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感知思念的情感。
3.探究诗歌的主题,学习诗歌的写法。
“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hàn dàn)、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作圣洁之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它的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它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年文人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也不是有机构成的诗集。这19首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则是文人模仿民歌所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无名诗人
萧统:梁昭明太子。
《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地位: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五言之冠冕”。
清陈祚明《采菽堂诗话》:“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知人论世
二、背景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主要抒写游子仕途失意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
教学过程
内容上: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善于运用比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刘勰《文心雕龙》称为:“五言之冠冕。 ”
钟嵘《诗品》:“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
三、初步感知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教学过程
(一)重点字词
三、初步感知
5.旧乡:故乡。
6.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7.同心: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8.终老:终生。
教学过程
(一)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但是想到丈夫远在天涯,悲从中来,不禁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感叹。
教学过程
(二)理解诗意
这时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幅画面: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这个飘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教学过程
(二)理解诗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香草。
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四、文本详析
(一)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教学过程
1.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2。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明确:
(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教学过程
① 运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绘了主人公渡江到达兰泽芳草之地采莲的画面,呈现的是优美、纯净的自然环境。
② 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③ 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明确:
(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否有变化?
教学过程
设问:自问自答,语气和缓。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明确:
(四)“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运用“对写”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对写法”(主客移位):也即从对面写来,对面落笔。如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明确:
(五)“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教学过程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明确:
五、深入探究
(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明确:涉江采芙蓉时:欢愉——思远道之人时:失望——回头看故乡时:感伤——想到离居时:忧伤
(二)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主人公 采莲者 望乡者
闺妇 (实写)闺妇 (虚写)游子
游子 游子 游子
游子 (虚写)闺妇 (实写)游子
明确: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感情?
①借景抒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多指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营造了芬芳高洁的氛围,以乐景衬哀情。
②设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从写景转入抒情,由欢欣喜悦转为黯然神伤。
对写法
概念:“心往彼处驰去,诗从对面飞来。”
又叫悬想,曲笔,主客移位。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写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
作用:化直而显为婉而深,辞情凄婉荡动,笔法曲折空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现思妇与游子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的同时,传达给我们的是对纯真爱情的追求,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距离而阻隔彼此,真心相爱的人,即使远隔天涯,也会彼此牵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