶液中加入MnO2,可快速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D.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引起的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 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B 除去碳酸钙中的氧化钙 加足量水,充分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混合气体进行点燃
D 探究乙醇中含碳元素 点燃乙醇,将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D.镁条燃烧前后元素种类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8.(5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健康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补钙用的钙片、补铁酱油中的“钙”“铁”指的是 (填“元素”或“原子”)。
(2)现代医药需要化学。某款疫苗所含成分的辅料包括氯化钠、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铝等。其中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H)3,该化学式中Al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的尾气排气管装有一个催化转换器,可将尾气中的NO与CO转化成无毒的CO2和N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安全生产离不开化学。煤矿坑道、加油站等场所易发生爆炸事故,为预防此类事故发生,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5)航空航天离不开化学。2025年4月,我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若运载火箭燃料用液态氢气,助燃剂为液态氧气,你认为用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有 。
9.(9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某小组同学以燃烧为例认识化学反应。
【认识一】反应规律——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1所示(已知着火点:白磷40 ℃,红磷260 ℃)
      
图1 图2
(1)实验一,将玻璃棒与小木棒分别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发生燃烧的是 (填“玻璃棒”或“小木棒”)。
(2)在探究反应规律时,应充分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 ①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实验三 ② ,Y形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③
(3)实验三,使用气球的目的是 。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认识二】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调控。
(4)烹饪中,燃气灶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
(5)汽车汽缸工作时柴油以雾状喷出,是为了调节 。
(6)照明时,为减少灯油的消耗量,唐宋时期就发明了省油灯,如图2所示。“一端作小窍(孔),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请从分子及其运动的角度解释其省油原理: 。
10.(6分)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
(1)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钙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金属的元素符号 。
(2)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国画通常用含有炭黑的墨水进行创作,其能够保存上千年而不腐的原因是 。
(3)万户飞天:明代万户飞天时用黑火药(含有硫、木炭和硝酸钾)作火箭燃料。黑火药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卫星发射: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制造人造卫星常用到钛合金,工业制取钛(Ti)的一种方法:4Na+TiCl4Ti+4X,式中X为 。
(5)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6)遨游天际:氢气球是理想的探空设备,出于安全考虑,填充的是氦气。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贮存氦气时,能将4 000 L的氦气压缩贮存在10 L的钢瓶中的原因是 。
11.(10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图1中装置制取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序号,从图1中A~E中选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择的收集装置为 。
(3)若用装满水的装置F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
(5)【探索制氧气的新方法】
①从元素守恒角度看,下列物质不能用于制取氧气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H4 B.NaCl C.CaO2
②图2、图3分别是利用空气制取氧气的示意图和分子筛对N2、O2的吸附能力曲线,由图2、图3可知:过程1和过程2交替进行,可连续生产大量高纯度氧气。过程1中,空气通过分子筛吸附材料时, (填“氮”或“氧”)分子更容易被吸附;过程2中,采用 的方法,能使被吸附的气体释放出去(此过程称为解吸),分子筛吸附材料恢复吸附能力。
12.(8分)生活中含碳物质种类繁多、应用广泛。
 
(1)图1中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2)利用图2装置进行CO2性质探究。若要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处烧杯中低处蜡烛比高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的性质有 。
(3)为进一步探究碳酸的性质,将上述实验结束后的图2中②部分取下,放入装有生石灰的烧杯内,再向烧杯内加入少量水(如图3),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涉及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 、 。
(4)甲醇深加工后可作为清洁燃料,科学家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CH3OH),按图4反应示意图中分子比例关系恰好完全反应,X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
13.(8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探究。
(1)图1所示是电解水实验,以探究水的组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管A中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②管B中生成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③装置实现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④管A和管B的气体体积比为1∶8
(2)对水的探究可追溯到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和“可燃空气”(氢气),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可燃空气”。最终拉瓦锡证明了水的组成。
①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 。
②水蒸气与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为测定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略)。
【查阅资料】CaO与无水硫酸铜均可作为干燥剂,白色无水硫酸铜吸水后会变成蓝色。
【实验探究】当A中生成气体通入一段时间后点燃C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称量,相关数据记录如下(C装置质量不含加热装置部分):
序号 B C D E
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单位:g) m1 m2 m3 m4
①C处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如E装置只有其中b端变成蓝色,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4)自制净水器。物品:空塑料饮料瓶、①纱布、②活性炭、③小卵石、④石英砂。若要得到一个简易净水器,在如图4所示的瓶中按顺序,用序号填上合适的内容(纱布有多块可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